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义感人原文和翻译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大义感人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大义感人
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译文
吴王阖庐伐楚,国家灭亡而出逃。父老乡亲来送他,楚昭王说:“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父老乡亲们说:“希望有像您这样的显明君王啊!”一起跟随着他,有的前往秦国,号哭着请求支援。最后终以此复国。
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咸阳以后,召集各地有声望的人说:“父老乡亲们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残害已经很长时间了,我要在关中做王,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我来的目的,就是替大家除去以前的祸害,不是来施暴的。于是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百姓解释说明,百姓们都很高兴。不久,项羽所过之处残杀无辜,百姓大失所望。刘氏四百年的基业就确定于这个(时候或事件)了。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楚昭王、汉高祖、唐明皇、张巡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他们通过大义行为感动人心的故事。楚昭王在国破家亡之际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帮助;汉高祖通过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唐明皇在危难时刻稳定了军心;张巡在危急时刻坚守大义。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也强调了“理义感人心”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对比项羽的残暴和刘邦的仁政,突显了得民心的重要性。文章最后提到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时没有这样的行为,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大义感人》阅读练习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一处)(2分)
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答案: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或动宾之间。此句的主语是“刘氏四百年基业”,谓语是“定”,“于是”作状语,“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应画在“基业”和“定”之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父老反矣!何患无君
答案: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何患无君”。还要在理解整句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反”在这里是通假字,通“返”,“返回”的意思;“患”是“愁”的意思。
13.选文记叙了三个故事:楚昭王 ,汉高祖约法三章定基业,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的重要性。(2分)
答案:依靠父老乡亲复国 民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相关提示与要求进行正确概括。根据对首段内容的理解,不难了解到楚昭王深得民心,从“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教”,可以推断出第一空应填“依靠父老乡亲复国”。第二空要填写对第三件事的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即民心的重要性。
【大义感人原文和翻译】相关文章:
《大义感人》阅读答案及翻译11-28
大义感人阅读及答案01-12
欲信大义于天下的翻译09-18
《氓》的原文和翻译04-11
大同的翻译和原文12-07
公输原文和翻译12-26
口技原文和翻译03-06
《过秦论》的原文和翻译02-01
《过秦论》原文和翻译02-05
《人琴俱亡》翻译和原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