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幕遮·碧云天的翻译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幕遮·碧云天的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幕遮·碧云天》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前言】
《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七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注释】
⑴苏幕遮:词牌名。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 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鉴赏】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手两句,即从打出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廊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它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名家点评
宋代俞文豹《吹剑录》:杜子美流离兵革中,其咏内子云:“香雾云撥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欧阳文忠、范文正矫矫风节,而欧公词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又“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上分明问”。文正词云:“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又“明月高楼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情之所钟,虽贤者不能免,岂少年所作耶?惟荆公诗词,未尝作脂粉语。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一:“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又曰:人但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留人”,反言愈切。
明末清初沈谦《填词杂说》:范希文“珍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及“芳草无情,又在斜阳外”,虽是赋景,情已跃然。
明末清初彭孙遹《金粟词话》: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将军白发征夫汨”,亦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永叔欲以“玉阶遥献南山寿”敌之,终觉让一头地。穷塞主固是雅言,非实录也。
清代王弈清等《历代词话》卷四引《词苑》:范文正公《苏幕遮》词(略),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清代张惠言《词选》:此去国之情。
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酒入愁肠”二句,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清代谭献《复堂词话》:大笔振迅。
清代李佳《左庵词话》卷上:范希文赋《苏幕遮》(略),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
清代黄苏《蓼园词评》:沈际飞曰:“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青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又曰:人但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留人”,反言愈切。按文正一生并非怀土之士,所为乡魂旅思以及愁肠思泪等语,似沾沾作儿女想,何也。观前阕可以想其寄托。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第二阕,因心之忧愁,不自聊赖,始动其乡魂旅思。而梦不安枕,酒皆化泪矣,其实忧愁非为思家也。文正当宋仁宗之时,扬历中外,身肩一国之安危。虽其时不无小人,究系隆盛之日。而文正乃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
后世影响
这首《苏幕遮》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元曲作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直接化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碧云天,黄叶地”,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衍为曲子,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邠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又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多年,西夏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词存五首,风格、题材均不拘一格,如《渔家傲·秋思》写边塞生活,苍劲明健,《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写离别相思,缠绵深致,均脍炙人口。有今辑本《范文正公诗馀》。
【苏幕遮·碧云天的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苏幕遮原文翻译及赏析04-11
范仲淹《苏幕遮》翻译赏析06-13
范仲淹《苏幕遮》翻译赏析04-01
《苏幕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5-07
《苏幕遮·怀旧》原文及翻译赏析12-29
苏幕遮古诗注释翻译赏析10-20
苏幕遮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04-11
(经典)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赏析11-05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周邦彦苏幕遮全文翻译及赏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