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3-10-24 09:18:09 蔼媚 古籍 我要投稿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唐代:杜甫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译文: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南使的统辖之地适宜牧养良马,牧养的数量总在万匹以上。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然而邺城一仗那成群的骏马与阵同没,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仍然剩有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注释: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牧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sù)骦(shuāng)。

  龙种:指骏马。古传骏马为龙所生。《开山图》云: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驌(sù)驦(shuāng):骏马名。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五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幽恨诗

  唐代:安邑坊女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译文: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占卜得知出峡的那一天,秋江上必多风浪。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巴陵足足下了一夜大雨,听到木兰歌我痛断肝肠。

  注释: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卜:占卜,古人通过摇铜钱、掷骨牌或计算天干地支等方式来预测吉凶的一种活动。江:一作“天”。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巴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肠断:形容极度悲痛。木兰歌:南朝乐府歌,本写女子替父从军,此处活用其意。一说指唐教坊曲《木兰花》。

  赏析:

  此诗写秋天雨夜,女主人公一夜未眠,听着帘外雨声,她既不能安睡,又无心织作,唯有长吁短叹,哀歌当哭。诗句借助雨声与歌声交织的渲染,传达了巴陵女子思念、担忧和怨恨的复杂情感。全诗篇幅极小,容量可观,起结自然,剪裁得当。

  本诗首句就写一个占卜场面。卦象呈示的很不吉利:上峡之日,秋江必多风浪。这里谁占卜,谁上峡,均无明确交代。但可以确定的是:占卜的是诗的主人公——一位幽独的女子,而“上峡”的却不是她自己(否则峡中风云,无须卜而后知),应该是与她关系至为密切的另一角色。从“幽恨”二字可以推断,这个角色应该是女子的丈夫。他大约是位“重利轻别离”的商贾,正从巴陵沿江上峡做生意去。女主人公卜卦以问吉凶,可见她对丈夫的安危非常担心。

  上水,过峡,又是多风浪的秋天,舟行多险。这位巴陵女子的忧虑,只有李白笔下的长干女可相仿佛:“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一种不祥的预感驱使她去占卜,不料得到了一个使人心惊肉跳的回答。这个不吉利的卦象更让她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或许她曾规劝丈夫择日而行,可是丈夫还是踏上了征程。因此,她心里不能不产生“幽恨”。

  这两句写事,后两句则重在造境。紧承上文,似乎凶卦应验了。淫雨大作,绵绵不绝。“一夜雨”意味着女主人公一夜未眠,可见其对丈夫的极度思念。本来她正愁烦不已,巴陵又下了一夜的大雨,那峡上也一定是风雨交加了,这有如雪上加霜更令人难耐。听着帘外潺潺秋雨,她不禁唱出哀哀的歌声。南朝乐府的“木兰歌”,本写女子替父从军,但前四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此处活用其意,是断章取义的手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木兰歌”即唐教坊曲《木兰花》,曲辞不传,晚唐五代词家多用为词牌。从韦庄、毛熙震等所作《木兰花》词看,内容多写闺中念远之情,且声哀调苦。如“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断欲教何处觅!”“匀粉泪,恨檀郎,一去不归花又落。”正当女主人公对丈夫万般思念、因雨更为担忧时,忽而传来充满离别相思的歌曲《木兰花》,她不禁肝肠欲断了。后两句不仅使诗境更为圆成,而且把全诗推向了情感的高潮,使全诗弥漫着无法消散的凄凉与愁苦,“幽恨”因此而更深更重。而从结构上说,诗正写到“断肠”处,戛然而止,像一个没有说完的故事,余韵不绝。

  古代的交通不够发达,很难抵御自然界的影响。有时一次简单的分手可能就意味着永别。这首《幽恨诗》反映了当时亲人离别带给人的痛苦,具有普遍意义。诗篇工于剪裁,起结自然而极有法度,造境与记事融合无间,既有汉魏古诗的浑融,又有南朝乐府的清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其十四

