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象虎》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4-02-24 11:05:01 赛赛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象虎》原文及译文

  《象虎》是明代刘基创作的寓言,以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象虎》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象虎》原文及译文

  象虎

  原文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

  他日,豕曝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导读:象虎不是真虎,道理十分明白。如果自己以为像虎就是真虎,那么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注释:

  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

  ②或:有的人。无定指代词。

  ③牖(y u)下:窗户之下。

  ④焉:它。代象虎。

  ⑤啼而踣:惊叫吓倒在地。踣,跌倒。

  ⑥驳:马名。

  注释

  患狐者:遭受狐狸的祸害的人。

  患:以…为患,(意动用法)

  方:方法。

  以:来

  之:它,代表狐狸。

  弗:不,没有。

  或:有的人

  之:他,代楚人。

  雄:王者。

  咸詟而亡其神:全都害怕得丧魂落魄。咸:全,全都。詟:恐惧,害怕。亡:丧失。

  伏:趴在地上。

  俟命:听天由命。俟:等待。

  乃使作象虎:(楚人)就让(木匠)做了个老虎模型。乃:于是。使:让。作:制作。

  蒙:覆盖。

  牖:窗户。

  焉:它,代象虎。

  啼:尖叫。

  踣:扑倒。

  曝:暴露、显现。

  伏:埋伏。

  使:让。

  掎诸衢:把守在大道上。掎,牵制,这里有“把守”的意思。诸:之于。之:代“豕”。衢,大路。

  田者:种田的人。

  逸于莽:逃入草木丛中。逸:逃跑。于:到。莽:草丛。

  反:同“返”,返回。

  获:捕获。

  大:非常。

  以:认为。

  为:是。

  皆:全,都。

  服:制服,使......降服,降服。

  于是:在这(时候)。

  野有如马:旷野里有个似马非马的动物。

  被象虎以趋之:披着老虎模型迎上去。被,同“披”,穿着。趋之,奔向它。

  驳:传说中的猛兽名。《尔雅·释兽》:“驳如马,倨牙,食虎豹。”

  且:尚且。下文“往且败”中的“且”意思是将。

  雷呴而前:雷鸣般地吼叫着奔上前来。呴,同“吼”。

  攫而噬之,颅磔而死:抓住他就咬,楚人被撕裂了头颅死去了。攫,用爪子迅速抓取。噬,咬。磔,裂开。

  译文

  楚国有个受狐狸扰害的人,多方设法来捕捉狐狸,但没有捉到。有人教他说:“虎,是山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死。”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拿来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户之下。狐进来遇到老虎模型,惊叫着吓倒在地。

  有一天,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于是就让人把老虎的模型埋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宽敞平坦的道路上拦截它,他大声吆喝,野猪在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通衢奔去。野猪被捉到了。楚人非常高兴,认为老虎模型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

  后来,野地里有一种野兽,样子有点像马,楚人披上老虎的模型就跑过去。有人劝阻他说:“这是驳(传说中一种像马的猛兽,以虎为食)呀,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它,你去了必将遭难。”(但是他)不听。那驳马发出雷鸣似的吼叫,扑上前来,抓住了他就咬,楚人头颅破裂而死。

  寓意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看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机械移植、盲目照搬,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作者简介

  刘基,字伯温,晚号犁眉公。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是明国开国功臣。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他的著作有《郁离子》等,《郁离子》全书二卷,凡十八篇,一百九十五条,每条多则千言,少则百字,主要是针砭时政的语言或故事。其散文文构思精巧,古朴浑厚,文笔犀利,富于情趣,发人深省。作者借假托人物郁离子之口,发表对社会、世态人情的看法。有些见解,至今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游记则描写细致,清新生动。

  生平

  元至元年(1335年)任江西高安县县丞,元至七年(1347年)任江浙儒学付提举兼行省考官,辅佐朱元璋称帝金陵。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

  明朝洪武元年(元朝至正二十八年,即1368年)正月,刘基辅佐朱元璋称帝金陵,由此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明朝,功绩卓著,名垂史册。

  刘基于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六月十五日。

  祖先是江苏丰沛人,务农之家。宋元两代时期先辈曾先

  后迁居郧延(今陕西志丹县、临安(今浙江杭州),处州(今浙江丽水太平乡)。至刘基的高祖,方定居浙江青田县九都武阳村。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都还是农民。父刘熵,做过元朝遂昌县学的教官,后因刘基为明朝立下大功,被朱元璋封为永嘉郡公。

