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王鬷传》原文与翻译

时间:2024-10-16 09:32:59 诗琳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宋史·王鬷传》原文与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史·王鬷传》原文与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王鬷(zōng)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授婺州观察推官。代还,真宗见而异之,特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祁县、通判湖州。再迁太常博士、提点梓州路刑狱,权三司户部判官。使契丹还,判都磨勘司。以尚书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力雕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徙苏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擢天章阁待制、判大理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权判吏部流内铨,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戍卒有夜焚营、杀马、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祐五年,参知政事。明年,迁尚书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能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如所言。

  译文

  王鬷字总之,是赵州临城人。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哀伤过度以致损毁身体的情形超过一般人。长大以后,相貌奇特高大。考中进士,被授予婺州观察推官之职。(王鬷)被替换回京,真宗看见他就觉得不一般,特地升迁他,让他历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祁县知县、湖州通判。经两度升迁,任太常博士及梓州路刑狱的提点官,暂代三司户部判官。(王鬷)出使契丹回来后,任都磨勘司判官。凭借尚书度支员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主管杂事。(他)给皇上进言:“现在正在调军队去堵塞黄河决口,而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请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改任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犯了罪,王鬷因为是曹的同,一向受曹厚遇,(因此被贬)出京任湖州知州,后来调任苏州。回京后任三司盐铁副使。

  当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正掌权,他提议因京城商人常常用很低的价格收购囤积茶盐交易凭证,请求由官府设置机构收购、贩卖茶盐。马季良仗着是章献太后姻亲的身份,众人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唯独王鬷认为(这提议)不可以,(王鬷)说:“与老百姓争利益,难道是合乎国家体统的吗?”(王鬷)被提拔为龙图阁待制、大理寺判官、在京诸司库务提举,出任淮南安抚使,临时担任吏部流内铨判官,多次调任刑部。

  益、利两路遇旱灾、闹饥荒,(王鬷)任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的身份任益州知州。益州戍卒中有在夜里焚烧军营、屠杀军马、胁迫军校作乱的,王鬷悄悄派兵包围该军营,下令说:“不作乱的人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于是众人都走出军营,(王鬷)命令军校指认作乱的人,抓到十多个人,当即杀掉。到天亮时,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为政有大局观,不做苛刻审查,蜀地人偏爱他。他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院副知事之职。景祐五年,他任参知政事。第二年,调任尚书工部侍郎和枢密院知事。

  天圣年间,王鬷曾经出使黄河以北,路过真定,拜见曹玮。曹玮对他说:“您日后一定会被委以重任,希望您能留意边防的事务。”王鬷说:“有什么可以赐教的?”曹玮说:“我听说赵德明曾经派人用马来交换汉人的东西,因事情办的不合自己的心意,想要杀了办事者。他的小儿子元昊才十几岁,进谏说‘我们戎族人,原本以鞍马为生的,但您却拿马资助邻国,交换不急需的物品,已经不是什么好的计策,然而又要杀掉办事者,这样会失去民心啊。’德明听从了他的话。我曾经派人暗中观察元昊,形状外貌不平常,将来一定会成为边疆的祸患。”王鬷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等到第二次进入枢密院的时候,元昊造反了,皇帝几次询问边疆的事务,王鬷不能回答上来。等到西征失败,大家讨论选用乡兵,王鬷又很久没有决断。皇帝大怒,把王鬷和陈执中、张观在同一天罢免,王鬷被贬出京担任河南府知府,(他)才感叹曹玮的英明和见识。没过多久,(王鬷)得了急症重病死了。追赠户部尚书,谥号是忠穆。

  王鬷年少时,在礼部尚书王化基门下求学,枢密副使宋湜看他不错,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宋家的亲族中有人侮辱他,看不起他,王化基说:“三十年后,王鬷会成为富贵的人。”果然如他所言。

  赏析

  人物形象

  清正廉洁:传记中提到王鬷“性庄重,力学不倦”,展现了他性格上的庄重和对学问的不懈追求。在官场上,他“遇事敢言,喜怒不形于色”,这种不畏权贵、直言进谏的态度,体现了他的正直与勇气。即使面对皇帝,他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如反对真宗修建宫殿,显示了其清廉自守,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治水能臣:王鬷在治理黄河水患方面表现出非凡的能力。他曾成功预测并组织防御了黄河的决堤,挽救了许多百姓的生命财产,因此被赞誉为“河朔之民赖其利”。这不仅展示了他在工程技术上的智慧,也体现了他关心民生疾苦,勇于担当的行政能力。

  识人善任:王鬷在担任地方官时,能够识别并提拔有能力的下属,如推荐李及为官,后者后来成为名臣,这反映出他慧眼识才,重视人才培养的一面。

  历史背景

  《王鬷传》的记载,反映了北宋中期政治的一些特点,包括:

  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王鬷的仕途经历,从地方官到朝中重臣,体现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注重地方治理,尤其是对于水患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显示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问题的关注。

  士大夫文化:王鬷作为士大夫的代表,其言行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群体的道德追求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强调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敢于对时政提出批评和建议。

  皇权与臣僚关系:传记中王鬷与皇帝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宋代皇权与士大夫之间相对开放的沟通机制。尽管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但士大夫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政策的制定,体现了宋代政治文化中的“共治”思想。

【《宋史·王鬷传》原文与翻译】相关文章:

《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08-07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及翻译06-23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03-26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10-30

宋史·张栻传原文及翻译03-08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03-15

宋史萧燧传原文及翻译01-05

《宋史·黄干传》原文及翻译12-17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05-02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