  魏晋:嵇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译文: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我们的部队于兰圃休息,在青草丰茂的山坡喂马。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在水边的原野用石弹(磻)打鸟,在长河里钓鱼。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一边目送着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挥弹五弦琴。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对大自然的奥妙之道能够心领神会,十分快乐!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不禁赞赏《庄子》中那位渔翁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捕鱼工具)的风神。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同心同德的郢人已经死了,这些话跟谁多说了都没用。

  注释:

  息徒兰圃(pǔ),秣(mò)马华山。

  兰圃:有兰草的野地。秣马:饲马。

  流磻(bō)平皋(gāo),垂纶(lún)长川。

  磻: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叫做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做磻。皋:水边地。这句是说在皋泽之地弋鸟。纶:指钓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五弦:乐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太玄:就是大道。“游心太玄”,是说心中对于道有所领会,也就是上句“自得”的意思。

  嘉彼钓叟(sǒu),得鱼忘筌(quán)。

  筌:捕鱼竹器名。

  郢(yǐng)人逝矣,谁与尽言?

  郢:古地名,春秋楚国的都城。

  赏析: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诗人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他将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钓鱼。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自然之道有所领悟。显然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征人生活,不如说是抒写诗人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最后诗人用《庄子》中“匠石斫垩”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嵇喜从军远去的惋惜心情。此诗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二句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妙句。它以凝练的语言传写出高士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杂诗七首·其一

  宋代: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译文: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天地犹如一间屋子身在其中,世间万事把我们乌黑亮丽的头发都消磨疏了。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权势富贵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

  注释:

  此身天地一蘧(qú)庐,世事消磨绿鬓(bìn)疏。

  蘧庐: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犹今言旅馆。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赏析:

  “毕竟几人真得鹿”中“鹿”喻指人世间虚幻的富贵。富贵不坚牢,让人魂牵梦绕,始终不知自己是活在现实还是梦中,不知道梦醒后自己是否真正拥有。“不知终日梦为鱼”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鸟,所以飞;你在梦里认为自己是鱼,所以游。你认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吗?

  一世到头,皆是虚空,不必太过计较成败与得失。其实我们所处的时代也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瞬间而已,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一

  唐代:李贺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译文: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腾黄马闲置只能暂时拴系,因为神仙喜居彩楼之上还有乘骑之时。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驾驭骐骥的马吏本应备鞭候侍,究竟为何却把他贬遣到边远之地?

  注释:

  暂系(xì)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系:拴置。腾黄:神马名,又名乘黄。仙人:这里指唐宪宗,因宪宗曾自称为仙人。上彩楼:相传神仙喜居彩楼之上,这里喻指唐宪宗居于皇位。

  须鞭玉勒(lè)吏(lì),何事谪(zhé)高州?

  须鞭:备鞭以待。须,等待之意。玉勒:用玉装饰的有嚼口的马笼头。玉勒吏:指马吏。这里指驾驭之臣。谪:贬遣。高州:地名,唐代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东省茂名市附近,当时地多瘴疠,谪宦者多居之。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一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南北朝:阴铿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

  译文: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天气寒冷岁月已晚,傅郎却不辞劳苦出发远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长江在平静的时候仍有风浪,而傅郎偏偏在这岁暮时分驾一叶偏舟孤单单地走了。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江边枯萎的野棠花叶子已经凋落完,冰冷的芦花在风中轻摇。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天寒地冻,守望的士兵已经不出来瞭望,沙洲上的鸟离行船很远,因此不惊动。

  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

  湘水各处深浅不同,傅郎此去可以亲自践历,君行我仍滞留于此,空添思归悲伤情绪而已。

  注释: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piān)舟独且征。

  扁舟:小船。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shù)人寒不望,沙禽迥(jiǒng)未惊。

  戍人:古代守边官兵的通称。迥:远。

  湘波各深浅,空轸(zhěn)念归情。

  轸:伤痛。

  赏析:

  阴铿诗集中较好的诗篇往往都是写江上景色的,这是他喜爱写、也是写得较为成功的题材。本诗写的是岁暮送一位姓傅的朋友到湘州(今长沙市)去的情景。

  首二句“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是说天气寒冷岁月已晚,傅郎却不辞劳苦出发远行。

  次二句“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是说长江在平静的时候仍有风浪,而傅郎偏偏在这岁暮时分驾一叶偏舟孤单单地走了。这四句表现诗人对傅郎孤帆远去的深切关心。诗人勾勒描绘出江上风波险恶而眼下又暮色苍茫的景象,虽未正面写情,而爱护之情如见。

  “棠枯绛叶尽”以下四句,按照张玉谷的说法是诗人想象傅郎舟行所见,我们认为此说可取。这四句写的是寒江夜景。诗人不仅写棠及芦苇的情状以表明风力凛烈,而且更用“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极写冬夜之寒。由于寒冷,守望的士兵已经不出来瞭望。“沙禽迥未惊”一句,通常人们理解为沙洲上的鸟离行船很远,因此不惊动。那么,诗人写这样一个细节到底要表达什么呢?这里可以作两方面的理解:一是表明行舟路途上的荒凉和孤寂,二是点明景色严寒。

  苏东坡曾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词,末二句写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似乎可以移为此句注脚。诗中写寒夜沙洲的禽鸟未被惊动,正是要写出寒江孤舟行旅的寂寞、荒凉和阴冷,仍然与前一句一样是写其寒苦。末二句是说湘水各处深浅不同,傅郎此去可以亲自践历。君行我仍滞留于此,空添思归悲伤情绪而已。此处,湘波的深浅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的是傅郎此去的亲历,兼有对他行旅的关切;虚写则是随着注目于客行湘水的波浪激起自己思想情绪的风涛,湘水的深浅也是诗人思归程度的高低,它只在诗人内心深处回流激荡,真是思归人苦只自知了。

  本诗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构思的多角度转换。起四句是从诗人眼中景写出,中间“棠枯绛叶尽”四句是想象对方客行中的所见,最后结句又转为写自己的身边之事。通过视角的转换,正可把诗人浮想联翩的因送友而思归的情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此外,写景的着眼点在渲染氛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写冬夜舟行孤寂与寒苦,其结穴仍在写主人公的苦苦思归之情上。

  桃花源诗

  魏晋: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嬴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suì)芜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湮:埋没。

  相命肆(sì)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余荫(yìn),菽(shū)稷(jì)随时艺;

  余荫:又作“馀荫”;指树木枝叶广大的庇荫。菽:豆类。稷:谷类。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王税。

  靡:没有。

  荒路暧(ài)交通,鸡犬互鸣吠。

  暧:遮蔽。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cháng)无新制。

  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班白 一作:斑白)

  童孺:儿童。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余乐:不尽之乐。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旋:很快。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xiāo)外。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蹑:踩。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赏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

  唐代:李贺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译文: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勇士双重围绕的腰带犹如燕尾,风度翩翩威武雄壮,腰间佩着鱼肠名剑。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想要寻求千里马帮助建立功业,先要把马眼中的光彩识辨识辨。

  注释: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重围:指双重围绕的腰带。燕尾:指拖垂的带头之末端犹如燕尾的分叉。鱼肠:宝剑名。一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者;一谓剑之文理屈曲若鱼肠者。观李贺诗意,当指后一种。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千里脚:指日行千里之骏马。犹言“千里足”。眼中光:据《伯乐相马经》和《齐民要术》载,能在马的目瞳中映出人的头和足的,闪着紫艳光的是千里马。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首。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北芒客舍诗

  魏晋:刘伶

  泱漭望舒隐,黮黤玄夜阴。

  寒鸡思天曙,振翅吹长音。

  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陈醴发悴颜,巴歈畅真心。

  缊被终不晓,斯叹信难任。

  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瑟琴。

  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襟。

  译文:

