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韩少府见访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3-01-11 09:46:53 古籍 我要投稿

喜韩少府见访原文翻译及赏析

  《喜韩少府见访》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当官的韩少府乘驾车马来访,诗人笑嘻嘻身披荷衣走出草堂迎接,家里儿童不习惯见这么有声势的车马,却悄悄藏进芦花丛中。此诗委婉含蓄,富有生活气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喜韩少府见访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译文

  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注释

  ⑴忽闻:突然听到。

  ⑵来相访:来拜访。

  ⑶着:动词,穿。

  ⑷不惯:不习惯。

  赏析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该诗具体创作时间未知。胡令能隐居圃田,圃田是列子之乡,胡令能对列子推崇备至,时常祭祀列子,他深受列子的影响,成就了一副道家风骨,他宁可曳尾于涂,逍遥于世,也不愿意劳心劳力,为仕途功名去奔走。韩少府早闻胡令能的才名,特意来访,胡令能作《喜韩少府见访》叙述此事。

  作者人物评价

  胡令能,现存於《全唐诗》仅存四首,其中《小儿垂钓》是他的代表作品,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低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隐士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隐士有时高深莫测,“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时放荡不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有时又怡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隐士,有大隐有小隐,有隐于市者,有隐于朝者;有真隐有假隐,有钓取功名者,有涤荡身心者。隐士大都是才学之士,“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他们是或迫于客观环境,或由于主观意愿,而不屑于为官、逃避仕途的一群人。因此据我看来,隐于朝者不能称之为隐士,那些以隐居为终南捷径、邀取功名利禄的人和自蜕于尘世、孑然独立的人也都算不得隐士,只有那些藏身于民众间,又不失高雅志趣和生活情趣的人才算得上是隐士,是高士。圃田隐者胡令能则当之无愧。

  提及隐士,首屈一指的当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篇《归去来兮辞》更是为后世所推崇。而说到胡令能则鲜有人知,关于他的记载甚是寥寥。胡令能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手艺高超,人们都称他为“胡钉铰”。胡令能勤奋好学,读书不辍,修补之余经常作诗联句。他的诗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生活情趣。传说胡令能曾经做过一梦,梦中一位白发老者手持利刃,剖开其腹,将一卷书放在他腹中,梦醒之后,胡令能便能口吐珠玑,吟诗作对了。且不论传说真假,单看胡令能仅存的四首诗,都写得精妙超凡、生动传神,确有仙家之气。陶渊明至少还做过彭泽县令,而胡令能终其一生都未曾出仕。韩少府早闻胡令能的才名,特意来访。现存七绝皆写的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

【喜韩少府见访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喜韩少府见访的翻译赏析02-11

喜韩少府见访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2-19

唐诗《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10-09

喜外弟卢纶见宿原文翻译及赏析04-14

访落原文翻译及赏析07-28

访落原文,翻译,赏析08-20

访落原文翻译及赏析10-15

访隐者原文翻译及赏析10-12

韩碑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