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2-01 16:39:35 古籍 我要投稿

《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写的一本记事录。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 yún)的一篇记录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结合经验与实际,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河中石兽》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

  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河水冲走呢?石头性质坚硬而沉重,沙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言论。

  一位年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石兽,都应当到河上游寻找。石头性质坚硬沉重,沙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事,只知道其中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深刻道理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

  作品原文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作品注释

  1、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2、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3、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4、河干(gān):河岸。干,岸。

  5、圮(pǐ):倒塌。

  6、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7、阅:经过,经历。

  8、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9、求:寻找。

  10、竟:终了,最后。

  11、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12、曳(yè):拖。

  13、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

  14、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15、设帐:设馆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yān):埋没。

  22、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2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25、盖:因为。

  26、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kǎn)穴:坑洞。

  28、倒掷(zhì):倾倒。

  29、如是:像这样。

  30、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既然这样。

  36、则:那么。

  37、但:只,仅仅。

  38、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9、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作品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庆三年(1798)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作品点评

  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却相当严谨。寺僧的话、讲学家的话、特别是老河兵的话,一层深似一层,犹如剥笋一般,极具说服力。文章的语言亦精炼准确,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在。”

  后世影响

  此文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2017版)被选入人教版《语文》2016教育部审定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教科书)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

  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下面是河中石兽原文知识整理,欢迎参考阅读!

  一、文学常识:

  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2、纪(jǐ)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

  二、文白对译:

  原文:

  ①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 阅十余岁,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yǐ),棹(zhào)数(shù)小舟,曳(ya)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岂能为暴涨

  (zhǎ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kǎn)穴(xu?),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ù)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也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③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三、文言词语:

  1、课下注释:

  【沧州】:地名,今河北沧州。 【河干】:河边。 【圮】:倒塌。 【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 【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竟】:终于,到底。

  【棹】:划船。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 【湮】:埋没。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颠】:通“癫”,疯狂。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失石】:丢失的石兽,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

  【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 【但】:只。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推断。

  2、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

  3、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

  4、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

  (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 .

  (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 相对。) .

  5、一词多义:

  (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五、整体感知:

  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到了天下大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数十年后寺僧准备打捞。先从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作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

  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庙僧“不能究物理”,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物理”呢?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

  然而不然。第3段写了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

  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看来,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作者由此感叹道:“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曳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六、阅读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先判断其在原地水中,结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断其在河的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结果“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判断其埋没在河沙下(地中),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失败;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结果“果得于数里外”。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原先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后来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式“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8、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3)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9、试分析文中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特点。

  寺僧按一般思维方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从“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从“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蔑他人的性格特点。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工作,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上游方向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的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所以当求之于上游。从“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及他的正确判断可看出他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08-02

河中石兽的原文翻译04-09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04-08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09-11

河中石兽原文与翻译10-20

河中石兽 原文及翻译08-31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11-28

《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11-24

河中石兽 的原文及翻译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