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原文】
其一
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1]堂前。暧暧[2]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3]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4]。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5]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6]。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7]。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8]。漉[9]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10]。日入室中[11],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
[1]罗:列。
[2]暧暧:昏昧的样子。
[3]轮鞅:代指车。
[4]虚室:这里指心。心空出来就没杂念。化用自《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5]墟曲:村落。
[6]我土日已广:我开垦的土地面积日益增长。
[7]榛曲:杂草丛生且隐蔽曲折的道路。
[8]遇以濯吾足:遇,此处与“可”通。《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9]漉:过滤。
[10]近局:近邻。
[11](àn):通“暗”。
【译文】
其一
年少时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我的天性原本爱好山野。我误入了人间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羁旅的鸟儿怀念曾居住的丛林,池中之鱼思恋曾生活过的深潭。开荒南边的原野,固守着愚拙,回归乡里过着田园生活。住宅周围环绕着十几亩地,而茅草屋大概有八九间。榆树和柳树遮挡着后檐,而桃树李树陈列在堂前。依稀可以见到遥远的村落,隐约随风飘升的是村落里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中没有琐事的干扰,闲静的屋子里只有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牢笼之中,现在终于得以回归自然。
其二
我居于乡里,平时很少和俗世打交道,街巷偏僻,也很少有车马往来。白天关上柴门,心地如这茅屋般不留俗念。时而涉足偏僻的村庄,拨开草丛,我们相互来往。见面不谈别的事情,只谈田园中桑麻的长势。田中的桑麻日渐长高,而我开垦的土地也一天天变大。经常担心霜雪骤然降临,庄稼零落,一如草莽。
其三
我种豆在南山之下,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起来铲除杂草,而到了晚上,我沐浴着月光扛着锄头归来。山路狭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襟。衣襟沾湿并不可惜,但愿我不会违背归隐的初心。
其四
离开山川湖泽已经很久了,而今放荡于山林荒野,我感到很快乐。姑且带上那些小辈们,拨开树丛,漫步于荒墟之间。徘徊在先辈的坟墓前面,他们的故居就这样依依呈现在眼前。水井炉灶处尚有遗迹,而当年的桑树与竹枝仅仅残存下枯干朽木。我上前向砍柴的人打听,这些人都哪里去了?砍柴之人对我说,他们都已去世。“三十年就恍如隔世”,这话当真一点不假。人生仿若幻化一般,最终将归于空无。
其五
怅然一个人拄拐归家,道路坎坷,且满地的荆棘。山涧的流水清而浅,可以洗一下我的脚。滤好我新酿的美酒,烹饪好一只鸡以款待邻居。太阳落山了,室内逐渐变暗,点燃荆柴以代替明亮的烛光。兴致正高,但恨夜晚短促,不知不觉又到了新的一天。
【赏析】
这组诗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且琅琅上口,反映了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面的心态。有闲散的,有释然的,总体上说,这是一组偏道家思想的山水田园诗。
公元405年(义熙元年),陶渊明任职于江西彭泽县。上面派督邮下来视察,于是“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晋书·陶潜传》)。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三次归隐原因不同,第一次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二次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而这次的归隐是率性而为。
“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年少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我的天性原本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夸张的说法,陶渊明出仕一共仅十二三年。同时,诗人与出仕前的生活相比,此时恍若隔世。三十年,极言时间之久,表达诗人的无奈。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池”的束缚感,“恋”“思”的深情状,明确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里的“守拙”暗合《老子》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结合下文中的“虚室有馀闲”一句,不难发现,这不仅是在描写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与天地的交流。“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细细品读之下,读者会感到作者的安静与快乐。这样的手法也见诸作者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景,更重要地,在景中融入自己平安而喜悦的心情。这些都为下文描写家中做了铺垫。
回到家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注意“尘杂”的双重含义,表面意为门庭的尘垢,引申为尘俗杂事,与下联“虚室”相应。《》尝言,“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形容广袤而澄澈的境界与意境。而似乎也意在回归精神上的家园。行文至此,已达高峰。最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归了自然即心之家园。
第二首诗更为写实。“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开头就把读者置身于一个穷乡僻壤的环境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第二次出现“虚室”的意象。断绝一切俗念,心自然清静许多,“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涉足偏僻的村庄,拨开草丛,作者和朋友相互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见面只谈桑麻的长势。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种植的东西长势很好。但是作者依然担心着:“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作者在官场上担忧,回归田园也担忧,只是担忧得更为现实,没有粮食就吃不上饭,遑论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相比第一首平安的悦纳,第二首要现实得多。
第三首,归隐后作者没有太多僮仆的伺候,几乎事事亲力亲为。但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自由,自己心甘情愿付出这样的代价。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反映出种作的艰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上去很美好很诗意,其实作者一整天都在田中辛勤地耕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进一步体现出诗人的疲惫和不易。可见他的隐居生活过得或许不如想象中那样惬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只有得到了想得到的“愿”,放弃一些也是“不足惜”的。陶渊明的人生成功不是世俗眼里的成功,而是精神世界里的。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至死不改,不忘初心。这是极难做到的,而陶渊明做了一辈子。这是后人崇拜他的原因之一吧。
笔者认为,不是名篇的第四首再度点出诗人对生死的思考。“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快乐地放纵于久违的山林荒野,所以带着小辈们漫步于荒墟之间。先辈的坟墓、故居呈现在眼前,而水井炉灶处尚有遗迹,向当地居民打听他们的消息,“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作者感慨道:“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笔者再度想到王右军的那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与本诗开篇时的欢乐形成对比。从“借问采薪者”开始讲述了生的空无,以及隐含了对于死亡的未知与恐惧。
第五首诗相比于前几首更为平和而朴素,“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怅然地一个人拄拐归家,道路坎坷,且满地的荆棘。而“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与对话的渔父的名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面上是洗洗脚,实际上表达了陶渊明顺任自然的态度。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吧,不要大喜大悲,因为“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自然也没有初归田园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喜悦。这点更接近于他的《归去来兮辞》的结尾,“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于是滤好新酿的美酒,烹饪好鸡来款待邻居。太阳落山了,室内逐渐变暗,点燃荆柴来代替明亮的烛光。一夜天南海北地畅聊,到了白天该耕田的还去耕田,该种树的还去种树。这是真正的乐天知命。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其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7-27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0-19
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11-10
《归园田居》陶渊明赏析10-2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赏析02-26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原文及赏析02-26
陶渊明《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译文及赏析09-26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词赏析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