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翻译赏析
《题张氏隐居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是七言律诗,当作于初识张氏之时;第二首为五言律诗,当作于与张氏熟识之后。全诗描写了张氏隐居生活的幽美惬意,借指张氏品德之殊胜,兼带讴歌二人友谊之亲密。《唐诗近体》评曰:“善写幽居之致,旨趣俱远。不得以涉理路、落言诠议之。”下面是小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注释】
⑴张氏隐居:指张氏隐居之处。张氏:可能指张玠。杜甫晚年有《别张十三建封》。张建封,兖州(今属山东)人。张玠为其父。
⑵春山:指春日山中。庾信诗:“春山百鸟啼。”无伴:语出刘琨诗:“独生无伴。”相求:互相寻求。《易》:“同气相求。”
⑶伐木丁丁: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注:“丁丁,伐木声。”山更幽:语出王籍诗:“鸟鸣山更幽。”
⑷涧道:山涧通道。王台卿诗:“飞梁通涧道。”余寒: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余的寒气。朱记室诗:“叠夜抱余寒。”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世说》:“范逵投陶侃宿,于时冰雪积日。”
⑸石门:《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此地。邵注谓在兖州府平阴县。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谢灵运诗:“披云卧石门。”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阴铿诗:“翠柳将斜日。”林丘:指隐居的地方。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
⑹“不贪”句:《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朱注)《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金银气殆是类耶。《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之气,皆以辛日雨霁之旦及黄昏夜半伺之,黄金之气赤黄,千万斤以上,光大如镜盘。《史记·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⑺远害:避免祸害。《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麋(mí)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史记·李斯传》:“麋鹿游于朝。”
⑻乘兴:兴会所至。《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杳(yǎo)然:渺远貌。徐干《中论·治学》:“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迷出处:一作“迷去处”。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卢照邻诗:“桃源迷处所。”
⑼对君:语本庾信诗:“对君俗人眼。”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语本《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翻译】
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经残余着寒气和冻雪的山涧通道,历石门古道于傍晚时分到达您的隐居处。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
【赏析】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大概在初识张氏时所作,形容他的为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中间大概为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句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句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句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
诗人在诗中用了反衬手法表现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静:“春山处处子规声”(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潘太守诗》),而张氏却独生无伴,只好自说自话,以春山的“闹”衬托孤寂的人,人越发孤寂了;丁丁的伐木声,以“有声”衬托幽静的山,山越发幽静了。诗人用典故表现张氏的廉静:《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仙鹿。而结尾二句,更是诗人的良苦用心:“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使诗人“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泛虚舟”,则表现“至行通神”张氏的飘逸与神秘。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杜甫游于齐赵。第一首七律大概作于初识张氏时,第二首五律大概作于与张氏熟识后。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736)年,是杜甫年轻时的作品,依然带有无一字无来历的特点。
春山无伴独相求,春山出自庾信《至老子庙应诏诗》诗:“野戍孤烟起,春山百鸟啼。”无伴出自刘琨《答卢谌诗》:“亭亭孤干,独生无伴。”
相求,出自《易》:“同气相求。”,魏晋南北朝诗人也常用,例如郭遐周《赠嵇康诗三首·其一 》:同气自相求,虎啸谷风凉。东晋杨方虎《合欢诗五首 其一 》: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
