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译文及鉴赏

时间:2024-02-21 10:33:13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鉴赏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鉴赏1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代: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寻西山隐者不遇》译文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寻西山隐者不遇》注释

  茅茨:茅屋。

  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寻西山隐者不遇》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寻西山隐者不遇》作者介绍

  丘为,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馀,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而异,惟罢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与刘长卿善,其赴上都也,长卿有诗送之,亦与王维为友。诗十三首。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鉴赏2

  寻隐者不遇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我在松树下面问童子,他说老师采药进了山。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却说不清究竟在哪里。

  【鉴赏】

  此诗中,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抒写了寻人不遇的焦急心情。诗人以白云比喻隐者的高洁,以苍松暗喻隐者的`风骨,用童子的回答将隐者的潇洒闲逸之情写得入神。诗歌简练平淡,意境悠远空灵,语意真率,没有人间烟火气,耐人寻味。

  贾岛是苦吟派诗人,以炼字闻名。他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布局方面也同样狠下苦功。此诗精练简洁,把三轮问答融于四句诗中,短短二十字,意蕴无穷。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只是诗人隐去了自己的问题,但从童子的回答“言师采药去”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诗人可能问了“师父在吗”、“去做什么”等问题。在后两句中,诗人依旧延续隐去问题的手法,省略了“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只保留了童子的回答“只在此山中”,如同画中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末句则把人带到更为空灵的境界,看见远山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在其中的隐者就像神仙一样,此句拓展了想象空间。

  诗人到山中寻访隐者,一定希望能够见到隐者,所以再三发问,但是诗人却把这种期待的心情通过间接的方式处理得闲远冲淡,境界高妙。本诗简洁明朗,造境空灵,如闲云野鹤,超逸缥缈。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寻隐者不遇译文09-24

寻隐者不遇译文及赏析04-01

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及赏析10-04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译文(精选5篇)09-28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及译文04-09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01-02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08-26

中班寻隐者不遇教案08-2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03-19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