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2-25 18:37:45 古籍 我要投稿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夜雪》唐代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全文赏析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2

  夜雪-白居易

  作者:唐代,白居易

  夜雪-白居易原文

  夜雪

  白居易〔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

  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夜雪-白居易拼音解读

  yè xuě

  bái jū yì 〔táng dài 〕

  yǐ yà qīn zhěn lěng,fù jiàn chuāng hù míng 。

  yè shēn zhī xuě zhòng,shí wén shé zhú shēng 。

  相关翻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相关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谪居江州时所写,如题所示,该诗是吟咏夜雪的,由于它在立意和构思上都有其独到之处,读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美的享受。

  诗人先从自己的感觉写起:“已讶衾枕冷”,这是写在被窝中的感觉“讶”作惊异解,这表明诗人对天气如此之冷感到出乎意料之外,没有精神上的准备,所以对室外已经下雪还浑然不知,首句既写主观的感觉,也写了客观的天气变化。这便为下文进一步描写雪重作了铺垫,开首“已”字过一副词的运用,也在语气上增强了这种作用。第二句“复见窗户明”,以“复见”来承接“已讶”,不仅在句势上造成一种连贯的作用,也说明了诗人在感觉与动作上与上文的连贯,由于是夜里,再加上雪落无声,诗人没有感觉到天气的骤变待到他觉察到时,才举头向窗外望去,只见窗户被雪映得明亮有光。此刻是夜深之时,而窗户却有亮光,说明这雪下得是非常大的。窗上的光亮,也照应了前文的“冷”。

  第三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句在句意上的'顺序是颠倒的,应当是先闻折竹声,而后才做出判断知是夜深雪重,但作者为了突出此时雪重的效果,而有意识地调整了词序。这里诗人抓住这一很有特征的细节。即“折竹声”,突出了听觉效果。在静夜之中,时闻噼叭作响的声响,不仅表明雪正在加重的趋势,还表明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形。

  这首诗歌在构思写法上颇具特点,诗人先写被窝内的感觉,次写窗上之所见,再写房外之所闻,即先写触觉,次写视觉,再写听觉,而后才自然地得出深夜雪重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诗人这般描写,诗歌并没有显出雕凿做作的痕迹,而是自然天成,平易熨贴。同时,诗歌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夜雪情景,但以侧面来表现,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获得了更佳的艺术效果。

  作者介绍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3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古诗简介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

  翻译/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赏析/鉴赏

  在众多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别具风采。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05-16

夜原文翻译及赏析07-08

《夜雪》原文及赏析11-28

《阁夜》原文及翻译赏析02-06

《夜坐》原文及翻译赏析10-28

《阁夜》原文翻译赏析09-04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03-30

春夜原文翻译及赏析03-07

村夜原文翻译及赏析06-01

客夜原文翻译及赏析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