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瘗旅文》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6-13 21:22:00 景辉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阳明《瘗旅文》原文及翻译

  《瘗旅文》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所作的一篇祭文。该文描述了作者谪居贵州龙场驿期间,目睹了吏目一家三口暴死异乡,他与吏目主仆素昧平生,但情有所通。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王阳明《瘗旅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吾为尔歌,尔听之。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译文:

  在大明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有一名吏目从北京来到这里,不知他姓甚名谁。身边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人,将要上任,路过龙场,投宿在一户苗族人家。我从篱笆中间望见他,当时阴雨昏黑,想靠近他打听北方的情况,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视,他已经走了。

  近午时刻,有人从蜈蚣坡那边来,说:“有一个老人死于坡下,旁边两人哭得很伤心。”我说:“这一定是吏目死了。可悲啊!”傍晚,又有人来说:“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一人坐着叹息。”问明他们的情状,方知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来说:“看到坡下堆了三具尸体。”那么,他的仆人又死了。唉,令人伤心啊!

  想到他们的尸骨暴露在荒野,无人认领,于是我就带着两个童仆,拿着畚箕和铁锹,前去埋葬他们。两名童仆脸上流露出为难的情绪。我说:“唉,我和你们,本像他们一样啊。”两名童仆怜悯地淌下眼泪,要求一起去。于是在旁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了。随即供上一只鸡、三碗饭,一面叹息,一面流着眼泪,向死者祭告说:

  唉,悲伤啊!你是什么人,什么人啊?我是此地龙场驿的驿丞、余姚王守仁呀。我和你都生长在中原地区,我不知你的家乡是何郡何县,你为什么要来做这座山上的鬼魂啊?古人不会轻率地离开故乡,外出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而来此地,理所应当。你又有什么罪过而非来不可呢?听说你的官职,仅是一个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过五斗米,你领着老婆孩子亲自种田就会有了。为什么竟用这五斗米换去你堂堂七尺之躯?又为什么还觉得不够,再加上你的儿子和仆人啊?哎呀,太悲伤了!你如真正是为留恋这五斗米而来,那就应该欢欢喜喜地上路,为什么我昨天望见你皱着额头、面有愁容,似乎承受不起那深重的忧虑呢?

  一路上常冒着雾气露水,攀援悬崖峭壁,走过万山的峰顶,饥渴劳累,筋骨疲惫,又加上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难道能免于一死吗?我固然知道你会必死,可是没有想到会如此之快,更没有想到你的儿子、你的仆人也会很快地死去啊。都是你自己找来的呀,还说它什么呢?我不过是怜念你们三具尸骨无所归依才来埋葬罢了,却使我引起无穷的感怆。唉,悲痛啊!纵然不葬你们,那幽暗的山崖上狐狸成群,阴深山谷中粗如车轮的毒蛇,也一定能够把你们葬在腹中,不致长久的暴露。你已经没有一点知觉,但我又怎能安心呢?自从我离开父母之乡来到此地,已经三个年头。历尽瘴毒而能勉强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一天怀有忧戚的情绪啊。今天忽然如此悲伤,乃是我为你想得太重,而为自身想得很轻啊。我不应该再为你悲伤了!

  我来为你唱歌,你请听着。我唱道:连绵的山峰高接云天啊,飞鸟不通。怀念家乡的游子啊,不知西东。不知西东啊,顶上的苍天却一般相同。地方纵然相隔甚远啊,都在四海的环绕之中。想得开的人儿到处为家,又何必守住那旧居一栋?魂灵啊,魂灵啊,不要悲伤,不要惊恐!

  再唱一只歌来安慰你:我与你都是离乡背井的苦命人啊,蛮人的语言谁也听不懂,性命没指望啊,前程一场空。假使我也死在这地方啊,请带着你子你仆紧相从。我们一起遨游同嬉戏,其乐也无穷。驾驭紫色虎啊,乘坐五彩龙;登高望故乡啊,放声叹息长悲恸。假使我有幸能生还啊,你尚有儿子仆人在身后随从;不要以为无伴侣啊,就悲悲切切常哀痛。道旁累累多枯冢啊,中原的游魂卧其中,与他们一起呼啸,一起散步从容。餐清风,饮甘露啊,莫愁饥饿腹中空。麋鹿朝为友啊,到晚间再与猿猴栖一洞。安心守分居墓中啊,可不要变成厉鬼村村寨寨乱逞凶!

  创作背景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为了营救敢于上疏请求严惩阉宦而被递解来京的戴铣、薄彦徽等,触怒了炙手可热的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贬到贵州做了龙场驿丞。在龙场做驿丞期间,王守仁亲眼看见掌管文书的吏目和他的儿子、仆人先后客死在蜈蚣坡下,这使他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所以,王守仁亲自率人把三位死者埋葬在路旁,并写了这篇祭文。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篇哀悼别人的祭文,哀悼的对象是“不知其名氏”、“不知尔郡邑”的陌生人,表现了作者富于恻隐之心,实践了作者倡导的“致良知”哲学精神。更主要的是,作者在对“吏目”主仆三人客死异乡的哀悼中,寄托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鸾凤伏窜,鸱鹗翱翔”的愤懑心情,浸透了自己深沉的苦闷和无穷的抑郁。字里行间,处处隐藏着一个“我”在里面。与其说作者是同情死者,哀悼死者,毋宁说是借死者的遭遇,发自己的感慨,这是此文的基调。

