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太极图说原文翻译
《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周敦颐根据中国传统的《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绘出一个易象图,然后以非常简洁的文字对图中的易理加以解说。全文只有249字。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太极图说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介绍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全文概述
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系统地阐述了宇宙生化的理论。他认为宇宙的最初根源是“无极”—一种尚未分化成形的处于混沌状态的物质材料。“太极”是具有最初时空界限、分化机能和动静性能的有形物质,由“无极”演化而来。
“太极”的动静机能又分别分化为阴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而形成“五行”。由阴阳二气的交感和五行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万物,万物变化无穷尽。人类的生成和万物是一样的,因为受了“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从而具有了高于万物的思考和语言等能力。
来源介绍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说》则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解说
太:初始、宗源、无上。极:最端之位、结构之元。太极的字面含义: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太极的真实含义: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机理,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
太极图是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
释文:
宇宙最最开始的时候处于“无极”的状态,后来又进入“太极”状态。太极运动时产生阳气,当运动达到极限时进入相对静止状态;太极静止时产生阴气,当静止达到极限时又进入运动状态。动和静这两种状态同属于太极,互相依存,同时也分出阴阳,确立了两仪。阴阳变化融合,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气以大地为中心,按相生之序分布,于是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五行源于阴阳,阴阳源于太极,而太极又是从无极那里衍生出来的。
五行自产生时起,就有了各自的属性。无极的真谛,阴阳五行的精妙,在于巧妙的交合与凝聚。乾健之性生成阳男,坤柔之性生成阴女,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尽。唯有人最得天地日月之精华,最为灵慧。人的形体一旦产生,精神思维也有了。五行的属性被人感知和认识,进而区分出善恶,就这样好的坏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出现了。这个时候,圣人定下“中正仁义”又强调“主静无欲”,以此确立做人的最高准则。所以圣人能合乎天地的德性,合乎昼夜交替的变化,合乎四季的循环,合乎鬼神不测之吉凶。君子遵照修行则有所作为,小人逆行就变凶了。
所以说,确立天的准则叫阴与阳,确立地的准则叫柔与刚,确立人的准则叫仁与义。又说,从开始到结束无限循环,所以就会明白生和死的道理。终极的道理在于变化,而这个变化是个绝对的真理。
〔注释〕
无极: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太极:最原始的混沌之气,是宇宙万物最高存在的范畴。互为其根:相互依存。根,根基。两仪:指天地。五气:五行之气。布:流传、流布。各一其性:各有其属性。真:精诚、精粹的东西。真与“二五之精”的精同义。二五之精:阴阳二气和五行的精粹。二,阴阳二气;五,五行。交感:相互感应。人极:指做人的最高标准。悖:违背。
〔鉴赏〕
说起北宋的周敦颐,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他的那篇中学语文必选的传世名作《爱莲说》。但是,稍稍了解一点中国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周敦颐之出名主要不是因为他的《爱莲说》,而是因为他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山人物之一。而周敦颐之所以能成为理学的开山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他写了《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周敦颐根据中国传统的《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绘出一个易象图,然后以非常简洁的文字对图中的易理加以解说。《太极图说》的全文不过二百多字,它由两段意思构成,第一段言“太极”,展示整个宇宙原始反终的生成与复归图式,即由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人)的生化过程,以及万物(人)→五行→阴阳→太极复归过程,这就是“天道”。第二段言“人极”,说明人虽然是与万物一样由自然的气化过程而生,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即具有善恶的道德选择,“圣人”据此人性的本质而确立了以“中正仁义”的道德原则和“主静”的修养方法为代表的“人道”。
《太极图说》的篇幅尽管很短,其所揭示的内涵也不能说太深奥,但其在当时意义却非同小可。因为它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学说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足以与当时外来思想文化——佛教相抗衡的,但又不全同于传统道家和道教思想的,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宇宙论的理论框架结构。
大家知道,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它以其特有的一套精致的思辨哲学风靡于中国的思想界,并向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及道教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理想面临一场严重的危机。当时,佛教徒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即宇宙论和心性论过于浅薄,根本不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如唐代的华严宗大师宗密在其《原人论》中,就攻击儒道二家共同的宇宙论——“元气”论,认为这种宇宙论只相当于小乘佛教所说的“空劫”阶段,“不知空界以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已超外典(儒道二家之学)深深之说”。照佛教大乘的教义,宇宙本是人心生灭妄想所变之境,其本身是虚幻不实的,因此称之为“假有”。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元气论”,实质上是一种“迷执”,即执迷于所谓的“假有”,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破除“迷执”,返照心源,终归于涅槃静寂,这最后部分就进入了佛教的心性论。
佛教的这种宇宙论显然是为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不能接受的,中国传统思想中从来不曾怀疑宇宙的客观存在,一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整体,即肯定其为实有。体现这一思想的典籍就是《周易》,所以《周易》成为儒道两家所共同重视的经典。但就宇宙论而言,在宋代之前,道教比儒家显然更为注重,因为前者以自然为性命,从《周易》的太极元气理论中可以发展出一套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养生之道。而后者的文化价值理想属于人文主义的,更注重的是仁义礼乐和名教规范,由这里再转向人的道德性命的修养即心性论。
《太极图说》的价值和贡献就在于,它首先从《周易》阴阳哲学立论,汲取道教关于太极元气为世界万物生成演化的本源和动力,肯定宇宙的本源为实有,从而批判了佛教的宇宙论,重新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其次是把人与宇宙贯通起来,并突出强调人之异于禽兽及他物的本质属性,论证了“仁义中正”这一儒家核心思想与天道的一致性,把太极元气落实到心性论的层面,从而也与道教的思想区别开来。再大一点言,它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下,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后的宋明理学家正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起一个新型的世界观,并恢复了儒家文化价值理想在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地位。
【太极图说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咏雪翻译及原文及翻译07-11
师说翻译原文及翻译07-07
《南史》的原文内容及原文翻译01-03
周书的原文及翻译07-12
梁书的原文及翻译07-12
《明史》原文及翻译08-22
晋书的原文及翻译02-09
《旧唐书》的原文及翻译10-18
《咏柳》原文及翻译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