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鲁阅读答案及译文

时间:2023-06-26 11:00:30 松涛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仕鲁阅读答案及译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仕鲁阅读答案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仕鲁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答案:

  1)短:揭短。(2)臣: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3分,每小题1分)

  .B(B项然:代词,这样。A 项焉:兼词,于之/语气词,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C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D项之: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去)(2分)

  (1)况且您自己认为,与殷汤、周武五相比,谁更贤明?(2分,以为孰各1分)

  (2)只要是吴起想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2分,予:足各1分)

  ①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②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敢轻举妄动;③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将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3分,每点1分)

  译文:

  有一个中向魏武侯揭吴起短处的门客说:吴起贪心,不能重用。武侯(于是就)疏远了吴起。公子成入宫觐见说:君王为什么要疏远吴起呢?武侯说:有人说他贪心,我因此不喜欢他了。公子成说:您错了,以吴起的能力,天下没有人能超过他。正是因为他贪心,所以来侍奉你,不然你怎么能让他称臣呢?况且,您自认为殷汤、周武王比,谁更贤明呢?务光、伯夷是天底下不慕名利的人,因此汤不能让务光称臣,武王不能让伯夷称臣。现今君王的国家,向东面要抵御齐国,向南要抵御楚国,向北要抵御韩国、赵,向西还有如虎狼一样狠毒的秦国,君王孤单地凭着四战面受敌的土地处在他们中间,那五国也只是屯兵观望,坐而静观,而不敢觊觎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有吴起担任大将。周《诗》说有威武的将军,公侯才能管理好城池,吴起就是这样的将军。您如果顾念国家,只要是吴起想要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从而壮大魏国之军队,这样做失去得很少,收获却特别大。您想让他吃粗粮蔬菜,穿粗布短衣,徒步行走来听您发号施令,吴起一定会离开。吴起离开了,天底下那些像吴起一样的人,就会退却而不进入大梁,那么您的国家就空了。臣私下里很堆场您担忧这件事。武侯说:好。又一次起用了吴起。

  李仕鲁,字宗孔,明濮州(李仕鲁,字宗孔,明濮州(今山东鄄城)人今山东鄄城)人。自幼聪颖灵敏,学习勤奋,曾足不出户在家专心苦读三年。闻鄱阳朱迁公得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之真传,便去拜访从游,饱学朱熹学说。

  拓展:作者生平事迹

  仕途经历

  洪武中,朱元璋崇尚朱熹学说,下诏寻访深谙朱熹学说之儒士。有人举荐李仕鲁。入朝晋见时,朱元璋大喜曰:“吾求子久,奈何姗姗来迟!” 李仕鲁感动得热泪盈眶,拜伏在地曰:“臣愿为皇上拼死效命,不惜肝脑涂地!” 朱元璋遂任命李仕鲁为黄州同知。临行前,皇上亲切勉励曰:“官虽不大,可是亲民之职,需要汝等饱学之士,行圣人之言,朕才安心。”

  仕途业绩

  李仕鲁上任后,忠于职守,治民有方,政绩卓著。一年后,名声远播。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将李仕鲁召至京城,提拔为大理寺卿。李仕鲁为官刚直不阿,一身正气,敢言他人不敢言之事,被朱元璋视为股肱(gong音共)之臣。

  锦衣卫头目上官一锋的哥哥因贪污被人告发,送至大理寺。上官一锋找到李仕鲁,为其哥哥求情,请求从轻发落。当时,正值朱元璋大肆清洗贪官,李仕鲁不但没对上官的罪行进行遮掩,反而如实向朱元璋禀报。朱元璋大怒,下令将上官一锋的哥哥处死,并罚扣了上官一锋一年的俸禄。因此,上官一锋与李仕鲁结下了不解冤仇。但由于朱元璋对李仕鲁极为信任,李仕鲁也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上官一锋一直没有对李仕鲁下手的机会。

  洪武初,朱熹学说虽然开始成为显学,并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人们对于事功的追求,给予了各种不同思想以一点活动的余地。当时的名臣宋濂便精通佛学,这或多或少对于朱元璋会有所影响。再加上朱元璋从一个年轻和尚脱下袈裟,投身到了农民起义的大潮之中,十六年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由和尚到皇帝,这样一个特殊的变化,也就必然给明初的佛教带来一些特殊的影响,这也就决定了明初佛教的微妙地位。据《明史》记载:“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襕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当时的僧录司左善世宗泐与僧人来复齐名,都是兼通儒学的高僧,朱元璋称之为“泐秀才”。

  朱元璋大力推尊佛教,在京城内外遍设高僧衙门。僧录司是明代佛教最高管理机构,赋予其很大权限。设左、右善世各一人,正六品;左、右阐教各一人,从六品;左、右讲经各一人,正八品;左、右党义各一人,从八品。都提高了他们的品级和俸禄。各府县则设有僧纲司,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掌之。并定全国僧人为三等:曰禅、曰讲、曰教。朱元璋诏集名僧在京城举办各种大规模的法会,并亲率文武百官向佛祖顶顶礼膜拜。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的蒋山太平兴国寺广荐法会,共征召了高僧十八人,宗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后来还俗为官的吴印也是其中之一。朱元璋亲自组织刊刻佛教大藏经,即著名的《洪武南藏》,将佛教定为经典之学。朝廷还给僧人颁发度牒,允许僧人结坛说法,竭力保护寺院财产等等。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历来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朱元璋起自民间,对于道教有特殊的感情,在他打天下时,身边的周颠和铁冠道人张中就都是道士。而他本人也经常阅读道家的经典《道德经》。明初最为著名的功臣刘基,也是颇信道教的。传说中他曾师从九江道士黄楚望,得其天文地理术数之法。在明初的功臣当中,刘基近道,而宋濂近佛。历朝的统治者,都要宣传、神化自己是有天命的。因此,明建国后道教与佛教一样,成为朝廷确定的官方宗教。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江西龙虎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被召入朝,朱元璋命去其天师之号,封为真人,世袭,称龙虎山正一真人,秩正二品。另设法官、赞教、掌书各二人。阁山、三茅山各设灵官一人,正八品。另设太和山提点一人。这完全是一种特殊的恩封,对于当时全国道教的管理并没有直接关系。掌管全国道教事务的机构还是与佛教的善世院同时成立的玄教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始置道录司。设左、右正一各一人,正六品;左、右演法各一人,从六品;左、右至灵各一人,正八品;左、右玄义各一人,从八品,基本与佛教的管理一样。对于地方道教的管理,则于府、州、县分设道纪司,以掌其事。

【李仕鲁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空桑生李》阅读题答案及译文05-17

《李生论善学者》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08-01

《旧唐书》阅读答案与译文07-08

《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10-14

赵鲁《父爱》阅读答案07-19

《雪》阅读答案鲁彦09-16

《杨嗣昌》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11-01

荀子《解蔽》阅读答案及译文11-10

《史记》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04-15

《列子》杞人忧天阅读答案及译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