  文章首先以极其简洁的笔墨,叙述了哀悼死者的原委。那个吏目从京城到黔南去赴任,经过龙场,一日一夜之间,相继死于蜈蚣坡下。作者“念其暴骨无主”,率二童子“就其傍山麓为三坎”,把死者埋葬起来;并写了一篇充满同情、充满伤感的祭文,以只鸡三饭,祭奠了他们。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对时间的点明,伏笔的安排,叙述的变化和细节的描写,都作了精心的设计,体现出巧妙的匠心。表面是写吏目,骨子里是写“我”;表面上是哀悼吏目,骨子里是哀悼自己。开头之所以郑重其事地点明“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是说明作者谪为龙场驿丞,已“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在这艰苦的岁月中,他备尝了险阻艰难,所谓“贵州三年,百难备尝”(《与王纯甫》),“横逆之来,无日无有”(《寄希渊》)。他之所以要写“予从篱落间望见之”,是为下文“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作伏笔;写“阴雨昏黑”,“有人自蜈蚣坡来”,是为下文“冲冒霜露,扳援崖壁”数语设伏的。没有前一语,则后一语无根据;没有后一笔,则前一笔无着落。只有这么前后呼应,才显得脉络分明,结构谨严。至其历叙吏目三人之死时,更是层次顺序,错落变化,绝不用一副笔墨。“一老人死坡下”,即断言“此必吏目死矣”;“坡下死者二人”,就须经过“询其状”,而后知“其子又死矣”;“坡下积尸三焉”,无疑是“其仆又死矣”。从上述的三次“人云”中,作者文笔变化的轨迹,一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情,浸透在字里行间。在细节的描写上,尤其生动逼真。如通过“予从篱落间望见之”,“欲就问讯北来事”,“遣人觇之,已行矣”三个动态的描写,作者眷恋故土的急切心态,宛然在目。通过欲持畚锸去埋葬死者的过程描写,从二童子“有难色然”到“悯然涕下”的感情变化,反映作者明是同情死者的暴骨无主,实是哀伤自己的沦落天涯。

  接着,作者又以满腔的抑郁和悲愤,写了一篇伤人自伤怜人自怜的祭文,让一个隐藏着的“我”,在感情的波涛中跃然纸上。文中不但时时以“我”与“吏目”对比,而且通过死者的生活矛盾,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矛盾,无论是诘问之辞,还是宽解之语,都强烈地反映了他被迫害、被斥逐的悲愤心情。如“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又都“去父母乡国而来此”,“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历瘴毒而苟能自全”,是因为“未尝一日之戚戚”,而“尔容蹙然”,“不胜其忧”,“其能以无死乎”?通过这么一系列的对比,不仅揭示了他们之间的许多相似或相异之处,还突出了这篇祭文的核心是自伤自惜。至其说死者奈何“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既“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不该抑郁忧伤,自速其死,这是作者经历险恶的官场风波之后的深沉反思。一面说“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耳”,一面又说“纵不尔瘗”,亦“不致久暴”;一面说“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一面又说“吾不宜复为尔悲矣”,是悲伤语,是愤激语,是思想矛盾的反映,是感情激荡的表现,是环境的险恶,社会的不合理,把人的性格扭曲得变了形的结果。

  最后的二首祭辞,作者运用了“骚”的形式,基本上是一句一韵,韵密调哀,情真意楚,给人以无限低回、一唱三叹的艺术感受。第一首是以达观之论,写深沉之悲,在宽解的语言中,寄寓着无法解脱的痛苦,外愈宽而内愈紧,言愈欢而情愈悲。他说虽然在“异域殊方”,“莫知西东" ,但毕竟在这个天底下“维天则同”,在这“环海之中”,可游子怀乡的感情,孤魂无依的悲哀,反而显得更加强烈,所谓“长歌之哀,甚于痛哭”者,正是这个道理。第二首是以更加深沉的哀思,安慰死者的灵魂,表示如果自己“死于兹”,就和他们一起遨游,一起攀登“际天”的“连峰”,眺望遥远的故乡。如果他能够“苟获生归”,就希望他们与“中土流离”在此的孤魂,一起呼啸,一起徘徊,一起餐风饮露,一起友麋鹿而侣猿猱。不但对死者表达了无限的同情,无比的悲哀,而且流露了作者生死莫测、命运无凭的怅惘之情。是明为死者歌,实为死者哭;明是哀悼死者,实是哀悼自己。这是因为王守仁与吏目有着相似的命运,彼此的心是相通的,自然而然地要产生那种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强烈感情,当他把自己平时积蓄在心头的满腔悲愤,尽情地倾泻出来,文章便具有动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名家点评

  清·林云铭:“掩骼埋胔,原是仁人之事,然其情未必悲哀若此。此因有同病相怜之意,未知将来自已必归中土与否,触景伤情,虽悲吏目却是自悲也。及转出歌来,仍以己之或死或归两意生发,词似旷远,而意实悲怆,所谓长歌可以当哭也。余读先生全集,多见道之言,且行文自成一家,不傍他人墙壁,真一代作手矣。”(《古文析义》卷十六)

  清·吴楚材、吴调侯:“先生罪谪龙场,自分一死,而幸免于死。忽睹三人之死,伤心惨目,悲不自胜。作之者固为多情,读之者能不下泪?”(《古文观止》卷十二)

  清末民初王文濡:“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吊死哀生,不胜狐兔之感。”(《宋元明文评注读本》)

  作者简介

  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因上疏弹劾宦官刘瑾,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伏诛,起用为庐陵知县,后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因曾在故乡阳明洞筑室讲学,世称“阳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瘗旅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瘗旅文原文及赏析02-06

瘗旅文文言文翻译11-10

《瘗旅文》王守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9-26

旅宿原文翻译及赏析03-21

旅宿杜牧原文、翻译09-24

旅宿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10-12

《旅夜书怀》原文及翻译赏析12-28

旅夜书怀的原文翻译赏析10-24

旅宿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