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谣的原文及赏析
城中谣
佚名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注释
广眉:宽眉。
且:将、马上。
半额:半个额头。
大袖:宽大的衣袖。
全匹帛:整匹的帛。帛:绸、缎一类丝织品的总称。
译文
城里流行高发髻,天下人发髻高一尺。
城里流行长眉毛,天下人画眉半个额头。
城里流行大袖子,天下人就用整匹布做。
创作背景
《城中谣》创作于东汉初,当时京城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对全国的影响都很大。流行在京城洛阳的《城中谣》便反映了这一现象。这首童谣,收在《后汉书·马廖传》中。这首诗被马援之子马寥上疏皇太后时引用,目的是讲“上行下效”的'道理。
赏析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这里的“城”指京城。“高髻”指修饰得高高的发式。“高髻”、“广眉”、“大袖”皆为汉代京城妇女流行的妆饰。这三种本来不同的时俗风尚,被民歌的作者以排比的手法联结起来,所体现出的道理也就给人异常强烈鲜明的印象,这就是:移风易俗,必须要推其根本。正如马廖在上疏中说:“元帝罢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乐府。然而侈费不息,至于衰乱者,百姓从行不从言也。”正因为这些皇帝口头上表示得很好,行动时又是另一番模样,他们或大采宫女,或沉于酒色,社会风气要由奢侈变为节俭,真是难乎其难。这首民谣并没有以政论的形式讲道理,相反只是从穿着打扮这样的小事入手,却将这种“上行下效”的道理说得很透。在表现上,它并不是简单现象的罗列,而是每一句都用夸张的手法将“城中”与“四方”相对:“城中好高髻”,“四方”就要“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用极度的夸张写四方仿效京城衣饰装扮的效果,也就深刻揭示出奢靡的嗜好所引起的不良的影响。这首民谣,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并列与夸张的手法运用,又体现了民谣诙谐活泼的讽刺艺术,这与历史上传说的“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癜;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具有同样的幽默效果。全诗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写出四方学京城的效果,借以说明“上行下效”的严重性。重叠的形式也正是民谣的特点,便于记忆,便于说唱,便于流传。
【城中谣的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席慕蓉《长城谣》原文及赏析05-09
苍梧谣·天原文翻译及赏析08-16
李贺天上谣的诗词原文及赏析12-23
箜篌谣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0
天上谣_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莲浦谣_温庭筠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温庭筠《归国谣·双脸》鉴赏及赏析11-09
社日的原文及赏析12-26
山中的原文及赏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