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评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厘米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厘米评课稿 1
今天《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施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学期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后,教师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尺断了,怎么办?这就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过的如何看厘米数来解决问题。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也拓展性地提出了做衣服量手腕的长度。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增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更注重了运用数学的能力。
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这节课一开始认识1厘米的时候,老师介绍0→1是1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利,进而转入1→2是几厘米的学习,这时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以0为起点的认识水平,因此当老师问1→2是几厘米的时候,学生很自然说1→2是2厘米,这并不奇怪,这是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所决定的,这时老师应该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1→2起点是1,而不是0,这样引导的话,学生就会顺利说出1→2也是1厘米,从而不会出现纠缠不清的。
认识厘米评课稿 2
今天有幸听了3节县优质课,题目都是《厘米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是张老师执教。张老师导入得十分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部分十分流畅,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认识几厘米开始,课堂秩序稍微有点混乱,在认识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稍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第二节是左老师执教。左老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后展示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认识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看见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刘老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刘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以上三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博采众长,才会有更好的提高。
认识厘米评课稿 3
"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听了鲍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教学中,鲍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鲍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
二、注意呈现知识的现成过程
鲍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学生用老师提供的几种不同的学具量过后发现,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后得出要量长度,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教师顺势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体会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厘米后,老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边,学生体会到量的过程中不容易掌握小棒,小棒会乱动。这时老师利用学生这一认识,很自然地出示了彩条纸这一工具,再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照片的边,发现方便多了。接着老师让学生用彩条纸去量书本长长的边,学生发现量过后要数几厘米很不方便,教师让学生想一个好方法一看就知道多少厘米。于是就有学生在彩条纸上标上数字,复杂的数数一下就变的简单多了。一把尺子的雏形也就形成了。这样有血有肉的教学方法,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三、关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培养
教学中,老师提出给照片配一个像框后,后面所有的测量都有学生亲自完成。在尺子雏形的创造过程中,学生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最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创造的工具去测量身边的物体。这种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后获得的成功体验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难怪最后老师问这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学生有的说认识了1厘米,有的说学会了测量,这不是我们老师最想听到的吗?
认识厘米评课稿 4
纵观薛老师今天展示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晰,结构清楚。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后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非常好有一定思考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说教师的素质很好。
认识厘米评课稿 5
上次学习了郁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节课上,郁老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组的成员觉得郁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很好。
导入新课时,郁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通过对“同一条围巾,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这一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进而引出常用的测量工具——尺。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1厘米时,郁老师先告诉学生“刻度0到刻度1,这一大段叫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这是个开放式的提问,学生思维活跃,说出的答案多种多样,在学生找到诸多的1厘米之后,又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这样的小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郁老师又让学生借助直尺,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短,当学生有了对1厘米的亲身体验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这一系列活动,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在教学“想想做做”第5题时,郁老师在学生测量出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后,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能猜出长方形的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吗?”通过猜想、验证,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最后,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课堂上,教师应注意数学语言要准确、严谨。比如说:在举例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时,一位学生拿着橡皮说:“橡皮的宽是1厘米。”但实际上他想表达的应是:“橡皮的厚是1厘米。”等等。
认识厘米评课稿 6
《认识厘米》是二年级的一节概念教学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韩老师为突出这一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认识1厘米,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知。
韩老师在课中直接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看1厘米、用食指和拇指比划1厘米,找身边的1厘米,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为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提供了直观感知。
2、找尺子上的1厘米
韩老师通过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就是1厘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是从从0开始的,0表示起点;尺子上还藏着字母cm,表示厘米;从0到1,1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1厘米?学生找到“刻度2到刻度3”、“刻度9到刻度10”、“刻度13到刻度14”等,引导学生从直尺上不同的地方找1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练习设计综合性较强
建议:
1厘米有多长,韩老师一开始:课件出示不完整的'尺子,进而来介绍1厘米。能否先出示1厘米的小棒,告诉学生1厘米就是这么长,让学生明确1厘米有多长后,再去找尺上的1厘米。让学生有具体直观上升到抽象、表象。
学生每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
总之,教师应努力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数学现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概念,逐步建立表象,加强体验,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认识厘米评课稿 7
今天听了《认识厘米》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一、导入新颖,激发兴趣
教师以一个有趣的谜语导入新课,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谜语中的物品长度,自然地引出了长度单位“厘米”,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清晰,层次分明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建立起对厘米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 1 厘米的长度,加深对 1 厘米的印象。然后,通过让学生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的认识和使用。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能力
这堂课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操作中体会厘米的实际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有针对性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了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通过练习,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厘米的理解和应用。
五、总结及时,拓展适度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及时进行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教师还进行了适度的拓展,让学生了解了厘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认识厘米评课稿 8
《认识厘米》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数学之旅。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创设了一个测量课桌长度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进行测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直观教学,突破难点
在认识厘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大量的直观教具,如厘米尺、实物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直观地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同时,教师还通过动画演示、示范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小组合作,培养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索厘米的奥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分工明确,互相交流,共同完成测量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评价及时,激励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的发展历史和其他长度单位的知识。这种拓展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综上所述,这堂《认识厘米》的数学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显著。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质课。
认识厘米评课稿 9
聆听了《认识厘米》这堂课,我被教师的精彩教学所折服。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数学知识。
一、巧妙导入,引发思考
教师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故事中两个小动物因为测量物体的长度而发生了争执,从而引出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这个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注重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例如,让学生用手指比划 1 厘米的长度,用厘米尺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 1 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了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引导探究,培养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多媒体运用恰当,辅助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动画、展示图片等。这些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总结归纳,强化知识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脉络,强化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布置了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这堂《认识厘米》的数学课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显著。相信学生们在这堂课中一定收获颇丰。
认识厘米评课稿 10
《认识厘米》这堂课充满了活力与创意,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精湛的教学技巧,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段精彩的数学学习之旅。
一、趣味导入,激发热情
课始,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猜一猜”,迅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在猜测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厘米奠定了基础。
二、直观演示,深入理解
在认识厘米的环节,教师运用了丰富的.直观教具,如厘米尺、实物模型等。通过直观演示,学生们清晰地看到了 1 厘米的长度,了解了厘米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同时,教师还让学生用手指比划 1 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的印象。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师安排了充分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们在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些拓展应用的题目,如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这些题目既考查了学生对厘米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评价多元,激励进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还通过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反思和进步。
总之,这堂《认识厘米》的数学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质课。
认识厘米评课稿 11
《认识厘米》这堂课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数学教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教师以其卓越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绝伦的数学课。
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教师以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数学世界。在故事中,小动物们为了制作新衣服,需要测量身体的长度,从而引出了长度单位“厘米”。这个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对厘米的认识。
二、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认识厘米尺的环节,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厘米尺,发现厘米尺上的刻度、数字等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们对厘米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实践操作,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们在测量书本、铅笔、橡皮等物体的长度过程中,不仅熟练掌握了测量方法,还体会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了长度单位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国家的长度单位。这种拓展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
五、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了评价。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堂《认识厘米》的数学课,是一堂充满智慧和创意的课。教师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独特的教学魅力,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数学盛宴。相信学生们在这堂课中一定收获满满,对数学的热爱也会更加深厚。
【认识厘米评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评课稿05-30
《厘米认识》评课稿05-06
数学《厘米认识》评课稿06-19
《认识厘米》评课稿(精选14篇)09-19
认识厘米评课稿(6篇)06-11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评课稿(通用8篇)10-20
认识比的评课稿06-07
《比的认识》评课稿04-17
《认识分数》评课稿12-16
认识毫米评课稿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