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通用9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制度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欢迎大家分享。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1
医院供应室担负着各临床科室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洁、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站,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点。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和保证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显得十分重要。
一、危害因素
1、生物因素
医疗用品在供应室进行去污、清洗、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循环程序中,频繁地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的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2、物理因素
消毒灭菌时高压锅、排气扇等的噪声,可损伤人体的听神经,引起心血管系统等的生理变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可以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它照射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损害。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
3、化学因素
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在应用时散发的气体,可污染供应室的工作环境。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人体时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的损伤;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长期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的损害;另外对人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
还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
4、锐利器械伤害
在物品回收和清点的过程中,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
5、环境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琐单调,消毒灭菌工作需付出较大的体力,人体容易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每日把医院各处回收来的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又造成了回收间环境的污染。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加强供应室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回收的过程中,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应室时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各种引流液的器械时,要求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2、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供应室人员必须维护自身健康,不能患有急慢性的传染病。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查体两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
3、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
在操作中应戴手套,注意避免损伤,动作轻巧,避免碰撞,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采用持物钳持物。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用碘酒、乙醇等消毒,必要时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应进行相应的接种及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严重刺伤,立即到外科处理。
4、环境因素的防护
安装排气扇,在制作敷料、棉球等,应戴口罩。
5、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置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定期通风,工作时应开排气扇,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谨慎,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及区域。放酸位置需固定,切忌与其他溶液混放,容器表面要有明确标志。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2
1、执行医院感染委员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执行。定期组织学习院感知识、召开小组会议,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内部布局合理,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的划分清楚,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不逆行。
3、对回收到消毒供应室的污染物品必须用5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然后再清洗包装,各类物品设有专用的浸泡容器,不得混用。
4、工作人员接触污染物品时,必须戴防护眼镜、手套、口罩及工作帽,及一次性隔离衣、鞋套。按触污染物品的手未经消毒处理,严禁接触清洁物品。
5、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用完后应用1000mg/L有效氯溶液擦拭干净备用,避免无菌物品被第二次污染。
6、无菌物品存放室应严格管理,进入无菌室的人员必须更衣换鞋,定时开放,未经灭菌的物品一律不准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室,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去掉外包装后才能入无菌室存放。
7、严格执行各项监测制度,对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具必须进行热原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临床使用。对消毒剂浓度、常水和精洗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对工作环境、清洗、组装、灭菌等环境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监测措施。
8、对高压蒸气灭菌柜按规定每柜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手术包必须进行中央的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并有详细记录。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每天灭菌前必须进行B-D试验;
9、保持室内清洁,回收室、包装室、无菌室设有空气消毒器,每日消毒两次,每次一小时,物体表面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擦拭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环保型消毒剂消毒,消毒后再进行清洁。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洗净、消毒、晾干。
10、垃圾严格按照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3
1、严格执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与《消毒管理办法》。
2、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区域相对独立;邻近临床科室,便于收、送。
