落花生评课稿10篇
落花生评课稿1
《落花生》一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王老师执教的是本文的第二课时,整个课堂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我认为王老师的课堂有如下特点:
一、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从谈话入手,紧扣教学目标,提出了两个问题:“作者通过议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什么是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通过质疑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悟。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王老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王老师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后能及时评价,总结,这样的训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语文素养。
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光解释“只讲体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过于说教,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王老师能巧妙设计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纯粹的词语解释拓展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对知识的掌握更到位。在引导学生说话训练,赞美花生时,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滔滔不绝地赞美花生和具有花生精神的人,都得益于学生对花生好处的理解,这样学以致用,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
值得商榷之处:王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教学用语娓娓道来,但课堂的节奏有些拖沓,学生的回答没有见好就收,以至于延时了。
总之,王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老师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清晰,学生合作学习愉快,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好,是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
落花生评课稿2
这是一节令人感动的语文课。具体感受如下:
1、郭老师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令人感动,尊重了学生了,调动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在课堂中,郭老师注重孩子们的自读自悟,让孩子抓住关健段去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如第一自然段的品读,教师启发学生抓住某个关键词去发现问题。学生抓住了“居然”,联系上下文,回到文本,让学生去发现,感悟收获的喜悦。引导读出“喜出望外”的心情。再有对“实在很难得”的理解,师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一二句,让学生知道,理解词语,还可以去了解作者,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为后文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展示了老师细心、细腻的教学风格。
3、郭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解读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中适时补充的各种资料,既体现了教者解读文本的用心,也站在学生的角度,在他们理解的疑惑之处,适时出现,水到渠成。比如在(1)父亲为什么很难得来?(2)父亲希望我们成什么样的人?。
4、郭老师对文本的升华令我感动,在学习过程中,郭老师增加了一个环节,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出尊重内心的选择。最后在出示许地山女儿的那一段话,让听者眼角湿润,在这升华中我看到了许地山家风的传承。这也郭老师想要告诉孩子们的。
5、最后郭老师落实了写法的指导,让语文学习知、情、练合一,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再一次体现了老师的匠心独运。
落花生评课稿3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黄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视自读自悟
本节课的教学中黄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理解。比如轻声自悟读、默读、男女生互读、教师引读等。但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黄老师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在学生评价时要让学生评的有理由,说说从同学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这样的训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让他们知道说话要有理有据,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是我应该借鉴的。
二、重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题目
在理解课文第10自然段的时候老师采取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填写:花生的长在地上,果实在地里,等到成熟了,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才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树形,果实颜色,在枝头,使人。由于课文内容好理解,这样的设计就非常符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能很快的找出重点词语并根据这些词语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炫耀、不张扬、默默的奉献精神。
落花生评课稿4
张老师的《落花生》让我感触颇多。特别是他的轻松、真诚。这表现在:当他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与其他老师有什么不一样时,他显然是没有老师架子的;他问学生,你有什么想对我说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后来,让这些学生给他介绍常州有哪些特产,更是为了引出了用花生做的食品,从而巧妙地进行“落花生”的教学。
在课堂上,他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入手,一遍遍的读词语、读语段、读课文,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纠正。更重要的是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或者提醒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者友情提示,诸如此类,都是学法渗透,不过,是学生自己“学”,自己获得答案。
在处理“桃子、苹果、梨”的问题上,以及对后面“不要只讲体面”一句中“只”的提炼,他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这两个地方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许地山写是这样写的:“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只”字被提炼出来了,桃子石榴苹果是只讲体面么?显然不是。那为什么比?因为它们和花生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嘛!这才符合对比的特质,才更能体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依然默默地奉献、默默地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品质,而并不是在这里贬低桃子、苹果、梨。最后他还揭示了“借物喻人”的这一种写法。
总之,这次的外出听课使我受益颇多。
落花生评课稿5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落花生》这一课了,今天再次认真听了王**老师执教这一课后,又有了很多想法,于是记录一二。
1、阅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习得
学生步入中年级,特别是高年级后,平时的阅读教学不再仅限于内容的理解、讲读上,阅读课上,更应关注到学生阅读技能或方法的习得。王老师的这堂课给了很好示范,她用“咀嚼”一词,散发开来,小结了“归纳概括、品味文字、换位理解、朗读表达、拓展升华”5种阅读的方法。暂且不论是否恰当,但老师已有了这样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这是值得提倡的。但,一节课中,让学生掌握5种阅读方法,未免过于理想化,或是说更多的为难了五年级的孩子。如果老师能抓住一、两个方法,然后反复渗透、迁移,直至内化,我想,那样的方法才是真正习得的方法,才是学生能在其他阅读时运用的方法,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法的习得”,把方法的名称贴在黑板上不能代表学生学会了。所以,求全的课堂,完美的课堂,其实并不是那样落到实处的。
2、学习的过程应交与学生,铺及到每个学生
时下,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课堂口号“以学为主、学导课堂”,怎么理解?我以为,学,首先就是学生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我们的课堂得让每个孩子在铺展开的各个学习过程中得到语文能力的提升,那才是和口号不想违背的。再回想王老师的课,老师在课堂中还是太“重要”,不论是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或是方法的学习上,都是老师在不断下口令,一路牵引到底。同时,课堂上忽视了很多个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未能铺及到更多的学生,这也是老师在教学中过于强势所致吧!
