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赵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原文及翻译
在平时的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国策赵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国策·赵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原文及翻译
原文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彼请地于韩,韩与之。请地于魏,魏弗与,则是魏内自强,而外怒知伯也。然则其错兵于魏必矣!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召张孟谈而告之曰:“夫知伯之为人,阳亲而阴疏,三使韩、魏,而寡人弗与焉,其移兵寡人必矣。今吾安居而可?”张孟谈曰:“夫董阏安于,简主之才臣也,世治晋阳,而尹泽循之,其余政教犹存,君其定居晋阳。”君曰:“诺。”乃使延陵王将车骑先之晋阳,君因从之。至,行城郭,案府库,视仓廪,召张孟谈曰:“吾城郭之完,府库足用,仓廪实矣,无矢奈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廧之,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君曰:“足矣,吾铜少若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君曰:“善。”号令以定,备守以具。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麁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君曰:“何如?”对曰:“臣遇张孟谈于辕门之外,其志矜,其行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出见二主,入说知伯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不如令杀之。”知伯曰:“兵箸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而飨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复言。”知过曰:“不杀则遂亲之。”知伯曰:“亲之奈何?”知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是皆能移其君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知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遂去不见。
张孟谈闻之,入见襄子曰:“臣遇知过于辕门之外,其视有疑臣之心,入见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击,必后之矣。”襄子曰:“诺。”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知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夫不听知过,亦所以亡也。知氏尽灭,唯辅氏存焉。
文言文翻译:
智伯率领赵国、韩国、魏国的军队进攻范氏、申行氏,灭亡了他们。休息了几年,派人向韩国索取土地。韩康子想要不给他,段规劝谏说:“不可以。智伯的为人,贪图货利而又凶狠暴庚,他派人来索取土地不给,一定对我们韩国派兵侵凌。君王您还是给他。给了他,他就会舜以为常,又将会向其它国家索取土地,其它国不听从,智伯一定用兵侵略它;这样一来,那么韩国可以免除患难,坐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说:“好。”派使者送一个万家城邑给智伯。智伯很高兴,又派人向魏国索取土地,魏宣子想要不给他。
赵葭劝谏说:“他向韩国索取土地,韩国给了他。他向魏国索取土地,魏国不给,那么这是魏国内中自以为强盛,而对外却激怒了智伯。这样一来,那么智伯一定要对魏国用兵了2不如给他土地。”魏宣子说:“好。”因此派人送一个万家的城邑给智伯。智伯非常高兴,又派人到赵国去,索取蔺城、皋狼两个地方,赵襄子不给他。智伯困此暗中勾结韩国、魏国,准备领兵进攻赵国。
赵襄子召来张孟谈告诉他说:“那个智伯的为人,表面上跟你亲近内心里却很疏远,他三次派人到韩、魏去,可是我都没有参加,他要移兵攻打我是一定的了。
现在我驻扎在什么地方防御他才好?”张盂谈说:“董安于是先主筒子的能干之臣,一辈子治理晋阳,而且尹锋也遵循他治理的方法,他们政治教化的遗绩还存在,您还是定居在晋阳。”赵襄子说;“好。”于是就派延陵生率领车骑先到晋阳,赵襄子随后也跟了去。到晋阳以后,巡视城郭,察看府库:检查粮仓,召见张孟谈说:“我看城郭已经很完善,府库的物资足够使用,粮仓已经装满,可是没有箭怎么办?”张孟谈说:我听说董子治理晋阳的时绥,凡是公寓的墙壁,都是用获蒿槽楚筑的,墙壁的高度达一丈多,您可以打开使用这些东西。”于是打开一试,它们的坚硬程度就是美竹也不能超过。
赵襄子说:“足够了,但是我们缺少铜怎么办?”张孟谈说:“我听说董子治理晋阳的时候,凡是公宫的室中,都是用冶炼的铜傲柱质的,请您打开使用它,那么就有剩余的铜了。”赵襄子说:“好。”号令已经定好,防御的物资已经完全具备。三国的军队登晋阳城,双方就开始交战。三个月没能攻克,因此展开军队包围了它,决开晋水堤岸丙灌晋阳。包围晋阳三年,城中的人在高处搭了巢住着,悬挂着锅做饭,财物食品将要用光,土兵有病身体瘦弱。
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缺乏,财力将尽,士大夫生病,我不能坚守了。想要率领缄中的人马投降,怎么样?”
