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都护骢马行》译文、注释及鉴赏

时间:2022-11-07 11:50:23 晓怡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都护骢马行》译文、注释及鉴赏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都护骢马行》译文、注释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都护骢马行》

  唐朝: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古诗简介

  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这是一首咏马诗,诗人借骢马的伏枥境遇、雄姿才力以及立功心愿,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和自己的才能襟怀,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此诗分四段,每段四句。起四句为第一段,叙写骢马立功西域;“功成”四句为第二段,写骢马的性格;“腕促”四句为第三段,写骢马的骨相才气;末四句为第四段,写骢马的志愿。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译文

  安西都护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声名大噪,随着它主人东至长安。

  骢马虽是牲畜,却有人的感情,全心全意帮助它的主人建立大功。

  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它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

  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它并没有衰老,故时刻不忘建功沙场。

  因为它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

  它五花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

  长安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手驾御它在城里风驰电掣,全城人都知道它。

  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并非它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战场呢?

  注释

  ⑴高都护:即高仙芝,唐玄宗时期著名军事将领。都护:官名。唐朝置六大都护府,统辖边疆地区,都护府长官称“都护”。骢(cōng)马:青白色相杂的马。

  ⑵胡青骢:西域的骏马。

  ⑶声价:名誉身价。歘(xū):同“忽”。

  ⑷临阵:谓身临战阵。

  ⑸大功:大功业,大功劳。

  ⑹惠养:犹豢养。随所致:随所托身之主人。

  ⑺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

  ⑻枥(lì):马槽。

  ⑼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

  ⑽腕(wàn):一作“踠(wǎn)”,马脚与蹄相连接的部位。踣(bó)铁:踏地如铁,比喻马蹄坚硬有力。踣:踏地。

  ⑾“交河”句:言交河有层积之冰,马几度蹴踏之而破裂。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几蹴(cù):几次踩踏。

  ⑿五花:唐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以为饰,分成五瓣者,称“五花”。

  ⒀“万里”句:极写马的材力,必须万里,方见流汗。

  ⒁壮儿:犹健儿。

  ⒂掣(chè)电:闪电。亦以形容迅疾。倾城知:全城无人不晓。

  ⒃青丝:指马缰绳。络(luò)头:马笼头。

  ⒄横门:代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是通向西域的大道。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九载(749、750年)间。天宝六载(747年)三月,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作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国。当年八月,平定小勃律国,虏获小勃律王。因这次战功,高仙芝被提升为鸿胪卿、代理御史中丞,并兼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天宝八载(749年)入朝,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天宝九载(750年),又出征讨伐石国。此诗当作于高仙芝入朝后、出征前这段时间里。

  鉴赏

  此诗为七言歌行体,凡十六句,分成四段,每段四句。首段写骢马的来历。“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高仙芝是安西都护,他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随着主人东至长安,名声与身价也随之骤增。“此马临阵”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虽是牲畜,却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与人一心成大功”句,深受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激赏,可见它们都是杜甫颂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养”四句,描写骢马的性格。这一段诗意紧承上文,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飘飘远自流沙至”,意思是说骢马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此句照应上文,与“来向东”同意,仍然是叙述骢马的来历。继而,诗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老骥伏枥,尚且有千里之志,何况骢马并没有衰老 ,“雄姿”尚在,“猛气”犹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诗意透进一层,骏马的品格表现得极为鲜明。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据《相马经》载,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正因为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这两句已从马的形貌写到马的材力,与末段诗意紧相衔接。

  末段四句写马的才力和志向。“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承上文诗意,继续写出马的才力。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它的志向,它要冲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出横门道,意谓欲驰驱于战场。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独到。杜甫的歌行,纵横跌宕,富于变化。此诗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在结构上,颇见诗人的匠心。他并没有走从马的形貌写到它的品性、志向这种艺术构思的老路,就题落笔,从高都护回朝,写到骢马的来历,第一段叙骢马立功西域,第二段接写它因功成而受到惠养,第三段写马的骨相形貌,与第二段“雄姿 ”、“猛气”相吻合,又为第四段写马的才力和志向作铺垫。可以说,这样安排,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很注重前后的关联,达到了更好“寓情于物”的审美效果。诗人将马的来历、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来描写,分插各段中,其结构方法适应了连接联想的构思特征。

  其次,前后照应。诗歌十六句,共四段。诗人在段与段之间,前后衔接紧凑,前后相互照应,情感线索蕴含其中,筋脉联络,如走月流云,使马的形象生动,也有利于表现思想情感。

  再次,咏物特点。作为咏物诗,此诗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诗人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襟怀;借着骢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杜甫确是一位“未受伏枥恩”、“犹思战场利”的、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诗人。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讲究韵律。这首诗的前三段,各押一韵(一、平声东韵;二 、去声寘韵;三、入声屑韵),唯独末段却是二句押一韵,“骑”、“知”,押平声支韵,“老”、“道”,押上声皓韵。沈德潜对此诗结句的用韵评价甚高。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拓展:《高都护骢马行》点评