  泱漭望舒隐,黮黤玄夜阴。

  月亮被云层遮住昏暗不明,漆黑夜晚黝黑阴森。

  寒鸡思天曙,振翅吹长音。

  半夜时分啼叫的鸡以为天将亮,煽动翅膀发出长长的鸡啼声。

  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蚊虫聚集在茂密草丛中,枯叶散落在寂静冷落的树林。

  陈醴发悴颜,巴歈畅真心。

  喝下陈年的甜酒让憔悴的面容泛起红晕,心中畅怀高歌巴渝。

  缊被终不晓,斯叹信难任。

  在乱麻做的被子中迟迟等不到天亮,悲叹实在让人难以承受。

  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瑟琴。

  如何才能排遣心中满腹的愁怀,唯有抚琴弹瑟,一抒衷肠。

  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襟。

  在半夜吹奏起长笛,听到此乐音让自己心情渐渐的平复。

  注释:

  泱(yāng)漭(mǎng)望舒隐,黮()黤()玄夜阴。

  北芒:即“北邙”,山名,在今河南洛阳北,是洛阳北御黄河的重要屏障,东汉、魏、晋时达官贵族死后多葬于此。客舍:犹言“客居”、“寄居”。泱漭:不明的样子。望舒:神话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神,后常代指月亮。黮(dàn)黤(yǎn):昏暗的样子。玄夜:黑夜。《八代诗揆》“黮黤”作“黤黮”,义同。

  寒鸡思天曙(shǔ),振翅吹长音。

  寒鸡:指在半夜时分不按一定时间啼叫的荒鸡。古时迷信认为半夜鸡鸣为不祥的恶声。吹:这里指鸣叫。吹长音,拉长声音啼鸣。

  蚊蚋(ruì)归丰草,枯叶散萧林。

  蚋:一种似蚊的昆虫,头小,色黑,吸人畜血液。丰草:丰茂的草。散:飘散。萧林:清静冷落的树林。树叶落后是秋冬之季,树林更少生气,故称“萧林”。

  陈醴(lǐ)发悴颜,巴歈(yú)畅真心。

  醴:甜酒。陈醴,陈酒。发:发动,焕发。悴颜:憔悴的面容。巴歈:亦作巴渝,歌舞名,《晋书·乐志》记载为“巴渝舞”。

  缊(yùn)被终不晓,斯叹信难任。

  缊被:用乱麻做成的被子。不晓:到不了早晨。因“缊被”不暖,难过寒夜,故说“缊被终不晓”。斯叹:此叹,指“缊被终不晓”之叹。信:确实,的确。任:担当,承受。

  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瑟琴。

  斯叹:代指胸中满腹的愁怀。瑟琴:两种乐器,同时演奏,其音谐和,每以此比喻事物之和于心。

  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襟(jīn)。

  长笛:长笛,乐器名,汉武帝时丘仲因羌之制截竹为之,名羌笛。本为四孔,后加一孔,以备五音,谓之长笛。中夕:半夜。消:消除。胸襟:胸,指胸中;襟,指衣襟。襟当胸,故说胸而并及襟。胸襟,引申为指某种心情,志趣或抱负。

  赏析:

  此诗是一篇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通过对寒夜、荒鸡、蚊蚋、枯叶、萧林等寒秋萧索景物以及陈醴、巴歈、缊被的描写,抒写了作者远行客居中的困顿心境以及思乡之情。全诗共十四句,前六句主要是写景,后八句则重在感怀。

  诗一开头描写一个浓云盖月的寒夜,天宇阴暗,夜幕低垂:“泱漭望舒隐,黮黤玄夜阴”。这两句给全诗涂上了一层黯淡的色彩。

  接下来六句写景,都是些凄凉之景:广漠空寂,黯淡无光;荒鸡长鸣,恶声传不祥之兆;残叶飘零,寒林呈萧飒之状。如此寒夜,如此景况,独宿孤舍,情何以堪。于是借酒浇愁,自我宽解;故作旷达,歌舞畅怀:“陈醴发悴颜,巴歈畅真心”。痛饮陈年老酒,使原本憔悴的面容泛起红颜;酒酣歌舞,一畅心怀。作者生性嗜酒,所著《酒德颂》中有辞曰:“有大人先生,……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捧甖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正是作者自己耽酒生活的真切写照。而这种于醉乡之中“其乐陶陶”的情景,正是他在醒时的现实生活中心情悲痛欲绝的表现。这种因酒力而激发起来的兴奋,和因酒酣而一畅真心的狂舞,都是短暂的,很快,“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再接下来四句:“缊被终不晓,斯叹信难任。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瑟琴”,是写在以乱麻破絮缝制而成的衾被里,度时如年地盼望天亮,如此沉重的悲叹,实在是人难以担荷的。怎样才能排遣掉那满腹的愁怀,唯有抚琴弹瑟,一抒衷肠。