3、内部布局合理,分工作区域和辅助区域。工作区域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工作区域温度、相对湿度、机械通风的换气次数应符合《规范》相关要求。
4、有物品回收、清洗、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5、工作人员进工作间必须更换工作衣和鞋子,进无菌间发放物品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护目镜、口罩、面罩、帽子、防护手套、防水衣(围裙)及防护鞋等。不同区域的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岗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6、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灭菌效果的监测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
7、消毒供应室按规范要求对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器械检查与保养、灭菌、储存、无菌物品发放等工作。
8、不应在诊疗场所对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采用封闭方式回收。
9、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灭菌原则进行处理,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双层封闭包装并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供应室单独回收,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0、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时应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发放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11、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由专人监管,在进入消毒供应中心时应检查检验合格证,外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做好入库检查、记录,定时进行物品的盘点、记录,做到收、发一致。发现不合格产品,应立即停止发放和使用,并通知相关部门。
12、应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对清洁剂、消毒剂、洗涤用水、润滑剂、包装材料等进行质量检查,定期对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进行监测。
13、室内保持整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4
一、人员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需器械物品的供应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二、科室周围环境无污染,内部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清楚有实际屏障,人、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
三、在器械物品处理工作流程中,要有必要的设备与设施,如:回收间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四、非本科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工作区要做好各项防护后再进行操作,离开本区域时要更衣、鞋等,并进行洗手或手部消毒,工作鞋应每日刷洗,晾干备用。
五、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确保灭菌效果,动脉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前须进行B-D实验并详细记录。
六、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分区存放,下收下送车辆应“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拆除大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物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货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将包装袋破损、失效、霉变的物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八、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剂、洗涤剂、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检测、监督登记,并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和洗涤、包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及对无菌物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九、临床科室使用后的所有诊疗器械经初步冲洗后由供应室统一回收处理,对一般传染病病人用过的器械(1)手工处理时直接加酶浸泡,如果污物已干,应煮沸消毒(2)机械处理时应用洗涤机煮沸
处理。
十、工作人员要严格做好标准预防,安全处理锐利器具,使用后的锐器应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3/4满封口,由专人回收后焚烧处理,禁止利器盒重复使用及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及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十一、每月对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及灭菌器械应进行检测并符合标准。
十二、科内每月的检测资料要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和有关科室反馈。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5
供应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院内感染。方法:重视消毒供应室人员的素质培养,加强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完善各项监测措施,在供应室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物品、空气进行抽样,培训监测。结果:通过落实一系列管理措施,使供应室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医院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一大障碍,是评价医护质量及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应用介入性诊治越来越多,带着大量病菌的器械被统一收回集中到供应室,供应室又是医院供应各种无菌器材、敷料的重要科室,每一项工作都和医院感染、医疗护理质量、科研、患者的安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供应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医疗效果。为了防止医院感染,为临床科室提供合格的灭菌物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管理,采取各项措施,现将供应室就如何协助搞好院内感染工作总结分析如下:
一.方法:
1.医院领导重视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是供应室工作的根本保证
医院领导重视对医院感染控制起着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委员会成立,由分管院长任组长,各相关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专人负责院内感染管理及供应室消毒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每月由化验室定期对无菌物品进行监测,每季度对供应室的无菌物品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使供应室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消毒工作质量,控制了院内感染。重视在职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理论学习,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等,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积极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满足临床医疗护理的需求。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1加强供应室各区域管理和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
