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鉴赏

时间:2022-03-21 10:33:35 古籍 我要投稿

论语十六则原文鉴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论语十六则原文鉴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拓展知识:作品鉴赏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十六则原文鉴赏】相关文章: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作品赏析10-12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11-22

《论语》六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8-08

《赠汪伦》原文鉴赏两则10-25

论语十则原文及其翻译的古诗文10-30

《论语》八则阅读答案01-16

语文课件论语八则05-18

哲理小故事二十六则10-13

《柳》唐诗原文鉴赏11-09

赠李白原文鉴赏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