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时间:2024-10-28 18:41:01 王娟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与妻书》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妻书》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前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11)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12)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13)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14),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15)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注释】

  ①选自《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林觉民(1886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他曾进高等学堂读书,毕业后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同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受伤被捕,后英勇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本文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夕(1911年4月24日,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书。信里阐明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感情真挚动人,充满了对革命的热诚和对妻子的深情。

  ②〔意映卿卿如晤〕意映,作者的妻子,姓陈名意映。卿卿,旧时夫妻间的爱称。如晤,旧时书信中的常用语,意思是就像见了面一样。

  ③〔竟书〕写完。竟,完毕。

  ④〔司马春衫〕春衫,应为“青衫”。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比喻极度悲伤的心情。

  ⑤〔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太上,指圣人。《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指自己不能像圣人那样忘情。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爱护别人的儿女。第一个“老”字和第一个“幼”字都作动词用。

  ⑦〔望日〕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⑧〔汝〕原文缺,据文章句子的意思补。

  ⑨〔眼成穿而骨化石〕眼成穿,即“望眼欲穿”,形容殷切的盼望。骨化石,古代传说,有一个人从军没有回来,他的妻子非常思念,每天登山远望,盼他丈夫回来,时间久了,身体变成石头,人们叫它望夫石。见《幽明录》。

  ⑩〔破镜能重圆〕比喻夫妻失散后重新团聚。孟启《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代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可能被人夺去,便剖开一面铜镜,夫妻各保存一半,并约定正月十五日到市上卖镜,以通音信。后乐昌公主被杨素所获。徐德言依约到京城,见一老人卖半块镜子,与自己的一半相合,遂题诗在镜子上。公主见了镜子,悲伤不能进食。杨素知道以后,便叫公主和徐重新团圆。

  (11)〔依新〕作者的长子。

  (12)〔心电感应〕旧时有人认为,人死后,心灵还有知觉,能与生人的灵魂交相感应。

  (13)〔的的〕有确,实在。

  (14)〔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该是“辛亥”,是作者笔误。念六,即二十六日。作者写信是在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鼓,即四更天。

  (15)〔诸母〕指伯母、叔母等。

  【译文】

  意映:我以这封信和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社会上的一个活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了阴间的一个鬼了。我写这封信时,泪珠随着笔墨不断地流,简直写不下去,想要放下笔,又怕你不谅解我的苦衷,认为我忍心抛掉你去死,认为我不知道你是不希望我去死的,所以就忍住悲痛对你谈一谈。

  我非常爱你,就因为有爱你的思想,才使我勇于面对死亡。我和你结婚以后,常常希望普天之下互相有感情的人都结成夫妻。可是现在满地都是血腥,街道上都是恶狼走狗,有几家老百姓能称心如意地生活呢?我像白居易那样眼泪打湿了青衫,可学不了《老子》所说的全无感情冲动的圣人哪!《孟子》书中讲过,作为“仁者”,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把爱你的心扩大,帮助天下的人爱他们所爱的,所以敢于死在你前头,也就顾不了你了。你要体谅我这种心情,在痛哭流涕之余,也要想到天下的老百姓,那就会当然地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为天下的人去谋求永久的福利了。你不要悲伤!

  你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说过:“与其让我先死,还不如你死在我前头呢。”你听了这话先是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婉言解释,虽然不认为我的话对,却也没话可说。我的意思是说像你这样软弱,必定经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死在前留下悲痛给你,我心不忍,所以宁愿你先死去,我来承受悲痛。唉!谁知道我还是比你先死去了呢!我实在不能忘掉你呀!回忆后街的房子,进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小厅,厅旁的一间房子,是我和你同住的地方。初婚三四个月,正当冬月十五前后,窗外疏梅映着月影,依稀掩映,我和你并肩携手,低低切切私语,什么话不说呢?什么心事不谈?而今想起来,只剩下泪痕了。又回忆六七年前,我从家里逃走又回来,你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出远门,一定要告诉我,我愿意随你一道去。”我也已答应了你。十几天前回家,就想趁便把这次出去的事告诉你,可跟你相遇,又不能开口,因为你已怀了身孕,更怕你受不了悲伤,所以只有天天用酒浇愁。唉!当时我心中的悲痛,实在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死在一起,但是从今天的形势看,天灾可以使人死,盗贼可以使人死,瓜分的那天可以使人死,奸官污吏压迫百姓可以使人死,我们处在今天的中国,国家无地无时不可以使人死掉,那时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吗?或者你能这样吗?即使可以不死,可是分离失散见不了面,白白地在两地使眼睛望穿、使骨头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看见过破镜能够重圆?那可比死还要痛苦啊,对这个又将有什么办法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人们不应该死而死去和不愿意离散而离散的,数也数不过来,像我们这样富于感情的人,能忍受得了吗?这就是我敢于索性去死不管你的原因。我今天死而无憾,国家的大事成功与否,自有同志们在。依新已经五岁,转眼成人,你要好好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肚里的小孩,我怀疑是个女的,女的必然像你,我心里十分安慰。也许又是个男的,就也要教导他把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就还有两个意洞在啊。那就很好了,那就很好了!我家日后必然非常贫困,贫困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清静过日子也就是了。