供应室独立,环境清洁,内部划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通风采光良好,墙壁、天花板光洁无缝隙,地面光滑,有排水道,便于洗刷消毒。设回收间、洗涤间、清洁物品包装间、敷料间、消毒间、无菌物品存放间、办公室、储蓄室,布局符合由污-净-无菌-发放的'原则,污染路线与无菌路线不交叉,不逆行,同时在供应室各区域内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以便掌握消毒工作环境中的各项操作规程,使各区域责任明确,保证了消毒工作质量。加强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再生物品由回收到发放形成一条链索式循环,每一环节紧紧相扣,相互把关,所以供应室人员必须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执行工作流程中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做到供应的物品能满足临床需要和绝对无菌,确保医疗安全。
2.2严格物品回收回收的医院器械其性能是否达标,是保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因此,回收时必须当面查对物品器械的名称、数量、规格、初步清洗处理情况及器械有无破损。
2.3重视清洗质量关,器械清洗是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外供应室有一至理名言:“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充分体现洗涤彻底的重要性。首先根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类别、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分类,严格执行消毒→冲洗→含酶洗涤剂
浸泡→常水冲洗→纯化水精洗→烘干→上油保养→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科学化。
2.4严把包装质量关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确保包装的物品经灭菌后、打开使用前保持无菌状态。为确保包装质量,各类物品在包装前认真检查,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并注明品名、灭菌日期、灭菌有效期、责任人等,使包装包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尺寸规范。
2.5正确的灭菌方法灭菌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灭菌物品的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灭菌器应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检测手段,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每日灭菌前对灭菌器进行常规检查和卫生清洁,管道内的冷凝水排完(≥10 min)后方可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手感干燥,水分≤3%,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
2.6加强灭菌后无菌物品的质量管理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有效期、合格标志,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应按流水号登记在册,记录灭菌物品的种类、数量、灭菌温度、作用时间、灭菌日期与操作者等,并归档备查。灭菌后物品应放入无菌间的柜内,并按有效日期的先后顺序分类固定放置。对发出去的物品,不论是否使用,均视为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不应再进入无菌间存储。
3灭菌及灭菌后物品的贮存
供应室空气消毒:医院感染多为呼吸道疾病,空气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控制空气中的细菌量,减少病原菌借助空气传播,用三氧消毒机消毒空气,因医疗用品通常需要消毒、灭菌,严把消毒关是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重要环节,医疗用品的性质、规格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对油剂,应选用干热灭菌,对不能耐热、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原则上能用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首选高压灭菌,它具有高效、快速、方便、安全等优点,但是高压灭菌不能替代浸泡和洗涤质量,我院现用的三效热原灭活剂为复方含氯消毒剂,有去污、消毒和除热原作用,再严格按照四步洗涤法洗涤,达到玻璃不挂水珠,胶管不发粘,ph值中性等要求,配合正确的包装、灭菌及正确的装载、排列,保证了消毒灭菌的质量,灭菌后物品贮存:无菌区作为贮存和提供无菌物品的场所,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区域,无菌区采取封闭式管理,由无菌物品发放人员负责,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灭菌后物品放入无菌柜前逐件清点,合格者分类按灭菌日期或有效期顺序旋转,便于发放取用,聚乙烯塑料袋封存无菌包保存期,有文献报道,用聚乙烯封袋的无菌包在灭菌8个月,包内物品仍然无菌,由于无菌包干燥,细菌无法通过水分进入而污染包内物品。塑料袋的封闭又阻断了尘埃及水分的进入,使无菌包长期保持干燥,延长了保存期。
4.加强供应室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20xx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颁布《消毒技术规范(试行)》以来,消毒灭菌被纳入国家正式法规,为避免医疗纠纷及医院感染发生,消毒灭菌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对消毒灭菌物品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灭菌设备、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监测。
4.1对压力蒸汽灭菌监测每锅次进行工艺监测,并详细纪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预真空灭菌器每晨第一锅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一次。
4.2空气、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每月常规进行1次,要求做到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m3;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二.结果
1通过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即我室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培养1次,要求包装间、无菌物品间空气菌落≤200 cfu/m3,物体表面菌落≤5 cfu/m3,对无菌物品每月随机抽样培养1次,结果表明,合格率为100%,如灭菌包外用指3m胶带,标示物品是否灭菌,包内中心用化学批示卡或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标本包内物品是否灭菌合格,每天早上对预真空压力灭菌器作bd试验,测灭菌器冷空气排除情况,如化学指示剂变色不全,及时分析查明原因,使监测效果准确,以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2提高供应室护士业务素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供应室工作人员日常接触污染后医疗用品及化学制剂较多,要求工作人员每月由主管护士或护师讲课1次,理论考试和晨间提问等,严格遵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各项操作规程,并列入年度重点考核内容,从而增强了规范化操作的自觉性,同时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在接触易挥发化学制剂时,戴好防护口罩、帽子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并正确洗手,每次洗手持续10 s~15 s,从指端到指尖、手心和手背。
