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

时间:2022-12-27 09:36:22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

  文章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即《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

  【解析】

  本节分析了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阐述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

  脾与胃同居中焦,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结构上以膜相连;经脉上表里相互联络;五行皆属于上,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功能上胃受纳腐熟,整理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两者相互为用。四肢肌肉筋脉的营养,不仅需要胃之腐熟消化,产生水谷精气,还需要脾为之运化、升清、转输,方能到达四肢而起营养作用。

  脾与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四支不得禀受水谷精气滋养,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四肢不用。说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使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濡养,也是发生痿证的病机之一。

  《灵枢·本神》明确提出脾虚致痿:“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玉机真藏论》则阐述了脾气太过致痿:“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脾之功能太过,则饮食不为肌肤,同样不能滋养五体,发为痿证,从而提示四肢不用的痿证与脾之虚实病变有密切关系。临床上遇四肢软弱、不能随意运动,甚或四肢肌肉萎缩的病证,多从治疗脾胃入于,常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按语】

  疲劳太过,“劳则气耗,易损脾胃;加之腹泻,更伤脾气,脾胃受损,其主润养四肢肌肉的功能低下,日久成痿,四肢不用,病情趋重,甚则可以危及生命,以升阳补脾,补中益气,滋养胃阴等方法使脾阳振奋,脾气得升,脾胃化生水谷精气、营养四肢的功能得以施展,则重症肌无力延髓型也取得了满意疗效。

  《秦问简介》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成书背景

  在《内经》问世以前,中医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流传版本

  《黄帝内经》18卷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而将《素问》《灵枢》合称为《内经》,始自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素问》《九卷》之名则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但是在现存文献中,直到晋代王叔和《脉经》才出现其原文。这一时期皇甫谧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内容分门别类,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齐梁间人全元起首次训解《素问》时,该书只剩八卷,可能已经亡佚了一卷。

  隋唐时期,《素问》《针经》各有多种版本流传,以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影响最大,其中王冰对《素问》传世本进行了篇卷的较大调整和文字的.校注增删,并补入七篇大论。王冰次注本由于改动较大,所以与前期《素问》传本有较大的差别。

  《素问》传本至宋代,出现很多错讹,宋仁宗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等奉诏整理医籍,林亿等参阅众本,正谬误,增注义,重新校正王冰次注的《素问》,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本成为后世《素问》刊行的定本。

  《素问》现存最早版本是金刻残本,尚存11卷;通行本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顾从德影宋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出版。

  作者简介

  素问唐以前的注本有三家;一为全元起的《训解》,宋以后即不见;二为杨上善的《太素》,又残缺不全,三为王冰的注本,得以流传下来。

  王冰,唐代著名医家,别号启元子,约为公元710年-804年间人,宝应年间任太仆令,因而后世称,王太仆。王氏长于医术和养生,深研内径,鉴于当时素问传本,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遂精勤博访,补辑修订。即今流传下来的皇帝内经素问王注本。在保存整理古籍工作上,做出了贡献。王氏倡导运气学说,其理论见解,记述于七大论的注释中,对后世运气学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对辨治理论也有发挥,如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真阴之竭,主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已是迄今临床治则名言,又如将病变分为运气和不因于运气两类,没类又分辨其外感或内伤,这种分类法,为后世张元素、张从正所宗。

【《素问.厥论》原文赏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内经素问:厥论09-04

素问·气厥论的文言文翻译06-15

素问·玉版论要的原文及翻译06-14

《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及翻译12-25

《素问阴阳离合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6-13

《豫让论》原文翻译及赏析04-07

通变论原文及翻译赏析06-17

深虑论原文翻译赏析06-17

深虑论原文,翻译,赏析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