伐木丁丁,出自《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山更幽,出自王籍 (南北朝)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首联表示,自己在春山中,没有伙伴,也是前来拜访张氏,一路上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因为平仄原因,选择伐木而没有选自鸟鸣),山谷清幽。
颔联中,有句中对,涧道--馀寒--冰雪,石门--斜日--林丘,同时上下联也相对。
冰雪,指冻雪,冰是去声。因此历冰雪是三仄尾。唐朝律诗中的三仄尾极其常见,甚至在试贴诗中也可以见到。
涧道,出自南梁王台卿《奉和往虎窟山寺诗》:飞梁通涧道,架宇接山基。这是他陪着梁简文帝萧纲去虎窟山寺时的奉和诗。
馀寒出自南北朝何寘南《答何秀才诗》:“终朝长守馑,叠夜抱馀寒。”
冰雪,出自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石门,或是泛指,或出自东晋高僧慧远《游石门诗》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
斜日、林丘,也是魏晋南北朝诗人常见的词语,例如谢朓《夏始和刘潺陵诗》:对窗斜日过,洞幌鲜飙入。谢安《兰亭诗》:契兹言执,寄傲林丘。林丘表示隐居之地。
颔联写景,意象词语,都是出于魏晋南北朝的古诗中。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二联主要写景,后二联开始变化。
颈联开始抒情,这两句是杜甫对于张氏的评价。
不贪夜识金银气,赞许主人视金钱如粪土。金银气,出自司马迁《史记·天官书》:
大水处,败军场,破国之虚,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杜甫的七律《阁夜》颔联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南宋词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说也是典出《史记·天官书》: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夜识,出自 《艺文类聚》卷八十三:
《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铜铁,皆以辛之日,待雨止,明日平旦,亦黄昏夜半观之,所见光白者玉也,赤者金,黄者铜,黑者铁。
不贪,出自《左传》:
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远害朝看麋鹿游,远害,远离灾祸,出自《晏子春秋》:
晏子居晏桓子之丧,粗衰,斩,苴绖带,杖,菅屦,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其家老曰:“非大夫丧父之礼也。”晏子曰:“唯卿为大夫。”曾子以闻孔子,孔子曰:“晏子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
孔子说,晏子不用自己的正确去批驳别人的过错,这是个聪明人,谦逊而不得罪人,可远离灾祸。
曹植《矫志诗》诗云:“鹓雏远害,不羞卑栖,灵虬避难,不耻污泥。”低调一些,可以远离灾祸。
麋鹿游,出自《史记李斯传》,李斯受到赵高的迫害,在狱中仰天而叹曰:
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於朝也。” 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天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皇帝如果还信任和重用赵高,不久反贼就兵至咸阳。国都陷落长满野草,每天都会看见到处游荡的野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提到,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著者,明朝诗人)认为颈联是折腰体:五、六,上二字成句,下五字即解上二字,是折腰体。
夜识金银气,解释不贪,朝看麋鹿游,解释远害。这种句法也需要特别注意。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
盖诗成于既宿之后,系题壁诗,非访隐诗也。访隐则须由我及人,题壁定是因人感己。若认作初到,则“夜识”、“朝看”如何下?
意思是,这首诗是写于访友住下之后,有所感而作。
乘兴,出自《世说新语》夜雪访戴的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杳然,即窅然,怅然之意。出自《庄子逍遥游》: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迷出处,迷惑于出还是不出(处)。魏阮籍 《咏怀》诗之八:“出处殊涂,俯仰异容。嵇喜《答嵇康诗四首·其三》: 出处因时资,潜跃无常端。
杳然迷出处,意思怅然之间,对于出仕还是隐居有些迷惑。
对君、疑是,两个词不算是什么典故,但是南北朝诗中常见的词语。
虚舟,本意是无人驾御的船只。出自《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意思是,被空船撞到,心地狭隘急躁的人不会发怒。被有人驾驶的船撞到,恐怕就会吵架了。
杜甫作这首诗的时候,大约25岁,但这首诗用典很多,下字处处有来历,可知其年轻时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用典、下字,或来自经史,或来自前朝诗句(出自六朝诗很多)。
不贪-夜识金银气,这种2-5结构的折腰体句法,值得注意和学习。
关于句中对,大家平时注意的话,会发现在杜甫诗中很常见,
三仄尾,在唐律中是变格的律句,不是出律。
章法上,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情,从颈联转折。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全词翻译赏析09-05
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赏析古诗词12-17
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分享12-13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翻译及赏析03-28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翻译及赏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