合理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管理措施及专职人员的目标监控和科室的自查自评,促进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由被动向自动监控转轨,达到自我约束,降低医院感染率的目的,真正体现了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全过程中护理管理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6
一、物品回收、分类
1、工作人员回收可重复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手套。供应室物品交换清单,记录回收日期、科室、物品名称等;
2、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用污物回收车或密闭容器等进行回收,用具每日清洁、消毒后备用;
3、分类应在去污区的分类台上进行,不得出现洁污交叉或物品逆流。
二、物品清洗
1、手工清洗
①做好个人防护,戴防护手套、眼罩或面罩、穿防水衣或围裙及戴袖套,戴帽子及穿防护鞋:
②在去污区专用的清洗池清洗,对于可拆卸的器械尽量拆开再冲洗;
③污染重或污染物已干的器械先用酶洗液浸泡2min以上后刷洗,仔细刷洗螺纹、缝隙等处。刷子须在水面下操作,以免水滴飞溅形成气溶胶污染环境;
④刷子的大小必须符合清洗器械的通道、零件、轴节和齿槽的尺寸,刷子太小,刷毛不能完全接触管壁,刷洗不彻底;刷子太大,刷毛倒伏,降低清洗效果;
⑤清洗剂应选用无泡或低泡型酶洗液,以免水下刷洗时操作人员的视线被挡住;
⑥手工清洗后用自来水漂洗,接着用软水漂洗。干燥后通过传递窗进入清洁包装区。
2、清洗机清洗
分类后的物品应放在清洗架上或篮筐内清洗,不得摞放,器械轴节必须充分打开,容器类物品放在专用冲洗架上清洗,器械表面和容器内面必须充分接触水流;基本清洗过程为:冲洗→清洗剂清洗→漂洗→93℃热水消毒→(润滑一干燥)。
3、超声波清洗:主要清洗细小管腔、针头和较深沟槽的器械,清洗前用冲洗或擦拭的方法尽可能地将器械上大的污染物去除,清洗液要完全覆盖器械。清洗后的器械需漂洗和精洗,干燥后通过传递窗进入清洁包装区。
三、器械质量检查
1、目测:①清洗质量检查:用肉眼观察清洗后器械必须光洁如新,无残留物质,无血渍、锈渍、污渍、腐蚀斑点和水垢,不合格器械通过传递窗到去污区重新处理;②器械功能检查: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及器械是否干燥等;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2、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清洗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不合格器械重新清洗;
3、各类器械清洗后,禁止采用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的方法。
四、器械的包装
1、包装前检查包布有无破洞;新包布使用前需洗涤去浆处理;重复使用的包布必须一用一清洗,干燥后利于蒸汽穿透;
2、盘、盒、碗类物品,应单个包装,包装时应打开盖子,多个包装时,所有器皿的开口应朝向同一个方向;摞放时,器皿间用吸湿毛巾、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以利于蒸汽的穿透;
3、需要拆卸的器械应拆卸,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必须撑开;管腔类物品盘绕放置,不可打折,接头的开关应打开,保持管腔通畅,以利灭菌因子接触所有物体表面;
4、器械包的重量不得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超过5公斤。预真空和脉动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装体积不得超30cm×30cm×50cm;下排气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装体积不得超过30cm×30cm×25cm:
5、灭菌物品包必须包装严密,捆扎松紧适度,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
6、灭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数量、灭菌日期、有效日期、打包人或代号、查对人或代号。
五、物品装载
1、装载时物品不要堆放,应用专用的'灭菌架或篮筐;各类物品应按要求摆放,器械类包应平放,盆盘碗类物品应斜放或倒立,纺织类物品应竖放,自动启闭式筛孔容器应平放,并打开筛孔;玻璃瓶等底部无孔的器吼物品应倒立或侧放;灭菌包内容器开口应一致,以利于蒸汽进入和空气排出;灭菌包之间应间隔一定距离(≥2.5cm),以利蒸汽置换空气;物品不能接触灭菌器的内壁及门,以防止产生冷凝水;
2、尽量将同类物品同锅灭菌(特别是自备包),不同类物品同锅灭菌时,则以最难达到灭菌物品所需的温度和时间为准,纺织类物品应放在上层,金属类物品应放在下层。
3、装载时消毒员记录灭菌时间、锅号、锅次、科室名称、灭菌包种类、数量等。
4、关闭启封式容器筛孔;检查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未达到或有疑问时,应重新灭菌;
5、检查灭菌包装的的完整性、干燥情况,湿包和有明显水渍的包应视为灭菌失败;
6、灭菌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处,应视为污染。
六、灭菌物品的储存管理
1、灭菌物品存放区应由专人管理,按规定着装,并注意手的卫生,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2、所有灭菌物品存放前应仔细检查,符合要求才能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储存;
3、灭菌物品应放在洁净的橱柜内或存放架上;存放架(橱)必须离地面20-25cm,离天花板50cm,离墙5cm处储存;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7
一、消毒供应中心应设在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邻近手术室和临床科室,通风采光良好,相对独立的区域。
二、室内布局合理,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间有实际屏障,并分别设人员出入缓冲间。工作区域的天花板、墙壁应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洗消毒;地面防滑、易清洗,耐腐蚀。
三、流程合理,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对无菌区、清洁区的洁净系统按规定进行保养维护,并有记录。
四、有物品回收、清洗、消毒、辅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放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各种清洗消毒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器材设备科指定专人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并记录,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日常维护和保养,建立设备档案,完整保存相关资料。
五、配备不同岗位所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护目镜、口罩、面罩、帽子、防水围裙、手套、防护鞋及洗眼装置等。
六、有健全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消毒隔离、质量管理、各种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七、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保证供应 物品的安全。
八、供应室工作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具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范工作人员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品。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人员还必须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九、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清洗、灭菌,并对清洗质量、灭菌过程、灭菌效果、消毒液浓度和清洁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清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监测措施。
