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1-06-11 19:00:28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篇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 、班级概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篇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 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 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 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会写10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是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40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五、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 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 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 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注重教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9、识字教学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积极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一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10、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写字要分散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注意写字的质量。

  11、在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在教学时,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对于前者,要给予肯定,使其感受到交际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后者,则在适当的时机予以纠正,一般不打断学生,以免打断交际进程,影响他们的情绪和交际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专门设计的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交际训练。此外,还要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六、教学进度 (略)

  篇二:一年级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册教材分析:

  (一)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比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的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法、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问“套中1次,没有套中3次,一共投了几次?”列出1+3=4或3+1=4;也可以问“投了4次,没套中3次,套中了几次?”或者“投了4次,套中1次,没套中几次?”列出4-3=1或4-1=3。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如从上面套圈情境所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事实上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就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四)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经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3人,学生年龄小,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如数数、写数、分类等。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上课时不爱专心听讲,参与意识不强,对课堂常规和一些组织形式不熟悉,很少有倾听、交流、阅读、书写的交流技能。

  三、本册教材学习的内容与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的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20以内比10大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有所体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会填补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生1: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生2: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生3: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

  7.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8.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⑴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⑵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措施:

  1.数学教学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查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2.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进行数学概念交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转化成一种新的形式,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为符号或语言。

  3.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因此,要紧扣活动的目的来设计安排活动的程序和步骤,使活动既有序又有效

  4.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写作业,给学生独立读题、审题、思考与解答的机会,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获得反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做得快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有事做;对全班练习的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揭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判断、选择,去识别优劣和正误,不能只关注结果的对或错。

  5、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丰富课程资源。

  6、改革评价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

  (1)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地“做数学”。

  (2)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结合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

  (3)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其次,要注意评价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

  (4)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像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谁喜欢问“如果…将如何呢?”这样的问题?谁喜欢问什么种类的问题?以及对数学作用与价值的认识,等等。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的,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的工作计划11-07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12-28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工作计划01-29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08-26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08-26

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11-24

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08-27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2-24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6-12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6-09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篇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 、班级概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篇

  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 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 口语交际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 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会写10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是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40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五、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 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 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 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注重教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9、识字教学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积极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一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10、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写字要分散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注意写字的质量。

  11、在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在教学时,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对于前者,要给予肯定,使其感受到交际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后者,则在适当的时机予以纠正,一般不打断学生,以免打断交际进程,影响他们的情绪和交际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专门设计的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交际训练。此外,还要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六、教学进度 (略)

  篇二:一年级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册教材分析:

  (一)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比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的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法、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问“套中1次,没有套中3次,一共投了几次?”列出1+3=4或3+1=4;也可以问“投了4次,没套中3次,套中了几次?”或者“投了4次,套中1次,没套中几次?”列出4-3=1或4-1=3。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如从上面套圈情境所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事实上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就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四)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经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3人,学生年龄小,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如数数、写数、分类等。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上课时不爱专心听讲,参与意识不强,对课堂常规和一些组织形式不熟悉,很少有倾听、交流、阅读、书写的交流技能。

  三、本册教材学习的内容与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的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20以内比10大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有所体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会填补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生1: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生2: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生3: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

  7.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8.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⑴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⑵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措施:

  1.数学教学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查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2.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进行数学概念交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转化成一种新的形式,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为符号或语言。

  3.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因此,要紧扣活动的目的来设计安排活动的程序和步骤,使活动既有序又有效

  4.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写作业,给学生独立读题、审题、思考与解答的机会,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获得反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做得快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有事做;对全班练习的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揭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判断、选择,去识别优劣和正误,不能只关注结果的对或错。

  5、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丰富课程资源。

  6、改革评价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

  (1)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地“做数学”。

  (2)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结合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

  (3)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其次,要注意评价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

  (4)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像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谁喜欢问“如果…将如何呢?”这样的问题?谁喜欢问什么种类的问题?以及对数学作用与价值的认识,等等。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的,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的工作计划11-07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12-28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工作计划01-29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08-26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08-26

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11-24

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08-27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2-24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6-12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