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
张诚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释
[1]豫:今河南省古为豫州之地,故别称为豫。
[2] 齐:今山东泰山以北地区及胶东半岛,战国时为齐地,汉以后仍沿称为齐。
[3] 北兵:指清兵。明崇祯年间,建国于东北地区的清兵,曾五次进袭关内。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入关攻陷河北,次年正月陷山东济南。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清兵入关陷蓟州、畿南,攻克山东兖州府。这两次进袭,山东受祸最为惨烈。
[4] 恶草具:粗劣的食物。《史记·陈丞相世家》:项羽遣使至汉,刘邦“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具,供设,指食物。此句据《聊斋志异图咏》 本;底本及山东省博物馆藏抄本均作“啖以恶草,且使樵”。
[5] 甘脆:美好的食物。
[6] 嗒(tà 答)然:沮丧的样子。
[7] 速:催促。
[8] 履已穿:鞋已磨破。
[9] 刭:割颈。
[10] 业夏(jiǎ 夹)楚之:已体罚了他。夏楚,同“槚楚”,古代学校用槚木,荆条制成的体罚学生的用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11] 非犹夫人之弟:不同于别的人家的弟弟;意谓其弟甚贤。犹,若。 夫,语中助词,无义。
[12] 眩瞀(mào 冒)殒绝:昏死过去。眩瞀,眼花。殒,死亡。
[13]约之:束裹伤口。
[14] 劙(lí 离):浅割。
[15] 走无常者:迷信传说,冥间鬼使不足时,往往勾摄阳间之人代为服役。这种人称为走无常者。人被勾摄时,忽掷跳数四,仆地而死,更生后能言冥间所历之事。见祝允明《语怪》。
[16] 缅诉:追诉。
[17] 要(yāo 腰)遮:中途拦截。
[18]憧憧(chōng-chōng 冲冲):形影摇晃的样子。
[19] 故识:老相识,熟人。
[20]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位次于佛。
[21] 大 郎:指张讷。郎,对少年男子的敬称。
[22] 苦恼:佛家语,指人生的苦难忧伤。
[23] 纷纷籍籍:形容众人纷乱喧嚷。
[24]冲衢:通向四面八方的要道。
[25]悬鹑:鹌鹑毛斑尾秃,如同破烂的衣服,因以形容衣衫褴褛。见《荀子·大略》。
[26]脱骑:此谓让出一匹马。二十四卷抄本作“脱骖”。
[27] 连辔(pèi 沛):骑马并行。辔,驭马的缰绳。
[28] 别驾:官名,州的佐吏。宋以来,诸州通判也尊称别驾。
[29]长君: 成年的公子。长,年岁较大。
[30] 东昌:府名,府治在令山东省聊城县。
[31] 瞠(chēng 撑)而视:瞪目而视;形容惊呆。
[32]太夫人:老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官绅之母,不论存亡,均称太夫人。
[33] 黑固山:黑,姓。固山,满语音译,为加于爵位或官职前的美称。 加于官名上的如“固山额真”。固山额真,汉语泽为“旗主”,顺治十七年 定汉名为“都统”。
[34]补秩:补缺。秩,官职。旗,清代满族以旗色为标志,建立八旗制度。初期各旗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后来则成为兵籍编制。
[35] 出籍:指脱离旗籍。
[36] 复故谱:复归原来的宗族,即归宗。谱,谱牒,旧时记载家族世系的家谱。
[37]折福死矣:犹言“罪过煞”。谓造孽折福太甚。死,形容极甚。
[38] 以齿序:按年龄排定长幼次序。齿,年岁。
[39]块然:孤独,伶仃。
[40]形影自吊:对影自叹;形容孤独无伴。吊,哀伤。
[41]恍恍(huǎng-huǎng 晃晃):精神恍惚。
[42] 潸潸:泪流貌。
[43]蚩蚩:痴呆貌。
[44] 王览固再见乎:象王览这样的人物真的又出现了吗?《晋书·王祥传》载,王祥少时对继母至孝,继母却虐侍他。继母所生弟王览每见王祥被打,就痛哭劝阻其母,并帮助王祥完成继母刁难的苦役。继母每欲毒害王祥,王览则先尝赐给王祥的食物。终于保全了王祥。这里以王览比张诚。固,的 确。见,同“现”。
[45] 愦愦:胡涂,昏聩。
[46]团(luán 峦):团聚。
[47]堕:据二十四卷抄本补。
[48] 某:指代“我”。
译文:
河南人张某,他的先祖是山东人。明朝末年,山东大乱。张某的妻子被北方兵抓走了。张某本人经常客居河南,就在那里安了家。张某在河南娶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张讷。不久,第二个妻子死了,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个儿子张诚。牛氏性情很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养活,拿最差的饭菜给他吃,却给他每天砍一担柴的任务。张讷完不成任务就要鞭打或责骂,简直叫人难以忍受。牛氏总是把好吃的东西悄悄地给张诚吃,让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一天天长大了。他性情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不忍心看着哥哥辛苦,常常私下里劝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但一担柴没砍够,遇到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就背着先砍的那点柴走回家。继母一看他的柴不够,很生气,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揪心,便进房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哥哥神色不好,便问他:“生病了么?”哥哥说:“太饿了。”张诚问哥哥是什么缘故,张讷便把实际情况说了一遍。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炊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吃了饼,叮嘱弟弟说:“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事情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弟弟说:“你的身体本来就单薄,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大吃一惊。问:“你来干什么?”张诚说:“帮哥哥你砍柴。”哥哥又问:“谁让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来的。” 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弟弟不听,并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他一边做,一边说:“明天我要带把斧子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破。于是悲伤地说:“你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哥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打柴。砍柴回家后,他又跑到私塾对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请老师严加管教,因为山中老虎豺狼很凶恶。”老师说:“不知道他今天中午前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问过他。”张讷回来后对张诚说:“不听我的话,被老师责罚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打柴。哥哥惊讶地说:“我本来对你说过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只是急急忙忙砍柴,汗水流到脸上也不休息。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赞叹他贤明,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哥哥多次阻止他,他一直不听。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在山上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众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竟然把张诚给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个人,走起路来自然要比平常慢,被张讷追上了。张讷用力用斧头砍去,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感到疼痛狂奔而去,张讷不能追赶上,哭着回来了。众人安慰他,他哭得越发悲伤,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大家赶紧抢救他,斧子已在脖子上砍进一寸深的刀口,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众人惊骇,撕掉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一起扶他回了家。他继母哭着骂他说:“你杀死我的儿子,想砍自己的颈子来搪塞吗?”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夜里也睡不着,只是整日整夜靠着墙哭泣。他父亲担心他也会死,经常到他的床前略微喂点东西给他吃,牛氏就又骂个不休。张讷就不吃饭,三天就病死了。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04-25
聊斋志异《大鼠》原文及翻译12-12
张自新传原文翻译12-09
张无垢勤学原文及翻译08-29
张演社日原文及翻译09-24
张自新传原文及翻译08-29
张齐贤的原文及翻译09-24
张溥传原文翻译08-29
张仪传原文及翻译08-29
《调张籍》原文及翻译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