  古诗简介

  《高都护骢马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这是一首咏马诗,诗人借骢马的伏枥境遇、雄姿才力以及立功心愿,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和自己的才能襟怀,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此诗分四段,每段四句。起四句为第一段,叙写骢马立功西域;“功成”四句为第二段,写骢马的性格;“腕促”四句为第三段,写骢马的骨相才气;末四句为第四段,写骢马的志愿。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名家点评

  宋代何谿汶《竹庄诗话》:咏骏马,见写貌骏物可喜之状。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亦是精气(“此马临阵”二句下)。刘云:此气骨不可少(“雄姿未受”二句下)。刘云:只知此语,绝是(“青丝络头”二句下)。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杨用修曰:马之为物最神骏,故古之诗人画工皆借之以寄其精工,若杜工部、苏东坡诸诗极其形容,殆无余巧。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快意处不避粗梗。

  明代王嗣奭《杜臆》:此赞马德,亦以“与人一心成大功”尽之。用人亦然,非独马也。至于“长安壮儿不敢骑”,与“青丝络头为君老”,尤极致意。此“为君”与前“一心”相照,盖唯豪杰能用豪杰,徒爱之养之而不能用之,虽豪杰何以自见乎?骐骥伏枥,空负千里之志矣。

  明代邢昉《唐风定》:嘉州《赤骠歌》最为矫健,此犹过之,节短而气厚也。此结风流柔婉,与岑、李相似。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梅曰:看他画马,如生龙活虎然。周珽曰:语语迅快,如疾风之卷长云。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张綖曰:凡诗人题咏,必胸次高超,下笔方能卓绝,此诗“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如此状物,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若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曾敢潜忘秣饲恩。”乃乞儿语也。

  清代吴乔《围炉诗话》:《骢马行》与岑参《赤骠马歌》意异格同。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天宝)九载,(高仙芝)讨石国,平之,获其王,入朝,除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代安思顺。思顺讽群胡嫠面割耳请留;制复留思顺,以仙芝为古羽林大将军。公诗盖作于此时,惜其屡立大功,而终老于环卫也。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转接顿宕,如狮子跳,此方与名马配。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即“真堪托死生”意(“此马临阵”二句下)。思驰驱于战场,隐然为老将写照(“青丝络头”二句下)。结处悠扬不尽者,或四语,或六语以传其神。若二语用韵,戛然而止,此又专取简捷,如此篇是也。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少陵马诗,先后六七首,人但颟顸赏诵,而不知意象各出,首首有相题立论之妙。此系有功西域之马,新随都护入京者。诗即从此作意,本地风光也。起四,还清来历,以“欲然向东”为一诗之根。而说马带人,兼表都护矣。“功成”四句,叙其新到,而拟其性格。“未伏枥”、“犹思战”,都从新到上摹想出来。“腕促”四句,写其骨相,仍就来路生情。“交河蹴冰”,想在彼地如此也。“万里方汗”,历此长途而不疲也。末四,复就其气概而推其心志曰:以兹“掣电”惊人之姿,今则安养退休矣,岂遂忘出建大功哉!又从来路转一出路,其不作一通套语如此。至其高迈卓绝,不肯低头傍人,读者自领。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王阮亭云:此子美少壮时作,无一句不精悍。邵云:结有老骥伏枥之感。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直叙起。三、四夹叙夹议顿住,却皆是虚叙。第四伏结。“功成”四句,实叙其老闲,而以“猛气”句再伏结。“腕促”四句写。“长安”二句起棱。“青丝”二句入今,别一意作收,妙能双收人马。“为君老”三字,下得凄侧:如此大材,肯为君老乎?乃竟为君老矣。转笔言,还当用之于边塞战场之上,又叹何由而得见用也。盖借马以为喻。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淋漓酣畅(“腕促蹄高”四句下)。二句更从旁面顿足,然后结转有力(“长安壮儿”二句下)。吴星叟曰:妙在句句赞马,却句句赞英雄。吴北江曰:杜公马诗特见精采,每篇不同,皆亘古绝今之作。

【《高都护骢马行》译文、注释及鉴赏】相关文章:

《高都护骢马行》杜甫05-27

《岁晏行》杜甫译文注释及鉴赏08-27

《佳人》译文及注释鉴赏08-03

《豫章行·胡风吹代马》注释及鉴赏02-27

留别妻注释鉴赏及译文10-19

君子行原文、译文、注释10-16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05-16

自护其短译文及注释精选02-09

《山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