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追凉》全诗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6-12 21:40:17 志华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夏夜追凉》全诗翻译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宿江边阁 / 后西阁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参考译文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赏析

  《夏夜追凉》是宋代伟大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人,吉州吉水人,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他生于1127年,死于1206年,享年79岁。杨万里是我国南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也是一代官员。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但被留传下来的却不多。杨万里的诗主要描写的以景物为主,他的诗的风格不拘一格,不断的在变化。其中他的“诚斋体”最为杰出,流传至今。杨万里不断的向前辈学习,吸取他们的优点,但他不会照模照样学,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前辈好的方面吸收,不足方面逐渐改进。

  如果说杨万里杰出的就只有诗歌,那么错了,杨万里的散文和书法都是精辟之作。还有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有十分雄伟的政治抱负。1170年,也就是乾道六年,杨万里任职奉新县知县,刚任职是,百姓生活贫苦潦倒,吃不饱穿不暖,但官员的生活却是富贵荣华,百姓交不起税,于是他就下令一律放宽税额、期限,并且放了监狱中的人,结果他这样做,百姓陆续来纳税。他任职不到半年,奉新县的整个生活水平一下提高。百姓都感谢杨万里。

  位于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为了纪念杨万里,他们保存了杨万里故居,成为了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杨万里墓、杨万里著作木刻板、南溪桥、御书楼等都完好的保存着。

  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人,汉族,吉州吉水人,他生于1127年,死于1206年,享年79岁。杨万里是我国南宋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更是我国一代诗宗。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曾经担任太常博士、提点刑狱、尚书左四郎中兼太子侍读和秘书监等职位,他为人正直,敢作敢为。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但被后人所流传只有两千多首,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池》、《新柳》、《初夏午睡起》、《舟过安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等。杨万里是一个好学,尊长的人。在公元1159年,杨万里被调到零陵县,当时他谢绝所有人来恭贺。他十分佩服一个学者张浚,于是想要去拜见他,但杨万里先往张浚家三次,都没有见到他,他写书信都没有见到,但他还是对于见自己崇拜的人的希望还是没有减弱,最后还是在张浚儿子的介绍下才见到了张浚。见到张浚后,张浚对杨万里说了一句话:“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从此这句话就被杨万里记下来挂在了书房用来勉励自己,作为自己的至理名言。

  杨万里之所以会有这种成就,这也与他的父亲脱离不了关系。他的父亲是杨芾,杨芾精通《易经》,常常对杨万里说要多读书,于是杨万里在他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勤奋刻苦,博学识广。这才有了今天伟大诗人杨万里。

  杨万里的诗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吉州吉水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人。杨万里是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的进士。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爱国诗人、政治家。他曾经担任太常博士、提点刑狱、尚书左四郎中兼太子侍读和秘书监等职位,他为人正直,敢作敢为。杨万里著有《诚斋集》,他写的诗句风格迥异,生动活泼。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是杨万里《新柳》中是诗句。诗歌的主要含义是百尺长的柳条轻轻的拂过闪着银光的池塘,而且柳叶的颜色还是浅浅的黄,还并没有呈现深青色的。柳条未必能蘸到河面的水,那是因为水中的影子将他拉长了。作者写新柳,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新柳从远到近,从岸上的柳条写到水中柳条的影子,使整幅画更加的优美。这首古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杨万里对新柳的喜爱之情,和对新春的热爱之情。

  在《初夏睡起》中,杨万里这样写道,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酸酸的梅子吃进嘴里,酸味遍布嘴巴里的牙齿之间,芭蕉的绿叶映到纱窗上。日子渐渐边长,午觉睡醒,没有一点情意,闲着无聊就看儿童在捉弄柳树上的柳絮。杨万里诗句中的“捉”字,不仅仅表达了初夏的景象,还衬托出了儿童们的活泼可爱,惹人欢喜。这首古诗表达了杨万里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夏夜追凉》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夏夜追凉原文翻译以及赏析06-20

夏夜追凉原文及赏析03-02

李商隐《凉思》全诗赏析10-06

《佳人》全诗翻译及赏析12-12

《金缕衣》全诗翻译赏析11-08

《绝句》全诗翻译及赏析11-03

李商隐《骄儿诗》全诗翻译与赏析04-19

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01-24

杜甫《绝句》全诗翻译赏析01-21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