张盂谈说:“臣下听说这样的话,国家灭亡不能使它复存,国家危险不能使它安定:那么就不用看重智士了。请您放弃这个计划,不要再说了。隐下请求进觅韩国、韩国之君。”
赵襄子说:“好。”
张孟谈于是暗中进见韩、魏之君说,“臣下听说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就要受寒,观在智伯率领二囤之君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了,赵国灭亡那么二君也要依次跟着灭亡。”两位围君说:“我们知道是这样的。那智伯的为人,内心严厉而很少亲近别人,我们的计谋没有成功而被他知道,那么大祸一定来到,对这件事怎么办?”
张孟谈说:“计谋从两位国君的曰里说出,进入遂下的耳朵,没有什么人知道。”二君就和张盂谈私下约定三军的行动,决定日期,夜晚,便把他送回晋阳。
张盂谈把情况报告给赵襄子,赵襄子再次拜谢了他。
张孟谈为了不使智伯疑心朝见出来,在辕门外遇见了智过。
智过进去见智伯说:“韩魏之君恐怕要发动兵变。”
智伯说:“为什么?”
智过回答说:“臣下在辕门之外遇到张孟谈,看见他神情很傲慢,走路脚拾得很高。”
智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之君已经订立盟约了,破赵之后三家平分它的土地,这是我亲口说的,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请您放弃不应有的想法,这种话不要从您嘴里说出来。”
智过出来拜见了韩魏之君,又进去游说智伯说:“二君神色两样意志改变,一定会背叛您,不如观在杀了他们。”
智伯说:“军队包围晋阳三年了,早晚便可占领而享受它的利益,却在这时有了别的心思?这是不可能的,您千万不要再说什么了。”
智过说:“不杀那么就要亲近他们。”
智镳说:“怎么样亲近他们?”
智过说:“魏宣子的谋臣叫赵葭,韩康子钓谋臣叫段规,这都是能改变他们君主计策的人。您还是跟这两位约定,攻破赵国各封给二位一个万家的县,如果这样韩魏之君的心意就会不改变,而您也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脱:“攻破越国三家平分它的土地,可是又封给他们二位各一个万家的县,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土地就少了,不能这样做。”
智过见君王不能用他约计谍,不听他的话,出来以后,改他的姓为辅氏,于是就自动离开不去见智伯了。张孟谈听到这件事,进去拜见赵襄子说:“臣下在辕门之外遇到知过,他看我的样子,是对臣下有怀疑之心,进去拜见智伯,出来以后更改了自己的姓氏。今夜不进攻智伯,智伯一定后悔,事情就来不及了。”
赵襄子说:“好。”
派张盂谈去见韩国、魏国之君,约定今天夜晚杀死把守堤岸的吏卒,并掘开晋水的堤岸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大乱,韩国、魏国的军队像张开的翅膀一样左右夹击,赵襄子率领军队正面进攻,把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并活捉了智伯。智伯身死,国亡地分,被天下人所讥笑,这是他贪得无厌的缘故。那不听智过的计谋,也是他所以灭亡的原阂之一。智氏被全部灭掉,唯独辅氏存在。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人物生平
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任辇郎。
神爵二年(前60年),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
神爵四年(前58年),任谏大夫。
甘露三年(前51年),任郎中、给事黄门郎。
甘露三年(前51年),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初元元年(前48年),元帝初即位,以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给事中、大宗正,后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免为庶人。
建始元年(前32年),汉成帝即位,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领校中《五经》秘书。
阳朔二年(前23年),任中垒校尉,致终,典校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刘向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系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主要成就
校书存经
从《汉书·艺文志》的序言来看,诸子百家书籍的命运多舛,书籍的来源驳杂:
《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藩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叹日:“朕甚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在“真伪纷争”、“藩灭文章”、“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求遗书于天下”的背景下,书籍的流传、创作和整理都会受到影响,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需要仔细辨别。王葆弦先生指出,汉成帝时篇籍大增,各种书的藏本颇多。