  刘基从小聪明超群,博闻强记,读书过目成诵。曾从师郑复初在石门洞书院就读。元元统元年(1333年),中三甲第二名进士,元至元元年(1335年),任江西高安县县丞,为政严而有恩惠,百姓感恩戴德,被誉为“慈父”。至正七年(1347年),任江浙儒学付提举兼行省考官,由于大胆揭发一监察御史失职之事,遭到宪台的评击和排挤。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兄弟聚众海上,掠商民,杀官吏,对抗官府等作乱。掠击群县,官府不能制止。行省启用刘基,援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参与军务。并作“作城词”相喻,积极主张足食强兵,安定民心。方国珍自知不能相抗,忙以金相赠,刘基凛然不受。方复不遣人进京行贿。于是,朝延降旨招安,受以高官。同时谴责刘基擅作威福,伤了朝迁的“仁慈”之心,罢去职权,将他羁管于绍兴。

  不久方国珍又叛,愈益横肆。行省慌忙又以都事委任刘基。与枢密院石抹宜孙守处州(今丽水),募招义兵讨伐剿捕。因受当权者压抑,愤而弃官,归隐青田山中,著《郁离子》2卷,以抒救民之国的胸怀。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率师下金华、定括苍。闻刘基名望,遣人前往青田以礼相聘,并遣金华总制、刘基旧友孙炎至千言书相邀。刘基为朱元璋的诚意动,应招出山,到了金陵,与朱元璋畅论天下大事,陈述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过望,持筑礼贤馆相待,宠礼备至,称他为“老先生”、“吾子房也”,把他留在身边,主持军务,事无巨细,将向他咨询请教,成为朱元璋的智囊,深受器重。

  当时,朱元璋占淮南江左,以金陵为中心。盘踞湖广的陈友谅和江浙的张士诚,是朱元璋的两大劲敌。金陵正处于东西哭攻的局面。刘基主张先灭陈友谅,这样张士诚出现孤立,一举可歼,然后北定中原,王业可成。朱元璋听了这番韬略,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有此计,勿惜尽言”。

  至正二十年(1360年)六月,陈友谅亲率精兵三十万,战船五千艘,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今南京),气势嚣张,当时,朱元璋驻金陵守兵仅十万余,力量悬珠,军中文武大臣有的主张献城投降,有的主张放弃金陵,保存军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主动出击,一决胜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唯独刘基十分镇定,张目不言。朱元璋请他至密室征求意见。刘基说:“金陵危在旦夕,大师应当立即号令全军严阵以待,凡主张投降和逃跑者,一律处斩,以稳定军心。陈友谅自恃兵强势众,目空一切,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诱敌深入,以逸待劳,一鼓可破,取威制敌,以成王业,正在此际”。朱元璋听后恍然大悟,于是请他定下征伐的具体计策。

  刘基作了极为详尽周密的军事部署。其计与陈友谅相识的谋士康茂才去诈降,诱骗陈友谅夜中劫城。康茂才约陈友谅到江东木桥时喊“老康”为号,里应外合,攻打朱元璋。陈友谅不知是计,亲自率军数十万,乘战船进攻,一路上杀气腾腾,顺江而下,刚过一个狭窄港口,便到地势险要的江东,陈友谅立船头看到前面有座桥,心里又喜,不禁叫到:“到了江东桥啦!”待船驶近一看,却是一座铁石桥,陈友谅警觉起来,连忙喊:“老康!老康!”喊了一阵却无人应答。陈友谅大吃一惊:“中计了,中计了!"在此即时,大江两岸战鼓齐鸣,伏兵四起,向陈友谅冲杀过来,陈友谅慌忙指挥迎战,看势将战船掉头往卢龙山撤退,但因舰舰连锁,港口狭窄,舰不行而自堵,动身不得,全军大乱,未及交锋便被朱元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三十万骏马杀的杀,俘的俘,死伤过半,数百艘战舰被击沉,或为阻截,陈友谅带领残部仓惶逃命,将士锐气大伤。乘胜收复了太平、江州、信州等地,是朱元璋在整个战局上赢得了主动权。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陈友谅再次出兵鄱阳湖,被朱元璋全军歼灭,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中,不久,张士诚也被击溃。朱元璋率师北伐中原,统一全国,实现刘基的谋略。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以“明太祖’’为号称帝,大封功臣,受刘基为丞相,宣封“上柱国”、“安国公”。赐以厚禄,刘基再三谦让不受。朱元璋改授为“太史令”兼“御史中丞”。他担负明朝历法的编订,军法的建立、朝廷体制的整顿、金陵皇城的工程设计及裁定乐礼、刑法、历史、科举等一系列重大事务。