十、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发放。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十一、特殊感染性疾病患者用后的器械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处置。
十二、消毒供应中心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清洗剂、洗涤用水、润滑剂、消毒剂、包装材料、监测材料等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供应室。
十三、运送无菌物品的容器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保存;下收下送的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保持车辆清洁、干燥。
十四、保持室内清洁、整齐,按规定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8
一、布局与环境管理
1. 供应室应严格按照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进行合理布局,三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晰,设有实际屏障,人流、物流应遵循从污到洁的单向流程,不得逆行。
2. 室内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墙壁、天花板无裂缝、无脱落,地面光滑、易清洁、耐腐蚀。每天定时对各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清洁工具应专区专用,不得混用。
3. 污染区应设有专门的回收通道和接收窗口,接收的污染物品应及时分类、登记,避免在室内堆积。清洁区和无菌区应保持相对正压,污染区保持相对负压,以防止空气逆流造成交叉污染。
二、人员管理
1.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供应室工作,或在患病期间暂停相关工作岗位,待痊愈后方可恢复。
2. 工作人员进入供应室前应更换工作服、工作鞋,戴帽子、口罩,进入无菌区还需穿戴无菌隔离衣、手套等。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在不同区域操作前后均应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3.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包括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消毒灭菌技术、器械清洗与包装规范等,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感染防控意识,确保各项操作符合标准要求。
三、物品管理
1. 回收的污染物品应使用密闭容器或包装进行运输,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污染扩散。在污染区进行分类清点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人员被锐器刺伤或被污染物污染。
2. 清洗消毒后的物品应进行干燥处理,然后在清洁区进行检查、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要求,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阻菌性。器械包内物品应齐全、摆放合理,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等标识。
3. 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无菌区的专用存放架上,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摆放,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无菌物品存放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温度控制在 24℃以下,相对湿度低于 70%,并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监测。
4.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采购、验收、储存和使用。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按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理。
四、消毒灭菌管理
1. 根据不同的物品性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耐热、耐湿的器械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等方法。
2. 压力蒸汽灭菌器应定期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化学监测应在每包物品灭菌时进行,采用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一次,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监测结果应存档备查。
3. 环氧乙烷灭菌器和低温等离子灭菌器也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物理参数、化学浓度、生物指示剂等监测,确保灭菌效果可靠。
4. 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应进行质量监测,如无菌试验、细菌内毒素检测等,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对不合格的物品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重新处理或报废等措施,并做好记录。
五、监测与质量控制
1. 供应室应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定期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空气监测每月至少一次,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监测每季度至少一次,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2. 设立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供应室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包括对清洗消毒流程、包装质量、灭菌过程、无菌物品存放与发放等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确保供应室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3. 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对每一批次的消毒灭菌物品都能进行全程追溯,包括从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到发放使用的各个环节,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感染事件的发生。
六、医疗废物管理
1. 供应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分类收集、包装、运输和暂存。锐器应放入专用锐器盒,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等应分别装入黄色医疗废物袋,标识清楚,封口严密。
2. 医疗废物暂存间应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等措施。医疗废物应定期由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转运处理,交接时应认真核对种类、数量、重量等信息,并做好记录。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9
一、总则
1. 供应室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其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执行本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2.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卫生行业标准以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制定,适用于供应室全体工作人员及涉及到供应室相关工作的所有科室和人员。
二、建筑布局与设施设备管理
1. 供应室建筑布局应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有物品传递专用通道,并分别设置人员出入缓冲间。
