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8-03 17:15:06 文圣 古籍 我要投稿

论语七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七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论语七则原文及翻译

  第一则原文翻译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知识点总结:

  (一)词语与句子

  1、“富”与“贵”有别,“贫”与“贱”有别。

  富:财产多、富裕。贵:地位高、显贵。

  反之则谓“贫”、“贱”。

  2、不以其道

  以:用、按照。

  道:方法、途径。“其道”:正当的方法。“其”是指示代词“那”,加在“道”之前起限制作用。并非“其”有“正当”之意。

  3、恶乎……

  “恶”犹“何”;“乎”犹“于”。“恶乎……”意为“凭什么……”。

  4、无终食之间违仁

  无:没有。

  违:离开、避开。注意不是“违反”。

  5、于是

  是一个短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

  于:在。是:这,指代仁德。“于是”犹言“和仁德在一起”。

  (二)语法

  1、是仁之所欲也

  “是”作主语“这”,复指前边的“富与贵”,此类“是”易误为联系动词。一般认为先秦“是”尚未发展出联系动词的用法。

  2、“恶乎”的语序

  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可以借《曹刿论战》中“何以战”一句的复习帮助学生理解。

  3、“所+动”短语

  “所”字与动词性成分结合,转化为名词性短语。它所表示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例如“所见”、“所闻”。

  故文中“所欲”、“所恶”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据此判断“欲”与“恶”是动词。

  第二则原文翻译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知识点总结:

  (一)词语

  1、“也”作句中语助词,表示停顿,以待下文的叙述。

  具体地说,有:

  (1)放在主语之后。

  例:是说也,人常疑之

  回也不改其乐

  (2)放在时间状语或分句之后。

  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注意不要与现代汉语的副词“也”相混淆。

  请学生找出本文的判断句

  2、堪

  经得起、忍受。

  “堪”还作能愿动词“可以、能够”,如“不堪设想”。

  (二)语法

  谓语前置

  “贤哉回也!”

  “甚矣,汝之不惠!”

  小结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三)本则内容:孔子赞扬了颜回的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第三则原文翻译

  原文:

  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知识点总结:

  (一)词语

  1、疏食

  粗粮。古代以稻粱,以稷为粗粮。

  2、水

  “汤”即“热水”,“水”是“冷水”。

  3、不义而富且贵

  连词“而”与“且”是同义词。

  此句的“而”表示并列关系,表示两者同时存在。意谓用不正当手段得来富贵。

  内容:在清贫中保持生活的情趣。

  第四则原文翻译

  原文: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尔志②?”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③,敝之而无憾④。”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⑤。”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⑥。”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

  译文:

  颜渊、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知识点总结:

  (一)词语与句子

  1、对

  回答(下对上)。

  2、奚

  疑问代词,何,译为“为什么”。

  3、乐以忘忧

  连词“以”的作用等同于“而”,表承接,可译为“就”。

  小结:疑问代词的归类:恶,何,孰,奚,安,焉,胡,庸

  (二)语法

  “问某人”是问对某人的评价、看法。应当注意和“问于某人”意义有别。

  内容:肯定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五则原文翻译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②。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③。”

  译文:

  孔子说: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知识点总结:

  (一)词语

  1、任

  名词,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如:承其任。

  也作动词,担负、担任。如:任外事。

  2、已

  停止、完毕。

  本句“死而已”。《劝学》“学不可以已”。

  (二)语法

  1、不亦……乎

  “不是……吗?”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2、仁以为己任

  “以仁为己任”。

  介词“以”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

  介词“以”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则一定提到介词之前。如果是其他词语,一般在介词后,有时也放在介词前。

  (三)成语:任重道远

  小结:特殊句式(介词宾语前置)

  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内容:肯定一种社会责任感。

  第六则原文翻译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③。”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度的快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就有害了。”

  知识点总结:

  (一)词语

  1、“忿、恚、愠、怒”是一组同义词。

  2、“贫”与“穷”意义有别。

  缺乏衣食钱财叫“贫”,陷于困境或不得志叫“穷”。“困乏”、“困穷”连用才含有“贫穷”之意。

  3、斯

  在文言中最常用的是作代词“此、这”,如: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也起承接作用,可译为“这就”、“这样”。如:

  小人穷斯滥亦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受赏者耻,则立功者怠,国斯弱矣

  (二)语法

  “者”字短语

  “者”与动词、形容词或数词结合,转化为名词性短语。

  值得注意的是,“者”字短语表示的不一定是“……人”,有些学生尚未引起足够注意。

  本文“从者”是“随从的人”,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善者”、“不善者”即是指物。

  内容:引入儒家对君子的界定。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

  第七则原文翻译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为求得保全性命以致损害仁德,而宁肯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

  知识点总结:

  (一)成语:志士仁人、杀身成仁

  (二)语法

  连词“以”表结果和表目的:

  求生以害仁(表结果)

  杀身以成仁(表目的)

  《论语》简介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思想内容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艺术特色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后世影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论语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论语》原文及翻译03-16

论语原文及翻译04-26

论语原文及翻译05-06

论语十九则原文及翻译01-14

论语颜渊原文翻译10-13

论语为政原文及翻译04-26

论语学而原文及翻译03-23

论语原文、翻译、赏析10-13

孔子论语典籍原文及翻译04-26

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