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时间:2021-06-15 19:32:50 古籍 我要投稿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喜雨亭记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苏轼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①志:纪念。②扶风:即凤翔府。③忭(biàn):高兴,喜欢。④荐饥:连续饥荒。⑤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所有的衣服。⑥伊:语助词,无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示不忘一也 一:一致 B.始治官舍 治:修筑

  C.以属客而告之 属:叮嘱 D.而盗贼滋炽 滋:增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休息之所 引以为流觞曲水 B.既而弥月不雨 既而儿醒

  C.官吏相与庆于庭 夫人之相与 D.又从而歌之 吾从而师之

  8.下列能体现苏轼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⑥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9.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3分) 。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3分)

  参考答案

  6.【参考答案】C(属:劝酒)

  7.【参考答案】A(A.以为:把……当作;B.既而:这样以后却/不久、一会儿;C.相与:共同、一起/相处、相交往;D.从而:表示进一步行动,接着/从:跟随,而:表承接,不译。)

  8.【参考答案】D(除①②,其余均能体现)

  9.(1)这一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起了麦雨。(是:代词,这,1分;雨:名作动,下,1分;状语后置1分;阳:山南水北,1分。扣完为止。)

  (2)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刚干旱就把雨水赏赐给百姓。(今天:现在上天,1分;遗:遗弃、抛弃;斯:代词,这、这里,1分;状语后置1分。扣完为止。)

  二: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雨麦于岐山之阳 雨:天上落下 B.既而弥月不雨 弥月:不足一月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惊恐草一木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繁兴:繁荣兴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其占为有年 ②其可得耶

  B ①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②始旱而赐之以雨

  C ①雨麦子峻山之阳 ②属客而告之

  D.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五日不雨则无麦

  7.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⑤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既而弥月不雨(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13、《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 》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答案]

  5、A(雨:用作动词;弥月:满月;忭:喜悦;繁兴:多发。)

  6、D(A①那;②岂 B①因此;②把 C.①的;②他们)

  7.B(除①②,其余均能体现)

  8.C(全文以一“喜”贯穿)

  10、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11、C

  1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

  13、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注释

  志:记。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孙得臣遂更其子名为“侨如”。

  扶风:凤翔府。

  明年:第二年。

  治:修建。

  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

  占:占卜。

  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弥:整、满。

  雨,下雨。

  乙卯:农历四月初二。

  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

  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

  相与:汇聚。

  贾:指坐商。

  忭:欢乐、喜悦。

  适:恰巧。

  属:同“嘱”,意为劝酒。

  禾:谷子,即小米。

  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因此“荐饥”意应为:连续饥荒。

  滋:增多。

  炽:旺盛。

  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

  斯:这些。

  踢:给予。

  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所有的衣服。

  伊:语助词,无意.

  不:通“否”,意为不然。

  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

  冥冥:高远渺茫。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创作背景

  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早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为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赏析:

  《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开篇点题,为全文之纲。第二段叙修亭经过,点明修亭之人、时间、地点及周围环境。第二段写久旱民忧,大雨民喜,把修亭与喜雨联系起来,以忧衬喜。第三段离议论于对话之中,进一步说出亭与喜雨之关系。最后一段以歌作结。

  《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写法的俗套,集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古人云:“文章无定法,贵在创新”,苏轼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写作传统。此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即小见大,以无化有”。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使本来平凡的新建小亭,身价随之陡增,而定名之事也就非同寻常了。由此可见即小见大。文入二段,作者把建亭,喜雨、定名的经过均己交待,并未马上收笔,而是以设想的宴会河答和“喜雨亭”歌又起波澜,进一步开阔思路,阐述主题。这就笼所谓的“以无化有”。作者丰富的现象力,与上文衔接自然,文笔质朴清新。

  此文写法很有独创性。文章开始,开门见山,立即点出喜、雨、亭三字。而后又将这三字拆开,增写成三层意思,用倒写与顺写,分写与合写,实写与虚写多种着笔方式构成文章表现主题。笔法独特,布局精巧。充分体现出作者“随物赋形”,挥洒自如表现主题的写作才能。

  苏轼为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篇文章正体现了作者这种写作风格。以写雨致喜最后名亭为例,雨麦占吉、弥月不雨、乙卯乃雨、甲子又雨、丁卯大雨,本是枯燥乏味的罗列,为了说明个中因由,上述交待必须要有,所谓的“行”就表现在这里。没有“乃雨”、“又雨”、“大雨”的层层蓄势,行文不到家,下文展开便没有依托,所以这个过程非有不可。苏轼精于文字技巧,安排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有关“雨”的叙述正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文章需要,该行者自当行,做到这点似乎要容易些。最难驾驭的莫过于“不可不止”。苏文中“雨”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了,如何与名亭相关联,关键在于怎样恰当地选择“停止点”。文中言“雨”而后,又以描写各阶层人民“喜雨”之状继其后,尤其妙不可言的是,“忧者以喜,病者以愈”,把喜庆气氛推人高潮。在万民庆贺喜雨降临的浓染之中,苏轼笔锋聚转,信笔带过“吾亭适成”,不仅衔接自然得体,而且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真可谓多一笔则冗,少一笔则亏,已到了“不可不止”的地步。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相关文章: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04-02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翻译07-02

喜雨亭记苏轼原文、翻译、注释10-15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赏析09-09

喜雨亭记的原文及翻译04-07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04-14

苏轼的《喜雨亭记》阅读答案09-15

喜雨亭记苏轼阅读答案11-01

《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