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6-20 20:14:31 古籍 我要投稿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纔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译文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何时才能澄清啊?

  注释

  迅:疾速,急疾。

  汤汤(shāng):水势浩大貌。陵:超越,越过。

  桧(guì)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榜(bǎng):船桨。

  胜:胜任,担当。《诗经·卫风·竹竿》:“淇水溜漶,桧楫松舟。”

  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故塍(chéng):过去的田埂。

  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河上老: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

  何:何时。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平。

  赏析:

  黄河在北魏境内,时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须渡河北上。是此诗当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为描写渡黄河前后的所见所感,以及表达自己渴望国家统一和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译文

  我一路经过大梁城,旭日初升照着河流关山。

  阳光下翻滚的浪涛把龙宫摇撼,狂风扫平了大雁栖息的沙滩。

  斜倚着宝剑感叹身世飘泊不定,张帆快行旅途心情暂时舒展。

  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什么地方,空旷处有船棹歌声声传到耳旁。

  注释

  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

  关河:原指函谷关、蒲津关等与黄河,后多泛指山河。

  龙窟:龙住的地方,此处指水底。

  雁沙:大雁栖息的沙地,此处指黄河岸边的沙滩。

  空外:天外,空中。

  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

  赏析:

  此诗即景抒情,气象非凡而律法精严。首联点题,古朴雄阔。颔联描绘日映波涛与风扫岸沙之景,突现黄河的气势。颈联由景而情,虽慨叹一己之身世,却不为愁情所困。扬帆起程之际,心中颇觉舒畅。尾联则顺此而下,将其微妙的心境,化作一片浑茫而悠远的境界,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渡黄河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古诗简介

  《渡黄河》是南朝诗人范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四句先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再写河水汹猛,渡河十分艰险;中间四句写岸畔所见,先写乡村庭户空旷,田地荒芜,再写人走屋空,只见狐兔横行一片荒凉;末两句写内心的感慨、痛苦和愿望。这首诗笔力劲健,描写真实,又运用典故,寄寓了诗人澄清天下之志。

  翻译/译文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相当澄清了。

  注释

  ⑴迅:疾速,急疾。

  ⑵汤汤(shāng):水势浩大貌。陵:超越,越过。

  ⑶桧(guì)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榜(bǎng):船桨。

  ⑷胜:胜任,担当。《诗经·卫风·竹竿》:“淇水溜漶,桧楫松舟。”

  ⑸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⑹故塍(chéng):过去的田埂。

  ⑺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⑻河上老: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葛洪《神仙传》:“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

  ⑼何:何时。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平。

  创作背景

  黄河在北魏境内,时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须渡河北上。是此诗当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为描写渡黄河前后的所见所感,以及表达自己渴望国家统一和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起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浑浊。“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这里说,连桧楫使用起来都好像力不胜任,松舟也只是勉强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中四句写岸畔所见。“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庭户是空的,旧木横躺着,像要倒塌的样子;田地荒芜了,还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垄。“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周围也看不到行人,只见狐兔横行。这里的村庄完全破败了,像《古诗·十五从军征》所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作者眼中所见异族政权统治下的情形。在这描写中见出作者伤感、同情、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纪实,当兼喻异族统治者。由此回过头来看前面关于黄河的描写,似也有兴寄:那汹涌浑浊的河水,当影射北中国的沦丧、淆乱。南宋张元干曾将这两个比兴融在一起,写道:“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贺新郎》)以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这两句的意思明显是指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由于前面写有渡河情况,这两句出现就不显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生民涂炭情况,这两句也就显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这表现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许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传》谓河上公住在黄河之滨,能预卜未来。作者“寄言”于这种决疑释惑的人物,更能见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这里的用典是浑然无迹的。

  “渡黄河”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实属罕见。作者身临北境,写出了旅途的.感触,从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弃疾《贺新郎》)不复顾念中原块土的情形下,这诗的创作就显得很是难能可贵了。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翻译

  我放船于万里黄河,当年多么可笑,这道流水不知何以竟被看成是划分南北的界线!不用说,我平生做梦也没有梦到过这里,如今却真的来游历了。沿着官河摇曳着几株老柳,萧索的古道映照着一片残阳。风停了,可是波涛依旧汹涌不息。岸上的村民看见我们,该会惊讶地问:哪来的这些狂放客人,竟兴高采烈在河上泛舟呢!