  最后两句“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襟”:半夜里听到长笛鸣响,使得心中悲愤之情渐渐地平息下来。这八句言情,表现出作者感情上的起伏跌宕。以酒浇愁,陈醴酡颜,歌舞尽情,是一扬;叹息难任,将心事付于琴瑟,是一抑。最后闻长笛而胸襟消释,似乎抚平了心中激愤的浪谷,但实际上不过是表面上的平静,内心深处的愤慨之情并没有真正消失,不过是在无可奈何中暂时歇息下来罢了。

  这首诗前面写黯淡之景,后面抒哀痛之情。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因理想和现实矛盾而激发起来的阵阵悲雾愁云。《晋书·本传》记载,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在如此放浪形骸、肆意恣情的言行背后,正隐藏着一个极端痛苦的灵魂。

  这是一篇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夜半昏黑,星月无光,作者寓居北芒山麓的简陋客店,心绪重重,难以入睡。户外寒鸡孤鸣,落叶萧索,更加重了作者的苦闷。由近及远,自然会联想到附近山中埋葬的王侯公卿,人生当有一搏的念头油然而生。于是借酒壮志,想象着在巴渝武乐的激励下建功立业。然而,现实窘迫的境况又使他心灰意冷,忧叹不已。这时,传来涤邪纳正的悠扬笛声,作者的心情方稍有缓解。全诗思路曲折而细腻,流露出浓郁的压抑与忧愁。愁从何来,作者没有明说,但从诗中可以品味出,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作者积极进取的志向之间的矛盾。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唐代:柳宗元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译文: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注释: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炎方:南方炎热之地。雁几行:衡阳有回雁峰,相传每年秋天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往北飞。这里一则劝慰卢衡州莫叹南方之炎热,一则询问秋来大雁来衡的景况。

  林邑(yì)东回山似戟(jǐ),牂(zāng)牁(kē)南下水如汤。

  林邑:古地名,治所北临骥州,在今越南境内。戟:古兵嚣的一种,长杆顶端装有月牙形的利刃。牂牁:古郡名,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又,水名,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汤:热水。

  蒹(jiān)葭(jiā)淅(xī)沥(lì)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蒹葭:一名荻,即芦苇。淅沥:风吹芦苇的声响。柚:橘类果木,即柚子。

  非是白蘋(pín)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柳恽字文畅,河东人,工诗善琴,后贬吴兴太守。潇湘:湖南境内的两条水名,这里代指在湖南为官的卢衡州。

  赏析:

  首联点出友人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了很多有关衡阳这个地方不好的牢骚话,表示难以忍受衡阳这个地方。诗人回信后告诉他不要这样悲观地想。秋来雁至,正好可借雁寄语。

  颔联写出柳州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若拿柳州与衡阳相比,环境更难以忍受,然而诗人自己都已经适应了,那么友人就不应该再有不满的情绪了。

  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对偶工整,色泽明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尾联诗人引用典故,劝勉友人,回应了前文,让人顿感诗意浑成。

  此诗内含悲情而意悠境远,首联的“为报秋亲雁几行”和尾联的“还将远意问潇湘”,均有高朗舒畅、风情摇曳之致。前四句是接来书后对柳州居地的“报”,后四句是因思念友人而对衡州一地的“问”,一“报”一“问”,正好将全诗绾合起来,最能见出作者的作意及其在句法、结构安排上的技巧。

  早春诗

  昨暝春风起,今朝春气来。

  莺鸣一两啭,花树数重开。

  散粉成初蝶,剪彩作新梅。

  游客伤千里,无暇上高台。

  古诗简介

  这首优美的早春之曲,出于《荆楚岁时记》的宗懔之手。宗懔初仕梁,后入北周。诗篇虽然犹带齐梁锦色,但却缘情而发,思致清晰,深沉婉转,已然异于当时南方盛行的绮靡轻巧诗风。

