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3-06 15:20:39 嘉璇 古籍 我要投稿

侍坐原文及翻译

  《侍坐》选自论语,讲的是孔子与其学生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侍坐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侍坐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间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注释】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2.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3.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4.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5.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6.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7.比(bì)及:等到。

  8.方:正道。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9.哂(shěn):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11.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12.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

  13.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4.希: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5.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

  16.撰:述。

  17.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18.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19.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20.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21.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22.与:赞许,同意。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如:(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

  (2)如五六十、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6)为国以礼(介词,用)

  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鼓瑟希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动 ,吹风、乘凉)

  4、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

  (3)则何以哉 (即,则以何哉 )

  (4)尔何如(即,尔如何)

  2.省略句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使”后省略宾语)

  (2)毋吾以也

  3、状语后置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浴乎沂,风乎舞雩

  (4)异乎三子者之撰

  (5)为国以礼

  人物介绍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皙(生卒年不详),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即文中的“点” ;

  冉有(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

  公西华 (前509—?),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用具】

  班班通

  【课前读】

  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会集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它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在书上做批注。

  4、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完成下列练习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则何以哉?

  (二)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陋室铭》)

  5、唯利是图(成语)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三)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3、尔何如?尔:代词,你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6、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3、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4、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交流讨论】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练习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展示答案。

  2、教师指导和点评。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教学反思】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和孔子的思想。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虚词“以”“因”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学习重点:

  1、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2、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学习难点:

  理解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孔子和《论语》

  (一)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平: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哲学思想:孔子所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子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

  天命鬼神观: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

  仁与礼的学说:礼原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春秋时"礼崩乐坏",礼已名存实亡。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子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仁就是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对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

  知识论: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对知识的态度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虽承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但他所强调的是后天学习,着眼于"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中等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他还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孔子主张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他反对知而不行或"言而过其行"的人。

  逻辑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启蒙者,他提出了"正名"主张,虽然主要是为了实现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名分等级制度,但包含了逻辑证明的初步意识。孔子认为言有赖于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从正名的需要出发,孔子还强调推理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同类可以相推的原则。

  美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也建立在他的仁学基础上,他认为要使"仁"的原则得到实现,就要唤起人们自觉行仁的要求。他力图发挥文艺的特殊社会作用,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感情,把文艺作为唤起人们自觉行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力求使人们对行仁不但"知之"、"好之"而且"乐之"。在美与善的关系上,他主张"尽善"、"尽美",认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是同一的。孔子还要求"美"和文艺必须绝对服从"礼",为维护礼服务。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中不少人出身低贱,许多过去无权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得以受教育。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故而以"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他注重道德培养,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注重言传身教,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他讲究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

  历史地位: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虽具有一些传统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当时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所以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汉以前并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以后,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进步思想家的批判。中国的一些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学工作者,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取得了很大成就。孔子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亦有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二)《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代朱熹曾为《论语》作注释,名为《论语集注》,是比较通行的读本。全书主要内容是记孔子的言行。书中称曾子(名参)、有子(名若)为"子",有人推断,书是孔子死后,曾子、有子的弟子,根据师授编集的。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熟语,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二、诵读感知(诵读方式可灵活多样)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再读,读懂语意。

  3、三读,读出人物性格。

  4、四读,读出情感和语气。

  三、梳理归纳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全文,并标注出有疑问的地方。

  2、组内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并归纳出重要文言现象。

  (1)请标注出“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请结合课后“探究讨论”第三题,总结虚词“以”“因”的意义和用法。

  以:

  因:

  (3)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结合以前学过的古文,归纳出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四、品读赏析

  1、自由品读,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

  2、分角色朗读,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

  3、其他同学对朗读进行点评,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全班齐读,共同感受文中的氛围。

  五、合作探究

  1、孔子为什么哂笑子路?

  2、孔子为什么会“与点也”?又为什么要“喟然叹”?