刘向自恃为《谷梁传》学名家及朝野公认的宿学通儒,又属刘氏宗室,借整理皇家藏书之机,以及与元成两帝接近的便利条件,自然要在重要典籍的整理上自成系统,与经学的其他派系分庭抗礼。他所拟订的篇次、篇数都是与旧本不同的,就连书名也要重新拟就”。
熊铁基在《刘向校书详析》说:后世流传乃至我们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他们校定的。当时几乎所有的图书都经过了他们的理解、认定乃至改造,当然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点未得到充分认识,以为所读的先秦古籍就是原来的样子,这就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得出与历史真实不符的`结论。
历代学者中有不少人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产生疑辨,因而有指伪之作。从现存的《书录》及有关记载看,有的书完全是新编定的。如《列子书录》……可见,刘向完全新编了一部《列子》书。而诸子百家被称为中华文化正统渊源,刘向当时整理了已濒临亡佚的散乱诸子残篇,虽然这些诸子典籍十不存一,但是刘向整理先秦诸子古籍贡献功不可没。
提倡经学
刘向、刘歆父子是在儒学作为经学而一统天下之后,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的重要人物。
在对《管子》《晏子》《韩非子》《列子》《邓析》《关尹子》《子华子》以及《战国策》等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认为它们皆有符合儒家经义的地方。例如,刘向说: 《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 ①荀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 , 其书比于传记,可以为法 ②。至于道家,刘向则认为 (道家)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兢,合于六经③。除此之外,还在《说苑》《新序》中直接采用并假借诸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见解,实际上这也是对诸子学的一种肯定。
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早年的《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响。继又参与石渠阁的五经讲论,濡染于今文经学活动。他后来论历代兴革、国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学者的派头,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作为论证的依据。
元帝时,他上封事,论舜及文武周公时的祥瑞和幽厉以后春秋时期的灾异而归结于“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上文引成帝时上封事,论宗周以来大臣操持国柄之危国,借“王氏外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之异,申言“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这表明刘向的历史观是神学的历史观。他这种思想反映了西汉晚年大权旁落、皇族失势的悲观情绪。
神学观点
《汉书·五行志》保存了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约一百五十二条。其中论灾异跟后、妃、君夫人及外戚间的关系的约三十一条,论灾异跟君主失势、国家败亡间关系的约三十九条。这不只是其政治立场在学术上的反映,这并且是有意地利用阴阳五行学说作斗争的工具。
《汉书·五行志》也保存了刘歆论《洪范五行传》的材料,约七十三条,尽管论述的对象基本上都在刘向曾经论述的范围内但没有一条的具体论述是跟刘向相同的。
虽相信“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但认为“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可以“刘氏长安,不失社稷”。这就等于说天命还是可以人力为转移,或至少可以多延一些时期。
但是,在刘歆的遗文里,就看不到这样的观点。依《汉书·律历志》所保存下来《三统历谱》的材料来看,历代的兴衰是按着五行相生的顺序进行的。按照这样的顺序,王莽以土德继汉的火德,就应该是当然的。王莽在死到临头时就还这样说:“天生德于予,汉兵有如予何!”当校订皇家藏书的时候,却很少运用这种神学历史观,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态度。
【战国策赵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战国策·魏一·韩赵相难》原文及翻译06-12
赵氏孤儿原文翻译02-01
赵氏孤儿原文及翻译08-17
赵氏孤儿的原文及翻译11-03
战国策·赵一·赵收天下且以伐齐原文附译文06-13
《战国策·赵三》原文及翻译07-02
战国策·韩三·赵魏攻华阳原文附译文06-13
战国策·魏四·秦赵构难而战原文及翻译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