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原文及翻译赏析[推荐]
译文
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台。
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归营。
注释
⑴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的贤明君主,善于纳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齐国。
⑵碣(jié)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
⑶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⑷尽:全。
⑸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在安哉”的倒装,在哪里之意。
⑹霸图:宏图霸业。
⑺已矣:结束了。已,停止,完结。矣,语气词,加强语势。
⑻驱:驱使。
⑼复:又,还。
《燕昭王》是一首怀,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这首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诗的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的向往。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
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复。”结尾二句以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叫人为国运而深深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年),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说:“国朝盛,子昂始高蹈。”《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独开古雅之源。”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契丹,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徙署军曹。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
【《燕昭王》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燕昭王原文翻译及赏析02-15
燕昭王原文及赏析02-15
燕昭王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7-23
《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原文及翻译10-11
苏代谓燕昭王原文和翻译09-07
战国策·燕一·苏代谓燕昭王原文和翻译08-30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原文和翻译10-17
隋宫燕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燕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12-21
燕归梁原文翻译及赏析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