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病起书怀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翻译/译文
病体羸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身一人远离京城,客居江干。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期望)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方父老都在企盼着君主(出征)。
《出师表》传世之作,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注释
江干:江边。
阖棺:盖棺。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
和銮:天子的车驾。
赏析/鉴赏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这一首诗,也因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一举而有名。显然是因为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作者爱国、有责任心的高尚品质,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对责任二字的看法的一种诠释。
拓展阅读:
创作背景
《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乾道七年(1171年),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嘉泰二年(1202年),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笔耕不辍,诗词文有很高成就,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作品简介
《病起书怀》为宋代诗人陆游被免官后于淳熙三年(1176年)四月在成都所作的诗作。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11-13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03-22
病起书怀原文及翻译03-17
病起书怀原文及赏析07-20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11-13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6篇03-22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赏析(6篇)03-22
病起书怀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4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