  萧萧的落叶迎面飞来,河水卷着黄沙一起向远方流去,渐渐地远近再也看不见一个行人的踪影。衰败的野草一片凄迷,在秋气里绿得更深了,只有一只闲鸥企立在那里。高高的浊浪仿佛挟着天空一起浮动,蜿蜒的山岭好像招呼着云朵奔腾而去。入夜之后,璀璨的银河横亘天际。我们叩击着船舱引吭高歌。一曲方终,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孤单凄白。

  注释

  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沈尧道:名钦,字尧道,号秋江。

  曾子敬:名遇,字子敬,又字心传。

  舲:有窗的小船。

  底事:何事,为什么,犹“为甚”。

  须信:须知。

  官河:官府组织开凿的人工河。

  野人:借指河边的土著居民。

  槎:筏也,即木排竹排。

  萧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水流沙共远:河水挟裹着黄沙流向远方。

  都无行迹:完全没有人迹。

  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扣舷歌:一边歌咏,一边叩击船帮以为节拍。

  断:歇,终了。

  创作背景

  据《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七年(1290),缮写金字《藏经》,凡糜金二千二百四十四两。”其时元世祖广征江南擅书者。张炎与沈尧道、曾子敬结伴赴元都写经。此词即作于此次北行途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古黄河的词,表现了古黄河雄壮而又苍凉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秋夜渡河的美丽图画,并借以抒写国家兴亡之情怀。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扬舲万里”,乃化用《楚辞·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句意,一开头就流露出对万里征发的消极情绪。接着“笑当年”两句蕴含了一种“山河破碎”之感。昔人曾经感叹长江把南北隔开,作者在这里是借长江而言黄河,因为黄河的气派堪与长江相比。作者借“追昔”(六朝时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方)而“抚今”:当年的金(金亡后是蒙古)与南宋对峙,犹有南北并列之势,而今却连这种形势都不复存在了。因此作者选用了一个“笑”字。“笑”,本是喜悦的字眼,这里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表达了作者那种不可言状的复杂感情。这两句看似发问,实则却是“大局已定”“无力回天”的哀叹。

  “须信”两句开始接触“正题”。作者是生在江南锦绣之乡的贵公子,以前是做梦都梦不到这块荒凉的地方,然而现实却偏偏迫使他长途跋涉至此,所以“游历”云云,乃是自欺欺人的遁词——世上不存在这种满怀凄凉的“游历”。作者和同行的沈尧道、曾子敬等人的心情并不相同,他们或许是想借此机会施展才能,企求得到提拔,而作者则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心,所以虽然王命在身,不得不行,然而内心是苦闷的。因此面对着“中分南北”的古黄河,作者不由要发出痛楚的声音来。

  “老柳”三句写出了一个“南人”眼中的黄河面目:“老”“古”,极写其古老;“风定波犹直”,极写其水流之峻急,如昔人所谓“急湍甚箭”。这里是写实,也体现出词人心中的警动。

  “野人”两句,借言河边的土著居民带着诧异惊讶的语气向这群旅行者发问。“泛槎”原有一个典故,旧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浮槎竟误达天河。这儿以天河比黄河,这是借当地居民的惊讶来反衬此行的出乎常情之外以及路途跋涉的艰辛。

  上片主要写情,以情带出景;下片则主要写景,而以景带出情。过片“迎面”三句极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之境相似,而“艰难苦恨”之情也就隐寓其中了。

  “衰草”两句,写出了时值深秋,北地早寒,放眼望去,一派衰草凄迷之状。这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南国秋光大异其趣。“唯有闲鸥独立”,既是写眼前实景(寥廓的河面上唯见孤鸥闲立),又暗露心中之意(茫茫世间只有沙鸥才是自由的,人却不能独立自主)。

