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遇咏》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4-11-21 12:26:28 古籍 我要投稿

(精)《不遇咏》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简介

  《不遇咏》是的作品。此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内心的痛苦与。开头四句用典,形象地点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题;中间四句主要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最后四句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理想。全诗章法谨严,而有骨。

  翻译/译文

  我向朝廷上书没有得到答复,躬耕退隐却天时不顺没得到好收成。

  朝廷的盛会自己不能参加,我也不愿到权贵的家门阿谀奉承。

  我到河朔寄居在家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家人的平安。

  已经来了,姑且一同寄情,不必管它吹动。

  如今世人只为自己着想,我对这种现象很不高兴,内心十分鄙视。

  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自己想要的隐逸生活。

  岂肯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

  注释

  ⑴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⑵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高帝纪下》:“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献书: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南朝梁刘协《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这里用来表示向上书。不报:不批复;不答复。《东观汉记·丁鸿传》:“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书不报。”

  ⑶南:指,属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小雅·节》:“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不登:歉收。《·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登:,收成好。

  ⑷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语出南朝宋《·宠礼》:“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预:“遇”也。

  ⑸五侯:泛指权贵豪门。唐《》诗:“汉宫传,轻烟散入五侯家。”

  ⑹河朔:以北地区。

  ⑺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

  ⑻春动杨:指引起家中妻子的。语出《子春歌》。

  ⑼说(yuè):同“悦”。

  ⑽济人:救助别人。唐《传奇·韦自东》:“某一生济人之急,何为不可?”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晋殷仲文《解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

  ⑾徒尔:仅能如此。

  赏析/鉴赏

  此诗是前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五年(726或727年)诗人被贬济州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和人生追求。

  此诗开头四句,紧扣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怀才不遇的情形。首句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却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次句化用汉代《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句子,说自己退隐躬耕,却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说新语·宠礼》),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最后一句运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书·元后传》)表达自己即使沉沦困顿,也不阿谀奉承。前四句,诗人用典,形象地点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题。

  中间四句主要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落魄后的诗人,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却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家人住在京城,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尽管心中牵挂,却因为无法回乡,只能暂且留在北地,临水,排遣忧思。尽管穆穆,依依,总在不经意间引人,却只能全然不管。既怀人,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诗人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这四句的转韵,诗意亦随之转换。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所表现的虽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是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精)《不遇咏》原文及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不遇咏》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不遇咏》原文及翻译赏析10-12

不遇咏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04-23

不遇咏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3篇04-23

《螃蟹咏》原文翻译及赏析08-21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04-08

咏菊原文翻译及赏析05-06

咏煤炭原文翻译及赏析12-13

西施咏原文翻译赏析11-29

咏芭蕉原文翻译及赏析10-12

(精)《不遇咏》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简介

  《不遇咏》是的作品。此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内心的痛苦与。开头四句用典,形象地点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题;中间四句主要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最后四句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理想。全诗章法谨严,而有骨。

  翻译/译文

  我向朝廷上书没有得到答复,躬耕退隐却天时不顺没得到好收成。

  朝廷的盛会自己不能参加,我也不愿到权贵的家门阿谀奉承。

  我到河朔寄居在家里,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家人的平安。

  已经来了,姑且一同寄情,不必管它吹动。

  如今世人只为自己着想,我对这种现象很不高兴,内心十分鄙视。

  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自己想要的隐逸生活。

  岂肯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

  注释

  ⑴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⑵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高帝纪下》:“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献书: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南朝梁刘协《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这里用来表示向上书。不报:不批复;不答复。《东观汉记·丁鸿传》:“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书不报。”

  ⑶南:指,属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小雅·节》:“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不登:歉收。《·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登:,收成好。

  ⑷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语出南朝宋《·宠礼》:“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为人作父如此,何如?’”预:“遇”也。

  ⑸五侯:泛指权贵豪门。唐《》诗:“汉宫传,轻烟散入五侯家。”

  ⑹河朔:以北地区。

  ⑺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

  ⑻春动杨:指引起家中妻子的。语出《子春歌》。

  ⑼说(yuè):同“悦”。

  ⑽济人:救助别人。唐《传奇·韦自东》:“某一生济人之急,何为不可?”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晋殷仲文《解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

  ⑾徒尔:仅能如此。

  赏析/鉴赏

  此诗是前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五年(726或727年)诗人被贬济州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和人生追求。

  此诗开头四句,紧扣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怀才不遇的情形。首句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却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次句化用汉代《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句子,说自己退隐躬耕,却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说新语·宠礼》),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最后一句运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书·元后传》)表达自己即使沉沦困顿,也不阿谀奉承。前四句,诗人用典,形象地点明了自己“不遇”的主题。

  中间四句主要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落魄后的诗人,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却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家人住在京城,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尽管心中牵挂,却因为无法回乡,只能暂且留在北地,临水,排遣忧思。尽管穆穆,依依,总在不经意间引人,却只能全然不管。既怀人,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诗人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这四句的转韵,诗意亦随之转换。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所表现的虽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是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