  赏析

  全篇紧扣早春着笔,以诗人特具的敏锐感受力,捕捉新春气息,谱入清词丽句。“昨暝春风起,今朝春气来。”昨暝,即昨晚。诗的开篇,写昨日瞑色方临,春风乍起,一夜之间,春色已来天地。这还只是泛叙,不见出奇。读到第二联感到有点意思了,“莺鸣一两啭,花树数重开。”这一联出语天然,确实朴中见拙,虽为平行的句子,而上下句又含有因果关系。由于第一声春莺巧啭,催开了郊原的数重花树。鸣啭一两声的黄莺,这里起了催花使者的作用;“数重”与“一两”,在量的多少上也有意夸大,构成反差。更有特色的图景,是第五、六句,“散粉成初蝶,剪彩作新梅。”熟谙荆楚岁时习俗的作者,给我们描摹了一幅新春风俗画。画面上出现了初蝶、新梅,这就未免令人疑真疑幻,特别那散落新粉的初飞蛱蝶,栩栩穿花,真蝶呢,还是彩蝶?“剪彩”句写得明朗一些,那是彩花。按《事物纪元.岁时.彩花》:“《实录》曰: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汉王符《潜夫论》已讥花采之费;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有染绢为芙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之事。按此则是花朵起于汉、剪彩起于晋矣。”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散粉成初蝶”,亦无非剪彩制成之翩翩蝴蝶也。彩胜(亦作“华胜”、“幡胜”,以绢、纸制作动植物或人形插于头上、花枝上以迎新春)之俗,本起源于南方。然则作者咏写初蝶、新梅,亦未必实地摹写其望中所见,盖自身由南入北,春日在天涯,遐想怀思南方故里剪彩缤纷、镂银错落之迎春旧俗。只需读篇之结句:“游客伤千里,无暇上高台”,便恍然于作者何以会如此扑朔迷离、虚虚实实地隐约其辞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目极千里伤春心,岂有闲情逸致,高台娱目!那种暮年萧瑟的乡关之情,也就能够引发读者同情的了!

  夏日杂诗

  清代: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译文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枕簟:枕席。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释

  枕簟:枕席。

  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赏析

  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缔。

  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你看,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

  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斗鸡诗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

  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古诗简介

  《斗鸡诗》是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刘桢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把鸡的距、眼、尾、翅的描写,同其立、踏、扑、跳的动作结合起来,既写出了鸡的雄风,又暗示了争斗场面的激烈。借物寓志,托物抒情,表达诗人欲立功建业的雄心壮志。全诗气势振荡,声咏强劲。