  刘基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一个勋业显赫的开国重臣,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卓越的远见。他利用朱元璋对他的高度信任,本着儒家“仁政”的治国之道,融合了墨家“务实’’的精神,极力主张“生民之道,在于宽仁”的政治观点,关心人民的疾苦,爱惜民财,主张减税、解除监禁,劝止朱元璋急于在自己故乡凤阳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城池的做法。力主加强边防、集中力量对待占据塞北的元朝残将扩廓帖木耳(即王保保)。极言劝谏要修德省刑、宽猛相济、整顿吏纪。

  他对朱元璋说:“宋元以来,由于纵容官吏贪赃枉法,以致失国。召集应严格执法,整肃纪纲,澄清天下”。他自己身为御史中丞,以身作则,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虽然功居元勋,但始终是两袖清风,备受人们的称颂和敬仰。

  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了贪纵罪,李善长几次向刘基说情,刘基不听,仍依法判了死刑。李善长为此怀恨在心,屡进谗言诬陷刘基。后来,李善长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免黜他的相位,召刘基商议,刘基却认为:“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要求不要撤换。

  李善长罢相后,朱元璋想起用刘基的好友杨宪为宰相而

  向刘基征求意见。刘基认为当宰相的,应当持心如水,以文理作为权衡政务的尺度,决不能参杂个人的恩怨好恶。杨宪可不是这样的,他有当宰相的才能,却没有当宰相的气量。朱元璋又问到汪广洋,刘基认为汪的心胸比杨宪更偏浅。最后,朱元璋问到胡惟庸时,刘基进言不讳地说:“胡惟庸人品恶劣,他当宰相犹如野牛劣马,会弄得车翻犁破,将会误国败事。”

  朱元璋听后,不禁为难地说:“我之相,诚无逾先生。”刘基答道:“臣疫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为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朱元璋一向十分尊重刘基的意见,但在这次选拔宰相的问题上他终于偏重淮西集团,而不听刘基的忠告,先后起用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相。后来都以谋图不轨之罪,被朱元璋所杀。事发后。朱元璋常常为自己没听刘基的忠告,酿成误国之事而追悔莫及。

  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任“弘文馆学士,开国诩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赠封诚意伯。”次年,以病告老还乡,归隐青田。此后,朱元璋每逢军国大事,常派人到青田征求他的意见。刘基总是悉心答复,然后焚其草稿。居家期间,饮酒弈棋,闭口不谈自己的功绩。青田县令凌玉多次慕名求见,均被谢绝。尽管这样,他还受到奸相胡惟庸的诬造陷害。

  当时,青田和平阳交界处地叫“谈洋”之处,(今属文成县境内),盐贩聚集,社会秩序混乱。刘基多次奏请设立巡检司把守,以维持地方治安。胡惟庸据此竟诬造刘基“争夺王气墓地,以图王业”。朱元璋被胡惟庸的谗言所惑,竞下令取消刘基的俸禄。刘基为表白自己的忠诚和坦率,带着长子赴京向朱元璋请安白责,闭口不谈自己的冤屈。虽然避开了杀身之祸,却因此忧愤成疾。在京养病时,胡惟庸派太师来给他看病,在药中暗下蛊毒,刘基顿觉腹中有如拳石之物,逐重病不起,朱元璋赐文相慰,遣使护归故里。

  抵家疾笃,居月余后,于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逝世,终年65岁。

  后来,朱元璋得悉下毒之事,怒不可遏。

【高中语文《象虎》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老妪与虎》的原文及译文09-24

《小儿不畏虎》原文以及译文09-24

《小儿不畏虎》原文和译文09-24

小儿不畏虎的原文注释及译文09-26

《卞庄子刺虎》原文及译文12-27

《道士救虎》的原文及译文赏析10-05

高中语文《弃书捐剑》原文及译文09-19

高中语文《云南》原文及译文07-29

《管庄子刺虎》原文、译文及练习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