  “浪挟”三句写黄河一带的壮阔气象,实是警策。当年苏轼曾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惊心动魄,而在这幅壮丽的画面上“推出”了周瑜这样雄姿英发、儒雅风流的人物;张炎此处也用苍凉悲壮的笔触写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却在这种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

  最后写到“扣舷”两句,作者激动的心情达到了“高潮”。他万感交集,百哀横生,禁不住敲击着船舷狂歌浩叹起来。而尾句“海蟾飞上孤白”,更是以海上飞月的下半夜奇绝光景来衬出自己孤寂难禁的痛苦心情。

  此词在写作上的“词风”问题颇受注意。本来,张炎是一个祖述周邦彦、姜白石词风的婉约派词人。然而,此时此地,他的遭遇和心情却发生了巨变。他在这里,写的是“渡(黄)河”,而不是“游(西)湖”,无论是写情写景,都带有古黄河那种苍劲寂寥的风味。所以,此词更似东坡、稼轩之词风,在张炎词中别具一格。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译文

  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一下子浊浪掀天。

  人世间的风波,不知比这险恶多少,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注释

  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

  须臾:一下子。

  翻说:反而说。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极力描写它的险恶。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就不免被它那“倒泻银河”的神秘传说吓住。对这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诗人是非常蔑视的。自然,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但也只不过是承受“须臾”的“掀天浊浪”而已。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没人能够事先预见,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早年便高中进士,为官时也颇多惠政,深得人民爱戴。却不想被人诬陷,以至于“立逮下狱”,“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险遭不测之祸。这就难怪他会借“渡黄河”之题,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的沉重叹息了。

  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古人不知其发源地,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它有掀天的浪涛,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一般都能渡过。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习惯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豺狼横行、暗无天日、伤天害理、良心灭绝的生活,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过。

  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心怀“幽忧”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阆石诗序》)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但无论其“倒泻银河”也好,“掀天浊浪”也罢,在诗人眼中,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相比,都微不足道。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05-29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06-20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06-20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06-20

渡黄河原文及赏析11-19

黄河原文赏析及翻译09-21

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10-19

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06-20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纔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译文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何时才能澄清啊?

  注释

  迅:疾速,急疾。

  汤汤(shāng):水势浩大貌。陵:超越,越过。

  桧(guì)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榜(bǎng):船桨。

  胜:胜任,担当。《诗经·卫风·竹竿》:“淇水溜漶,桧楫松舟。”

  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故塍(chéng):过去的田埂。

  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河上老: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

  何:何时。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平。

  赏析:

  黄河在北魏境内,时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须渡河北上。是此诗当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为描写渡黄河前后的所见所感,以及表达自己渴望国家统一和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译文

  我一路经过大梁城,旭日初升照着河流关山。

  阳光下翻滚的浪涛把龙宫摇撼,狂风扫平了大雁栖息的沙滩。

  斜倚着宝剑感叹身世飘泊不定,张帆快行旅途心情暂时舒展。

  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什么地方,空旷处有船棹歌声声传到耳旁。

  注释

  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

  关河:原指函谷关、蒲津关等与黄河,后多泛指山河。

  龙窟:龙住的地方,此处指水底。

  雁沙:大雁栖息的沙地,此处指黄河岸边的沙滩。

  空外:天外,空中。

  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

  赏析:

  此诗即景抒情,气象非凡而律法精严。首联点题,古朴雄阔。颔联描绘日映波涛与风扫岸沙之景,突现黄河的气势。颈联由景而情,虽慨叹一己之身世,却不为愁情所困。扬帆起程之际,心中颇觉舒畅。尾联则顺此而下,将其微妙的心境,化作一片浑茫而悠远的境界,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渡黄河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古诗简介

  《渡黄河》是南朝诗人范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四句先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再写河水汹猛,渡河十分艰险;中间四句写岸畔所见,先写乡村庭户空旷,田地荒芜,再写人走屋空,只见狐兔横行一片荒凉;末两句写内心的感慨、痛苦和愿望。这首诗笔力劲健,描写真实,又运用典故,寄寓了诗人澄清天下之志。