  译文

  大红公鸡披着华彩毛羽,一双趾爪光如锋刃剑芒。

  只见它们一展炎威雄风,会战在大门至厅堂的路上。

  看它尖利的长爪踏踩着玉阶,发怒的双眼燃烧起凶猛的火光。

  长长的尾翅搅起阵阵惊风,有力的双翅正铺展伸张。

  轻捷地奋起尖嘴利爪,时而闪电般进击,时而腾跃飞翔。

  注释

  ⑴斗鸡:古代的一种娱乐(也包含赌博性质)活动。

  ⑵丹鸡:占俗盟誓和祭祀所用的赤毛雄鸡。丹,红色。被(pī):通“披”。华采:华丽的彩衣。釆,同“彩”。

  ⑶距:鸡爪,也专指鸡足后突出如距的尖骨,争斗时用以刺对方。古代,斗鸡的爪子都套有金属外套,而且特意磨过,很锋利。

  ⑷扬:抖。炎威:雄威、威风。

  ⑸中唐:大门至厅堂之间的路。

  ⑹玉除:玉阶,用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或用作石阶的美称。除,台阶。

  ⑺嗔(chēn)目:睁大眼睛、瞪着眼睛。

  ⑻长翘(qiào):长尾、长长的尾巴。翘,尾毛。

  ⑼劲翮(hé):矫健的翅膀。劲,强劲有力。翮,本指羽茎,此指翅膀。敷(fū)张:铺展、展开,此谓奋力展开。

  ⑽勾喙(huì):尖嘴,像钩子一样的嘴。勾,弯曲。喙,嘴,特指鸟兽的嘴,这里指斗鸡的嘴。

  ⑾电击:像闪电一样快。

  创作背景

  该诗当作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之后,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与陈琳、王粲、徐干、刘桢、应玚等人于邺中宴游,彼此诗赋唱和,诸人多有同题之作。宫廷游宴中常有的一种游戏就是斗鸡。曹植、应玚等都有《斗鸡诗》。作者也应当是于此时在魏宫中观看了斗鸡之后,才有此作。

  赏析

  诗一开篇,作者便运用生花妙笔,极力渲染鸡的风姿,显得异常的神气:“丹鸡披华采,双距如锋芒。”雄鸡本来就以色彩绚丽著称,而这只斗鸡更是不同凡响:它火红如丹,羽毛华美,仿佛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彩衣;那一双尖爪,锐利无比,宛如刀锋箭芒。如此的雄姿,如此的气势,真是先声夺人,定能取胜。

  接下来的两句,视鸡为人,点出此鸡参加争斗的原因:“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这次游戏是主人闲极无聊,为了与众宾客取乐,才驱使鸡争斗的。而诗人则发挥想像,独出心裁,代鸡言志,说自己所以出斗,是为了一展雄姿,扬威中唐,以示不可战胜的实力。这样,变被动为主动,视无情为有情,极有韵致。

  接着,再回到斗鸡的形象上来,描摩临战前的气势:“利爪探玉除,嗔目含火光。”鸡也和人一样,既然参加争斗,想战胜对方是必然的。为此,它研究敌手,做到有备无患。这里的“探”字,写出了斗鸡斟察地形、窥视时机的心态。“嗔目”二字更见生动形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表现了即将开战的紧张气氛。加上“含火光”三字的配合,这一触即发之势,引人入胜,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四句,描写争斗时的情景。经过一番“嗔目”的蓄势,战斗突然展开了:“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斗鸡腾起,那长长尾巴带来一股强风,令人惊心动魄;矫健的翅膀,也随之张开,上下翻动,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写得相当逼真,千载如见。攻击既已展开,诗人自然不能停留于此,所以他又继续写道: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两鸡相斗,无所不用其极,利爪攻击自然不可忽视,但勾喙施展更为重要,它可以啄得对方羽毛飞扬,冠血四溅,乃至遍体鳞伤。“电击”,状写斗鸡进攻之凌厉、迅疾,像电闪一样快捷。“复还翔”,描述斗而又分,分而又斗,奔腾跳跃,上下翻飞,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决出胜负。据应玚《斗鸡诗》记载,这次斗鸡时间很长,所谓“芥羽张金钜,连战何纷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未分”。因此刘桢以“电击还复翔”结束全诗,不言胜负,给人留下想像空间,余韵无穷。

  此诗用绝大部分篇幅刻画丹鸡的形象与气势,与专门叙述情节、描写场面有所不同,故此篇既可视为娱乐诗,亦可视为咏物诗,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归燕诗

  唐代:张九龄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译文: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注释:

  海燕虽微渺(miǎo),乘春亦暂来。

  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虽微渺:虽然卑下低贱。亦:也。

  岂知泥(ní)滓(zǐ)贱,只见玉堂开。

  泥滓:泥渣。贱:卑贱。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时:时而。双:成双。华堂:与上文“绣户”同义。

  无心与物竞,鹰隼(sǔn)莫相猜。

  竞:竞争,争夺。鹰隼:鹰和雕,泛指猛禽。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

  赏析:

  刘禹锡《吊张曲江序》说张被贬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这是知人之言。用这段话来评《归燕诗》同样是适合的,《归燕诗》就是“托讽禽鸟”之作。

  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是从民间来的,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是不会久留的。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当时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不得不退让,实则并非没有牢骚和感慨。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经典)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29

劝学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7-05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12-24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5-28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11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05

劝学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11

《明日诗》文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3

杂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必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