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

时间:2024-08-06 20:31:54 飞宇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

  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赏析】

  这是一则以有关山河传说为题材的寓言。古人认为,山河都是神安排的,“山无大小,皆有神灵”(《抱朴子·登涉》)。这便是“愚公移山”传说产生的背景。太形即太行山,绵亘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王屋山耸立于山西省阳城、垣曲两县之间。它们都是确实存在的大山。故事却说它们本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冀州的南部,河阳(今河南孟县)的北部,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方。这一开头,设想奇特,自然吸引人刨根问底。于是愚公登场了,他住在山的北面,南下很不方便,因而立志移山,铲除险阻,直通汉水南岸。他虽年近九十,但不畏艰巨,毅然行动,终于惊动山神(《山海经》云“山海神皆执蛇”),感动上帝,派夸蛾氏把两座山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愚公的第一个特点是“诚”,即志向坚定不移,不怕山的高大,不听妻的劝阻,不畏智叟嘲笑,才取得了“帝感其诚”的结局。这个“诚”虽具有道家的神秘色彩,但鼓励人们干事业要志向坚定毫不动摇,其主导面是积极的。愚公的第二个特点是苦干实干。九十岁的老头,率子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毅力!愚公的第三个特点是能辩证地看问题,不急功近利,具有大智。他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晋人张湛说得好:“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则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列子注》)智叟畏难而退,只看到目前;愚公知难易大小可以转化,着眼长远。因此智叟实愚,愚公实智。综上所述,这个故事的基本寓意是:人们只要真诚专一,志向坚定,不畏艰苦,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创造奇迹。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宏伟愿望和坚强毅力。

  但是,愚公移山是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上产生的。他具有中国传统老农的优点,也具有其缺点:安土重迁,不肯搬家;听不进不同意见,苦干蛮干。所以愚公精神在消极方面是小农生产方式和长期封闭状态的产物。而且,道家著作《列子》将“智”和“愚”完全对立起来,强调“愚”,反对“智”,正好表现了“绝圣弃智”的消极主张。

  这则寓言的对比衬托手法运用得很成功。一是人物与环境的对比,“方七百里,高万仞”极写山的高大,“年且九十”极写人物之老,因而突出了移山不易;二是人物之间的对比,主要是愚公与智叟的对比,一号“愚”,一号“智”,愚者成功,实为大智,因而突出了寓意。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列子》的原著在西汉以后便已散失。[11]近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魏晋间人聚敛缀合秦汉典籍,又附益纬书、佛典之说,成此《列子》八篇。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6]作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张湛认为,《列子》一书不是先秦古籍。在张湛看来,《列子》一书颇多佛学思想,而语言和故事是思想的载体,这意味着《列子》的文本有一些与佛经有关。“愚公移山”故事源自竺法护的译经《佛说力士移山经》,移山神话是中古时期佛典的常见物语,《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作者简介

  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相关文章:

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05-14

《愚公移山》列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7-23

愚公移山原文12-19

愚公移山的翻译及原文08-17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11-04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03-07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09-12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03-06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