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华阳国志陈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华阳国志陈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博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着作郎。
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着《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着《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着作郎。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转徙后,再兼散骑常侍。
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着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莅,字叔度,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掾,卒洛下。莅从弟阶,字达芝,州主簿,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皆辞章粲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莅、阶各数十篇,二州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大较如此。
时梓潼李骧叔龙亦隽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华阳国志陈寿传》有删改)
译文:
陈寿字字承祚,是巴西安汉人,年轻时求学于散骑常侍谯周,对《尚书》《三传》有研究,精通《史记》《汉书》,聪明机警博学多识,写得文章文采华丽。开始时担任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年后被举荐为孝廉,担任本郡中正。
益州建立武制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凭博学多识而闻名,共作《巴蜀耆旧传》,陈寿认为内容不够广泛,于是又汇合巴、汉两地的人物故事撰写了《益部耆旧传》共十卷。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得到了武帝的赞许,再让陈寿担任着作郎。
吴地平定后,陈寿汇合三国史,写成《魏》、《吴》、《蜀》三书共六十五篇,取名《三国志》,又写成《古国志》五十卷,文词典雅。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非常喜欢他,认为班固、司马迁都不足道。后离开京城担任平阳侯相。张华又上表让陈寿编写《诸葛亮故事集》二十四卷,当时另有蜀人寿良也编有《诸葛亮故事集》,略有不同。陈寿又进朝庭担任着作郎。镇南将军杜预上表向皇上举荐陈寿担任散骑侍郎,皇上下诏:昨刚任用蜀人寿良任散骑侍郎,可以让陈寿担任侍御史。陈寿向皇上呈上《官司论》共七篇,文论依据典故,论所要沿袭和革除的东西。又呈上《释讳》《广国论》。张华又上表让陈寿兼任中书郎,陈寿的《魏志》有违荀勖的意思,荀勖不想让陈寿在朝庭内任职,上表皇上让他担任长广太守。陈寿的母亲留下遗言说死后要葬在洛阳,陈寿听从母亲的遗愿。又因为不把母亲葬回去被人诟病。几年后,担任中庶子。太子离开后,又兼任散骑常侍。
惠帝对司空张华说,陈寿非常有才华,不能让他长久兼职。张华上表想让陈寿荣升九卿,正遇到受诛连,忠贤之志皆被排挤,陈寿最后死于洛阳。其地位声望皆无法体现他的才能,当时的人都让为他很冤(不值)。
长兄儿子符,字长信,也很有文才,继陈寿后也担任佐着作郎,上廉令。符弟陈莅,字叔度,担任,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掾,死于洛阳。莅弟陈阶,字达芝,担任州主簿,被举荐为孝廉,升任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三人皆辞章华丽,享誉当世。陈寿所著二百多篇,符、莅、阶各著数十篇。后来梁、益二州以及中原的文士们纷纷为他以及叔父、两位兄弟作传,大体和这篇介绍的一样。
当时蜀梓潼人李骧也很有才华,闻名当世,被举荐为秀才,尚书郎,被授建平太守,因为身体不适而没去上任。执意在州里,后担任广汉太守。初与陈寿齐名,相互亲昵友好,后来与陈寿感情上有了嫌隙,就相互攻击,有识之士因此看不起他们。
创作背景:
《华阳国志·陈寿传》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专门为三国时期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所撰写的一篇传记。陈寿以其卓越的史学才华和深厚的学识,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华阳国志》作为记录川蜀历史的典籍,将编年史、方志、人物史有机融合一体,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蜀地历史的重要参考。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专门撰写《陈寿传》,旨在展现陈寿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其在巴蜀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常璩(约公元291年—约公元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尤其擅长方志编纂。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创造性地融合了编年史、方志、人物史等多种体例,形成了独特的编纂风格,为后世方志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著作语言优美,文笔流畅,深受后世赞誉。
常璩在撰写《华阳国志》时,广泛搜集史料,深入调查研究,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蜀地历史。他在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蜀地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深入探讨了蜀地的历史沿革和人物事迹,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常璩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对蜀地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为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赏析:
《华阳国志·陈寿传》是东晋史学家常璩为蜀汉及西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陈寿所撰写的传记。这篇传记不仅详细记录了陈寿的生平事迹,还对其学术成就、品德修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赞美,展现了陈寿作为一位伟大史学家的风采。
首先,常璩在传记中详细记述了陈寿的生平经历。陈寿出生于蜀汉时期,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史学。他在蜀汉时期就已经展现出非凡的史学才华,为蜀汉朝廷编纂史书,记录国家大事。西晋时期,陈寿继续从事史学研究,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其次,常璩在传记中对陈寿的学术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赞扬陈寿的《三国志》文笔优美、叙事严谨、史料丰富,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同时,常璩还指出陈寿在编纂史书时注重客观公正,不受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展现了史学家的职业操守和学术精神。
再次,常璩在传记中还深入挖掘了陈寿的品德修养。他称赞陈寿为人正直、忠诚守信、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这些品德修养不仅使陈寿在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使他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最后,从文学角度来看,《华阳国志·陈寿传》的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常璩在撰写传记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同时,常璩还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使陈寿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栩栩如生。
总之,《华阳国志·陈寿传》是一篇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的传记作品。它详细记录了陈寿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展现了陈寿作为一位伟大史学家的风采和品德修养。同时,这篇传记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三国历史和巴蜀文化的重要参考。
【华阳国志陈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相关文章:
《范滂传》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翻译09-24
张衡传原文及译文08-27
高士传原文及译文07-21
吴良传原文及译文09-24
苏武传原文及译文11-22
《华佗传》原文及译文06-14
《华佗传》原文及译文04-09
芙蕖原文译文翻译01-06
《苏武传》原文和译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