  六、课后反思:

  七、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侍坐》教学反思

  1、 备课的教案肯定不是最佳的脚本

  最好的教案不是“备”出来的,而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这堂课由一位学生的突发问题而导向了备课之外的课堂流程,我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干脆偏离原定的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这恰恰被评课老师认为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也认为通过思辨,从字词到内容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这堂公开课虽不是一台好戏,但是一堂真课。

  2、 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和学生平等对话

  一般教师在公开课上更是尊重学生,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的后半部分,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主体、也使最后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将教育的实现机制从学生的积累变为学生的自我生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中,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学生原有语感图式的落差,产生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阅读主体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有自身的人格力量与精神品位;有自身的阅历与经验;有自身的文化、艺术和审美。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在宽容、民主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敢想,敢说。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消除张力的过程。在本堂课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对话并非是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的学生自由“交谈“的对话,而是走进文本的内部,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经验、意志、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视野,学生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不经意中体现了真正的阅读对话。

  4、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如果用简洁直观的图式表现这一过程,大致可以演示为:

  生本对话

  原始文本

  对 话

  (师生、生生)

  文本1

  文本2

  教材课文

  文本3

  文本4

  修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整个阅读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该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其中“培养”、“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本教学片段,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下,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在协作交流中,引起共鸣和碰撞,共享知识和经验,纠正偏差和错误,获得发现和感悟,还能使文本逐渐与学生实际发生联系,从而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建构了信息意义,对新的信息进行了编码,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侍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当中自主赏析的首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感受其情趣,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载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当中篇幅极长、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文章通过孔子探问学生的志向,四弟子各述其志,寥寥数语,人物的性格特点、神情态度宛在目前。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初中时也曾学过《论语十则》,对《论语》的语录体散文特点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只是停留于表面,孔子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博大精深政治思想并未深入领会。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2、目标设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五个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及高二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3、重难点及其依据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察的重点,鉴于此设定上述教学重点。

  新课标阅读与鉴赏部分第8条目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据此要求学生突破上述难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新课标五个课程标准之一感受鉴赏目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诵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之一。依据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运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品尝发现的乐趣,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蔡澄先生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其精髓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出现自卑厌学心理时,我会把握时机,当众点拨。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画龙点睛”、“举一反三”的办法,将学生逐步引入“自动”“自得”“发现真理”的佳境。

  2、学法及主要目的

  (1)课前认真预习;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对所学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有疑惑,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可以紧跟老师的思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能够有效提高听课效果,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情境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音乐、动画等调动学生的视听,使其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身心愉悦的参与课堂活动。合作探究法可以使学生深入文本,大胆探索问题本质,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增强友谊,共同成长进步。

  四、教学评价

  手段和依据

  手段:三维教学目标和学生参与课堂能力。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三维目标中。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热情,鼓励学生探究,实现高效课堂目标。当然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反思,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示《论语》经典语录,让学生集体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导出课题。

  (二)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通过让学生自主谈论孔子、《论语》,完成文言知识检测题复习巩固第一节课所学知识。

  (三)朗读诗歌,梳理结构

  苏东坡云: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课文将贯穿整个课堂,其中有以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的集体诵读,更有学生的段落集体诵读和示范朗读。通过诵读让学生寻找本文的线索,梳理课文结构。探究人物思想。

  (四)深入文本,赏析人物

  此环节设计如下两道问题:

  1、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他们四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从四人的言谈中可以看出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2、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分别侧重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这两道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孔子评志,借评传志

  本环节设置如下两道问题:

  1、曾皙的志具体是什么?

  2、孔子为何喟然“与”点?

  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六)传承文化,源远流长

  孔子的智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本节课堂小结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主动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七)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学习完本篇课文,理解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你认为要实现中国的长治久安,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哪些方面?这个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理解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基础之上,联系现实,为中国的长治久安献言建策。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依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而设计。

【侍坐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侍坐的原文及翻译08-17

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09-24

四子侍坐原文及翻译08-10

《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4-12

《侍坐》论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6-2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翻译及赏析07-30

《夜坐》原文及翻译赏析10-28

《荀子·宥坐》原文及翻译08-16

别宋常侍原文赏析及翻译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