3、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拓展
王老师选择的第二课时,重点分析的就是第10段,通过对比,感悟花生的品质,同时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提早了10分钟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内容。显然,今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肯定是出了问题的。我们的.第二课时内容太少了,那我们得做点什么,做的事情不至于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的呢!我很倡导“主题学习”,选择同一内容的,相同写法的,或是同一主题的一类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的海量阅读才是真正符合时下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如,在这课的教学中,可联系教材已教的第5课同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梅花魂》,可提早阅读五年级下册的文章《桃花心木》的重点段落等等,找来同一类的多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可从文章结构上、表达方法上,情感抒发上寻找异同点。那样,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不单单只是文章的内容上,更多的是阅读的方法,学会更多的是读同类文章时的阅读的策略。
4、保证学生10分钟左右动笔的时间
每堂课都得让学生动笔划一划,圈一圈,写一写,没有了以上所提及的,不能算是阅读课,更谈不上是语文课了,这是我一直在教学中,给自己提的钢性要求,哪怕是听写、抄写都可以。但今天的课堂,王老师只让孩子拿了1次笔,然后划了几个关键句,大概用时30秒?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得有这样的意识,今天的语文课,我要把就该属于学生的10分钟动笔的任务放在什么时候,放在哪个环节。如果每次这样强行设计,我想,10分钟动笔将会成为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途径。
文
落花生评课稿6
《落花生》一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陈老师执教的是本文的第一课时,整个课堂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我认为陈老师的课堂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达成方面
本课,陈老师设定了4个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详略,读懂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整堂课上下来,陈老师的这4个目标基本达成,尤其是生字词和课文脉络两个目标达成十分有效,充分尊重并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目的明确。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悟。
在教学课文3至15自然段时,陈老师先安排了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有哪些人在谈花生,然后自己亲自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学着父亲、姐姐、哥哥、“我”的样子谈谈花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书香氛围。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由此顺势引出花生的好处和特点,就更加水到渠成。
三、注重文本感悟,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精读的课文首先要落实基础,陈老师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抓住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在教学“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通过课件出示句子,了解落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抓住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父亲是用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落花生的好处的,落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是默默无闻、藏而不露。自然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陈老师从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着手,体会其品质:默默无闻、藏而不露,再通过父亲的话来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从而理解全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
四、注重知识拓展,培养语文素养。
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光解释“只讲体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过于说教,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陈老师能巧妙设计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纯粹的词语解释拓展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对知识的掌握更到位。
值得商榷之处:
1.本课时内容太多,是否能够再进行取舍。
2.朗读的指导形式有点单一,朗读提升不够,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进行。
3.小练笔感觉有点难度。
总之,陈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老师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清晰,学生合作学习愉快,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好,是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
落花生评课稿7
从这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老师的精彩之处颇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导入自然、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教师出示课题后,紧接着说这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随即抛出问题:你对作者用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然就被激发起来。
二、重视了朗读的训练。在这堂课上,教师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地读,其中包括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师生同读、开火车读等。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
三、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表情自然亲切,同时反复使用鼓励、赞美的语言,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
四、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机智、巧妙,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种花生时重在引导学生对词语的品读、感悟。如“居然”一词。在尝花生这一片段中提出质疑为什么父亲来了却是个意外,由此结合补充材料,从而体会到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在议花生这一重点段的教学中,抓住关键语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思、议的基础上升华主题。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一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感悟,同时又落实了语文教学中的双基,达到了新课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要求。
当然,课堂是永不完美的。比如:课堂教学的时间紧、节奏快。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时给的时间不多,学生的思考、讨论还不够深入,于是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就总是接过学生的话来补充完整,这有点替学生回答之嫌。
落花生评课稿8
大家好!我是二年组团队的评课教师,今天我评课的内容是邓文君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
《落花生》是一篇老课文,一直沿用到今天足以证明这篇课文的不可替代性。邓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教学思路的清晰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节符合我校“师导生探、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课例,其亮点很多,下面我就从三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一、重“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邓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够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个别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读邓老师都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读,有思考性的读,读后有交流、有评价,这样的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的提升。
二、重“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邓老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在出示了花生、石榴、苹果、桃的对比图片后,同桌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即做人要像花生那样做有用的人,不像其他果子那样刻意追求外表。学生悟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花生的品格,在体会文章重点句时,邓老师仍
是让学生合作学习:读句子、说含义、谈体会。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到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这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重“情”
本节课邓老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邓老师设计的拓展板块实话实说:学生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感受,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再如:联系生活实际时,随着老师播放图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又得到了升华。随后的小练笔更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邓老师创设情境,以蜡烛为例,让学生进行借物喻人的练笔训练,读写结合在这里体现的非常完美,学生的个性思维别激活,情感在写作中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
另外,在这里我也想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商榷。将学生汇报苹果等果子的优点放在体会完花生品格之后,与后面的实话实说衔接上是否更自然呢?
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落花生评课稿9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有幸聆听了龚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龚老师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设问与交流中给了学生广阔的课外延伸的空间。例如在交流作者许地山的相关资料时,能让学生了解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在这些问题的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龚老师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思、多说、多听,尽情发挥。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老师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出示自学提示,然后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学中龚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感悟到“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教师”等人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教学结束后,老师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通过聆听龚老师的这节课,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落花生评课稿10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有幸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落花生》第二课时,让我受益匪浅。《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讲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王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课前导入自然、新颖
教师出示课题后,学生自然想到了我们常见的花生,老师紧接着说这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随机抛出问题: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取名为落华生?”等等。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然被激发,而这个问题直到学完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揭晓,学生也就对许地山用“落华生”作为笔名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作者的精神、品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二、重视朗读的训练
在这堂课上,王老师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地读,其中包括指名读、默读、抓住关键词读、站起来读、创设情景读,比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学中王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总之,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读,而是充分挖掘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指导地读,指导学生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聆听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落花生评课稿10篇】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
赛马评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