  翻译/译文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相当澄清了。

  注释

  ⑴迅:疾速,急疾。

  ⑵汤汤(shāng):水势浩大貌。陵:超越,越过。

  ⑶桧(guì)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榜(bǎng):船桨。

  ⑷胜:胜任,担当。《诗经·卫风·竹竿》:“淇水溜漶,桧楫松舟。”

  ⑸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⑹故塍(chéng):过去的田埂。

  ⑺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⑻河上老: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葛洪《神仙传》:“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

  ⑼何:何时。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平。

  创作背景

  黄河在北魏境内,时魏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故须渡河北上。是此诗当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为描写渡黄河前后的所见所感,以及表达自己渴望国家统一和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起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浑浊。“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这里说,连桧楫使用起来都好像力不胜任,松舟也只是勉强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中四句写岸畔所见。“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庭户是空的,旧木横躺着,像要倒塌的样子;田地荒芜了,还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垄。“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周围也看不到行人,只见狐兔横行。这里的村庄完全破败了,像《古诗·十五从军征》所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作者眼中所见异族政权统治下的情形。在这描写中见出作者伤感、同情、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纪实,当兼喻异族统治者。由此回过头来看前面关于黄河的描写,似也有兴寄:那汹涌浑浊的河水,当影射北中国的沦丧、淆乱。南宋张元干曾将这两个比兴融在一起,写道:“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贺新郎》)以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这两句的意思明显是指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由于前面写有渡河情况,这两句出现就不显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生民涂炭情况,这两句也就显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这表现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许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传》谓河上公住在黄河之滨,能预卜未来。作者“寄言”于这种决疑释惑的人物,更能见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这里的用典是浑然无迹的。

  “渡黄河”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实属罕见。作者身临北境,写出了旅途的.感触,从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弃疾《贺新郎》)不复顾念中原块土的情形下,这诗的创作就显得很是难能可贵了。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翻译

  我放船于万里黄河,当年多么可笑,这道流水不知何以竟被看成是划分南北的界线!不用说,我平生做梦也没有梦到过这里,如今却真的来游历了。沿着官河摇曳着几株老柳,萧索的古道映照着一片残阳。风停了,可是波涛依旧汹涌不息。岸上的村民看见我们,该会惊讶地问:哪来的这些狂放客人,竟兴高采烈在河上泛舟呢!

  萧萧的落叶迎面飞来,河水卷着黄沙一起向远方流去,渐渐地远近再也看不见一个行人的踪影。衰败的野草一片凄迷,在秋气里绿得更深了,只有一只闲鸥企立在那里。高高的浊浪仿佛挟着天空一起浮动,蜿蜒的山岭好像招呼着云朵奔腾而去。入夜之后,璀璨的银河横亘天际。我们叩击着船舱引吭高歌。一曲方终,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孤单凄白。

  注释

  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沈尧道:名钦,字尧道,号秋江。

  曾子敬:名遇,字子敬,又字心传。

  舲:有窗的小船。

  底事:何事,为什么,犹“为甚”。

  须信:须知。

  官河:官府组织开凿的人工河。

  野人:借指河边的土著居民。

  槎:筏也,即木排竹排。

  萧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水流沙共远:河水挟裹着黄沙流向远方。

  都无行迹:完全没有人迹。

  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扣舷歌:一边歌咏,一边叩击船帮以为节拍。

  断:歇,终了。

  创作背景

  据《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七年(1290),缮写金字《藏经》,凡糜金二千二百四十四两。”其时元世祖广征江南擅书者。张炎与沈尧道、曾子敬结伴赴元都写经。此词即作于此次北行途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古黄河的词,表现了古黄河雄壮而又苍凉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秋夜渡河的美丽图画,并借以抒写国家兴亡之情怀。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扬舲万里”,乃化用《楚辞·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句意,一开头就流露出对万里征发的消极情绪。接着“笑当年”两句蕴含了一种“山河破碎”之感。昔人曾经感叹长江把南北隔开,作者在这里是借长江而言黄河,因为黄河的气派堪与长江相比。作者借“追昔”(六朝时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方)而“抚今”:当年的金(金亡后是蒙古)与南宋对峙,犹有南北并列之势,而今却连这种形势都不复存在了。因此作者选用了一个“笑”字。“笑”,本是喜悦的字眼,这里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表达了作者那种不可言状的复杂感情。这两句看似发问,实则却是“大局已定”“无力回天”的哀叹。