  我现在跟你没有什么可说的话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也要用哭声和你相应和。我平生不相信有鬼,现在又希望真能有这种事。现在人又说有心灵感应的事,我也希望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可以依偎在你旁边,你不必因为没有伴儿而悲伤。

  我平生没有把我的志向对你说,是我的不对,但是说了,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心。我牺牲一百次也不怕,但是使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非常爱你,所以为你设想的唯恐不够。你幸而嫁我,可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幸而娶了你,又多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说到底我是不忍独善其身的。唉!这条手绢很短,可我的情意很长,我没有说完的,还有万语千言,你可以自己去想象体会吧。我如今不能见到你了!你不能忘掉我,时时在梦中寻找我吧!伤心哪!辛未三月二十六日夜晚四鼓意洞手书。

  家里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懂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该把我的意思了解透彻才好。

  赏析:

  本文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自“意映卿卿如晤”一开头,整封信围绕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情”字倾诉心曲。“卿卿”一呼,落笔动情。“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这些饱含感情的倾诉,使读者心魂为之摇荡。正由于作者对妻子爱得深挚,因此在挥毫作书之际,夫妻之间那令人无限眷恋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一时奔涌笔底。

  第一件事是“四五年前某夕”与妻子的一席对话。作者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吾宁汝先吾而死。”读者乍听起来,这话真有些不近人情,谁都希望自已至爱的人健康长寿,也难怪他的妻子“初闻言而怒”。按时间推算,这番话应是林觉民婚后赴日本留学假期返故里时所说。他在日本比在国内更加接近反清革命中心,献身革命、为国捐躯的宏愿已经确立,只是担心一旦牺牲了,妻子忍受不了失去爱侣的悲痛。“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这份“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爱,是至爱。

  第二件事是婚后蜜月生活的情景:“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人同在,诗情画意,温馨甜蜜。美丽的青春,无边的幸福,无法让他忘怀,这浓情蜜意,是至爱。

  第三件事是“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这时新婚不久,作者写信给父亲说要远赴南洋,急得老父去厦门找他,但他却早已回家。这次外出,显然有特殊任务,但不便直接告诉妻子。所以意映要他“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希望远走天涯长相随,是至爱。

  第四件事是“前十余日回家”。这次作者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故惟日日买酒呼醉”,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诚如古人所叹:“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醉中之苦仍是对妻子的至爱所致。

  除了这四个生活片断,作者对妻子的至爱,还表现在对死后的想象。一个平日不信有鬼的革命者,竟希望真有鬼,好与妻子以灵相依,以哭相和;黄泉尘世,互慰相思与寂寥。而信末因感“巾短情长”难以尽意的巨大痛苦,反以“一恸”作结,可谓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情无限。

  尤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作者在尽情倾诉夫妻之间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已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情理浑然交融,深情大义与英雄壮怀同辉,给这封信带来了政论的色彩和战斗的品格,堪为志士增色,为弱者壮胆,义无反顾地为祖国献身。

  这封信是作者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写的,生与死,妻与儿,国家、民族与人民,无不牵动着他的心魄,其万千思绪,如春潮荡漾于心海,散文的形式正适宜他尽情地表达这丰富、复杂的感情。追忆往事,不需依时间先后为序,一件往事似信笔拈出,每一笔都流注着作者炽热的血液,饱含着作者对革命、人生的崇高信念。这封信不是一般所谓的情理兼见,而是以情作为贯穿的主线,理贯于情,情中见理。

  在这封感人至深的信中,也可见作者挥洒自如地驾驭语言的功力。写景叙事处,精妙洗练,情景宛然在目。如对婚后生活的回忆,冬日月夜,一对爱侣临窗低语,携手庭中,在月光与疏梅交相掩映中互诉心怀。和平、宁静、温柔、幽谧的夜色,烘托着、渲染着人间醉人的幸福。这种境界,无须慷慨陈词。作者基本上采用了四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娓娓动听,明净如洗的语言,极富诗的韵致。这段文字,既有一种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有一种清新醉人的情趣美。夫妻之间的柔情蜜意:“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只在虚实之间,既明朗又微妙,给人以不尽的遐想。信中为了表达对妻子的至爱至情,时时出现叠字,如“低低”、“切切”、“真真”、“的的”、“日日”、“依依”等,把作者对妻子无限爱恋,对人生无限眷恋的浓烈感情传达了出来。

  信中在抒发革命者以天下为已任和痛斥旧中国血腥统治等方面,大气磅礴,精光四射。大抵长短句式交替运用,句意或层层递进,或回旋曲折,铿锵之声如金石掷地,又于参差错落中显示出语句大致相仿的特点,增添了文章悲壮恢宏的气度与政论雄辩的色彩,使感情的进发与理性的思辨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作者虽于抒情处再三畅言壮志,并不给人以芜杂、累赘的感觉;相反,它给人以亲切的感染、有益的陶冶。由于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能够自如地融诗文辞赋的语言节奏于笔下,又能适当地从日常口语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叠字,铸炼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散文语言,完满地体现出这封信的立意:为天下人谋永福。

  创作背景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叔父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6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1907年日本留学,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回国参加广州起义,4月27日,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数日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与妻书》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相关文章:

《江南》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9-13

菊花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7-14

《答谢中书书》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0-18

《庄子·在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6-17

蒲松龄狼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8-13

王维相思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3-21

《墨子·公输》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3-23

《庄子·渔父》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6-18

菩萨蛮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