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译文、赏析

时间:2024-10-24 12:06:40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中送别译文、赏析

山中送别译文、赏析1

  【原文】

山中送别译文、赏析

  送别

  又题:《山中送别》

  年代:唐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名家点评】

  刘辰翁《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

  李沂《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

  唐汝询《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

  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

  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山中送别译文、赏析2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山中送别译文、赏析3

  译文

  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下了,把柴门关上。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来?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王维的诗歌,艺术特征很明显,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送别诗,实际上也是一幅山中送别图。

  画中有山、日暮、柴扉、送别的人。看似寥寥数笔,实则留白极多,意味无穷。

  送别诗很多,五言绝句能超过这首的,我想天地间找不出第二首来。

  政治上的失意,对于隐居山林的喜爱;自然真性情,胸怀大气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技巧,造就了王维这首诗极高的艺术性。

  山中送别而不出山。这是对隐居生活的留恋。

  日暮掩柴扉而非人掩。这是对于知音的渴望。

  春草明年绿而非近期。这是对于时间的控诉。

  王孙归不归而非早日归。这是对人生道路的憧憬。

  王维此诗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脱胎而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又从王维《送别》来,虽意境高远,然终不够自然。

【山中送别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王维送别译文及赏析11-18

《送别》原文、译文及赏析02-23

《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8-17

王维唐诗《送别》译文、赏析05-26

山中杂诗古诗译文及赏析11-16

李白《渡荆门送别》译文和赏析09-10

王维送别诗山中送别05-10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与赏析02-25

杜荀鹤《山中寡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06-19

《长亭送别》原文及译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