2. 各区域内设施设备应齐全且符合相应要求。去污区应配备完善的清洗消毒设备,如超声清洗机、清洗消毒器等,并有良好的通风换气和排水系统,以排出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污水。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应配备包装台、器械检查放大镜、灭菌设备等,环境应保持清洁明亮,便于操作和质量控制。无菌物品存放区应配备专用的存放架、温湿度调节设备等,确保无菌物品的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3. 定期对供应室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性能检测,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维护、维修等信息。对于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等关键灭菌设备,除日常维护外,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性能检测,由专业机构或厂家技术人员进行,并出具检测报告,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灭菌效果可靠。
三、人员培训与防护管理
1.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包括医院感染基础知识、消毒灭菌原理与技术、职业暴露防护等内容。新入职员工应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职员工应定期接受复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应妥善保存。
2. 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做好个人防护。在去污区处理污染物品时,应穿戴防水围裙、袖套、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止被污染物溅到身体表面或眼睛;在进行灭菌操作时,应根据不同的灭菌方式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防高温手套、防护面罩等。同时,应定期为工作人员提供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服务,如乙肝疫苗接种等,降低职业感染风险。
四、器械物品处理流程管理
1. 回收:各科室使用后的污染器械物品应及时封闭回收至供应室。回收人员应与科室交接清楚,检查器械物品的完整性和数量,并做好登记。回收的污染器械物品应直接进入去污区,不得在其他区域停留或存放。
2. 清洗:去污区工作人员应按照器械物品的材质、结构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和程序。一般先进行冲洗、酶洗、漂洗、终末漂洗等步骤,对于管腔类器械、精密器械等应采用专用的清洗工具和方法,确保清洗彻底。清洗后的器械物品应进行干燥处理,可采用烘干或自然干燥的方式,干燥后的器械应检查其清洁度和功能完整性,不合格的应重新清洗。
3. 检查包装:在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人员应仔细检查清洗后的器械物品,核对数量、规格、性能等,去除残留的水渍、污渍、锈迹等。合格的器械物品应根据使用需求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卫生标准,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器械包内应有化学指示卡,包外应粘贴化学指示胶带,并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信息。
4. 灭菌:根据器械物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如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等。灭菌操作应严格按照灭菌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灭菌参数准确无误。灭菌过程中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记录灭菌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化学监测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判断灭菌过程是否达到要求;生物监测采用标准生物指示剂进行,是判断灭菌效果的金标准,监测结果应存档备查。
5. 储存与发放: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应储存在无菌物品存放区,存放架应距地面高度 20 - 25cm,离墙 5 - 10cm,距天花板 50cm。无菌物品应按灭菌日期顺序摆放,先灭菌的先发放。发放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核对科室、名称、数量等信息,发放记录应详细完整,包括发放日期、科室、物品名称、数量、发放人、领用人等,以便追溯。
五、质量监测与追溯管理
1. 建立健全供应室质量监测体系,对供应室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测。除了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外,还应包括对清洗质量、包装质量、储存环境等的监测。例如,定期采用 ATP 生物荧光检测法对器械清洗后的残留污染物进行检测;对包装后的器械包进行密封性和完整性检查;对无菌物品存放区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等。
2. 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或手工记录的方式,对每一批次的器械物品从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到发放使用的全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和保存。当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器械物品质量问题时,能够迅速追溯到相关环节和责任人,采取有效的控制和整改措施,防止问题的扩大化。
六、感染事件应急处理管理
1. 制定供应室感染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分工。当发生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事件与供应室相关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处置措施包括:迅速停止相关器械物品的发放和使用,对已使用的.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对供应室相关环节进行全面调查,包括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人员操作、设备运行等,查找可能导致感染事件的原因;对涉及的器械物品进行采样检测,同时对供应室环境进行采样监测;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如重新清洗消毒灭菌、维修或更换设备、对工作人员进行再培训等;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事件的进展情况和处理结果。
七、监督与考核管理
1.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供应室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建筑布局与设施设备管理、人员培训与防护、器械物品处理流程、质量监测与追溯、感染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检查结果应及时反馈给供应室,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2. 建立供应室内部的考核机制,将感染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人员的绩效挂钩。对严格遵守感染管理制度、工作质量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违反制度、导致工作失误或存在安全隐患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执行力,确保供应室感染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01-12
供应室管理制度04-08
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04-03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04-03
医院感染管理供应室年工作总结(通用9篇)12-19
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精选6篇)10-05
护理部供应室护理管理制度02-14
供应室感染年度工作总结(通用25篇)01-04
供应室感染年度工作总结(通用24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