  “须信”两句开始接触“正题”。作者是生在江南锦绣之乡的贵公子,以前是做梦都梦不到这块荒凉的地方,然而现实却偏偏迫使他长途跋涉至此,所以“游历”云云,乃是自欺欺人的遁词——世上不存在这种满怀凄凉的“游历”。作者和同行的沈尧道、曾子敬等人的心情并不相同,他们或许是想借此机会施展才能,企求得到提拔,而作者则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心,所以虽然王命在身,不得不行,然而内心是苦闷的。因此面对着“中分南北”的古黄河,作者不由要发出痛楚的声音来。

  “老柳”三句写出了一个“南人”眼中的黄河面目:“老”“古”,极写其古老;“风定波犹直”,极写其水流之峻急,如昔人所谓“急湍甚箭”。这里是写实,也体现出词人心中的警动。

  “野人”两句,借言河边的土著居民带着诧异惊讶的语气向这群旅行者发问。“泛槎”原有一个典故,旧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浮槎竟误达天河。这儿以天河比黄河,这是借当地居民的惊讶来反衬此行的出乎常情之外以及路途跋涉的艰辛。

  上片主要写情,以情带出景;下片则主要写景,而以景带出情。过片“迎面”三句极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之境相似,而“艰难苦恨”之情也就隐寓其中了。

  “衰草”两句,写出了时值深秋,北地早寒,放眼望去,一派衰草凄迷之状。这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南国秋光大异其趣。“唯有闲鸥独立”,既是写眼前实景(寥廓的河面上唯见孤鸥闲立),又暗露心中之意(茫茫世间只有沙鸥才是自由的,人却不能独立自主)。

  “浪挟”三句写黄河一带的壮阔气象,实是警策。当年苏轼曾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惊心动魄,而在这幅壮丽的画面上“推出”了周瑜这样雄姿英发、儒雅风流的人物;张炎此处也用苍凉悲壮的笔触写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却在这种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

  最后写到“扣舷”两句,作者激动的心情达到了“高潮”。他万感交集,百哀横生,禁不住敲击着船舷狂歌浩叹起来。而尾句“海蟾飞上孤白”,更是以海上飞月的下半夜奇绝光景来衬出自己孤寂难禁的痛苦心情。

  此词在写作上的“词风”问题颇受注意。本来,张炎是一个祖述周邦彦、姜白石词风的婉约派词人。然而,此时此地,他的遭遇和心情却发生了巨变。他在这里,写的是“渡(黄)河”,而不是“游(西)湖”,无论是写情写景,都带有古黄河那种苍劲寂寥的风味。所以,此词更似东坡、稼轩之词风,在张炎词中别具一格。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译文

  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一下子浊浪掀天。

  人世间的风波,不知比这险恶多少,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注释

  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

  须臾:一下子。

  翻说:反而说。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极力描写它的险恶。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就不免被它那“倒泻银河”的神秘传说吓住。对这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诗人是非常蔑视的。自然,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但也只不过是承受“须臾”的“掀天浊浪”而已。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没人能够事先预见,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早年便高中进士,为官时也颇多惠政,深得人民爱戴。却不想被人诬陷,以至于“立逮下狱”,“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险遭不测之祸。这就难怪他会借“渡黄河”之题,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的沉重叹息了。

  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古人不知其发源地,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它有掀天的浪涛,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一般都能渡过。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习惯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豺狼横行、暗无天日、伤天害理、良心灭绝的生活,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过。

  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心怀“幽忧”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阆石诗序》)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但无论其“倒泻银河”也好,“掀天浊浪”也罢,在诗人眼中,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相比,都微不足道。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