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4-27 08:10:16 炜玲 古籍 我要投稿

《秋闺思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闺思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秋闺思二首》

  朝代:唐代|作者:张仲素|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译文/注释

  译文

  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注释

  (1)蔼:古同“霭”,云气。

  (2)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汉·王充《论衡·变动》:“是故夏末蜻蛚鸣,寒螿啼,感阴气也。”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3)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4)征衣:出征将士之衣。

  (5)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古有鸿雁传书一说。

  (6)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据《元和郡县志》:居延海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今属内蒙)。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东邻巴丹吉林沙漠北缘,西界马鬃山地,南通河西走廊,北近中蒙边界。

  全文赏析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用字特点

  二首均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讲究。

  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

  如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写作背景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诗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从风格方面来看,盛唐气象,往往贵在雄浑,一气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则讲究用意用笔的曲折,以耐人寻味见长。象这二首中,“梦里”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回环曲折,方将思妇的心情极细致地表达出来。“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写法,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如此一转,便加深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名家点评

  胡应麟《诗薮》:张仲素《秋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皆方龙标不甚远。

  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道破深意,温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风人之体。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敖英曰:王少伯《闺怨》、张潮《江南行》、王驾《古意》、张仲素《秋闺思》,皆温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风人之体。

  邢昉《《唐风定》:晚唐绝句愈工愈浅。近此独空,淡有远神。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二诗缱绻有情,含思婉至。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二诗咏秋闺忆远,皆以曲折之笔写之。第一首静夜怀人,形诸梦寐,常语也。诗乃言关塞历历,已见梦中,迨欲身赴郎边,出门茫茫,何处是金微之路,则入梦徒然耳。第二首言欲寄相思。但凭尺素,亦常语也。诗乃言秋夜闻雁声,感雁足寄书之事,方欲裁笺,而消息传来,本住居延,又移军他去,寄书不达,情益难堪矣。唐人集中多咏征夫思妇,宋以后颇稀,殆意境为前人说尽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两诗首二句皆写秋,三四句皆写闺情。

  其一

  杨慎《升庵诗话》:即《卷耳》诗后章之意也。

  凌宏宪《唐诗广选》:胡元瑞曰:此诗与下首结语,皆去龙标不远。

  黄叔灿《唐诗笺注》:言有梦尚不得到,用意更深一层。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翻用“梦中不识路”句,愈形金微之远(末二句下)。

  吴瑞荣《唐诗笺要》:晚唐绝句,愈工愈浅近,此诗独空澹有远神。

  其二

  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唐汝询曰:秋色感人而音息终不能达者,以屯戍之无定也。

  黄叔灿《唐诗笺注》:戍无定所,消息难凭,感北雁之南征,悲寒衣之莫寄,秋天夜水,闺思情长。有风人之旨,亦太白、少伯之遗。

  吴瑞荣《唐诗笺要》:盛唐风骨。“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异曲同情。委曲苦衷,读之如见王少伯,后惟绘之得其遗响。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诗有一字诀,曰厚。偶咏唐人“梦里分明向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鸿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便觉深曲存味。今人只说到梦见关塞,托征鸿问消息便了,所以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成文也。

  作者简介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宪宗时为翰林学士,后终中书舍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见长,语言上十分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题材上以写征人思妇的居多,也有描写宫乐春旅的作品。《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九首。

【《秋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秋闺思二首原文,翻译,赏析08-12

秋闺思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1-06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06-13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02-02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08-05

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2-01

桂殿秋·思往事原文翻译及赏析03-24

桂殿秋·思往事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