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4-05-10 14:51:17 玉华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黄鹤楼原文,翻译,赏析

  《登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登黄鹤楼原文,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黄鹤楼/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译文注释

  译文一: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译文二: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3】作品赏析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4】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5】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6】后世影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7】作者简介

  崔颢(704年—754年),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年—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

  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8】作品相关

  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这和李白的一个典故有关。

  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首推唐代号称“诗仙”的李白。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称“少长江汉”。又说:“我本楚狂人。”这些并非诗人逢场做戏的谑语,实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楚山楚水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山水对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诗集中共收诗歌千余首,其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共有五十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由于崔颢的《黄鹤楼》诗,还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的千古佳话。

  历代诗人对李白在黄鹤楼上是否因崔颢诗而“搁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李白并未搁笔。有的对搁笔表示疑问。有的对李白搁笔表示遗憾和惋惜。有的对崔诗不服气,叫喊“不准崔诗在上头”,似是意气用事。清代湖北学者陈诗则冷静进行考证,指出李白搁笔云云,实无其事。陈诗指陈了这一传闻的来历:“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后世赞颂李白的谦虚和才华特建搁笔亭,清江夏县令曾衍东为此撰联“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而崔颢的《黄鹤楼》也凭借这一典故而成为“唐人七律第一”。

  【9】登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的具体画面,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孤独的浓郁乡愁,欣赏描写愁绪的表达技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预设:黄鹤楼(湖北武汉)、岳阳楼(湖南岳阳)、滕王阁(江西南昌)。

  师:而关于黄鹤楼有这样一段神奇的传说: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正是这一段传说,引起了无数文人对黄鹤楼的向往,就连伟大的诗人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黄鹤楼》到底怎样精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讲解诗歌体裁:律诗相关知识提示。(七言律诗,押韵ou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找一生范读后:通过刚才同学的读,我们再来明确相关字音)字音:乘、载、萋、鹦鹉节奏:二二三节奏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圈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解决)

  三、研读共品,感悟赏析

  1.同学们对整首诗的诗意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与把握,思考:中国古人往往向往得道登仙,如果诗人此来黄鹤楼,能一睹仙人之风采,甚至聆听仙人的教诲,那该多幸运。那诗人有这种幸运吗?

  预设:没有,因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思考:“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相同吗?

  预设:第一个“空”是“只,只有”,强调空间上的广阔。人去楼空,空间开阔,衬托出独自登楼的作者的孤独渺小(虚实结合)。第二个“空”是“徒然”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久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惆怅、感慨物是人非,世事沧桑。

  2.颈联: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预设: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师:在这一颈联中,诗人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呢?

  生:清新、明媚、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的乐景。

  师:而这一乐景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总结:这是乐景衬哀情。

  3.尾联: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七言律诗,找一找全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预设:愁——愁绪。

  师:再读尾联,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愁绪?而此愁绪看不见、摸不着,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预设:日暮——烘托思乡的愁绪(此处可以拓展一个关于日暮夕阳时分思乡诗句)

  何处是——流露出急切的思乡之情

  烟波——暗喻愁绪挥之不去,驱之不散

  烟波下的江流——暗喻愁绪无穷无尽

  四、梳理结构,诵读全诗

  起 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

  承 颔联:承接上文,或写景,或叙事。

  转 颈联:诗意转折。

  合 尾联:以抒情或议论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李白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得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预设:相同点:

  (1)从诗作的题材来看,二诗皆从虚出生发,登临抒怀。崔诗以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生发来写,而李白的诗由写凤凰台的传说起笔。

  (2)从体裁形式上看:两诗均是七言律诗。

  (3)在用韵上:天然成韵。

  (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意中有象。

  不同点:

  (1)写作背景上:崔诗是诗人仕途不顺,远离家乡,落魄飘零;李诗一种说法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作,一说是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写的。

  (2)各抒其情:李白的诗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将其写得动人情肠。

  (3)表现的诗人的精神状态不一样:崔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而李白的诗在精神上是奋发、乐观的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内容展开想象,将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并配有文字的描述。

  【10】教学反思:

  崔颢的《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诗中饱含丰富的思想,对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都有帮助。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在结合声韵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诗词的主题上,困难不是很大。

  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第一,立足于教材,实现学习积累,重视教给学生方法。我们常常说要向课堂要质量,所以要利用好每一堂课的资源,巧妙地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在疏通诗意时,对于重要的文言词语通过用温故知新、查工具书、迁移等方法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所举的例子大多来源于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样让学生的记忆有规律可循,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朗读式教学方法,适合文言文教学需要。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中,学生从读懂字音、读出节奏开始,到读出内容,读出黄鹤楼的美,读出作者的语气,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本节课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语言可以更有表现力。第二,学生活动还不足,基本上还是在教师牵引下领会诗歌,在预设上,也有明显的不足。第三,后面的对比阅读容量较大,在本节课上分析进行,时间显得较为仓促,学生并未能够静下心来读懂诗歌。此部分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后续课堂讲解进行。使得说明文语言的训练时间较为仓促,后期教学需要加强改进。

【登黄鹤楼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王之涣登黄鹤楼原文翻译以及赏析10-26

《登黄鹤楼》翻译及赏析07-26

《黄鹤楼 / 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10-26

登黄鹤楼的原文翻译及注释09-25

登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评析01-23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0-22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1-18

登单于台原文翻译及赏析01-02

登新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08-31

登单于台原文翻译及赏析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