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带拼音曹植

时间:2022-07-20 12:38:06 汉语拼音 我要投稿

七步诗带拼音曹植

  在我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文名盖世者当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然而若论人品与亲情,苏氏与曹氏则成鲜明对照,苏轼与苏辙手足情深,而曹丕与曹植则骨肉相残,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曹丕逼迫曹植写的《七步诗》。下面是七步诗带拼音曹植,欢迎参考阅读!

七步诗带拼音曹植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曹植内心的悲愤。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拓展

  (一)曹植的七步诗与郭沫若的反七步诗

  建安七子对被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尤其是诗、赋、散文)创作贡献极大。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为后人景仰。七子中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最为有名。两兄弟骨肉相残的故事最为后人熟记。

  一、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人根据曹植的原诗凝缩为通俗易懂的`四句话。

  《七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这是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之事的悲愤与斥责。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植抱有深切同情,而对曹丕多怀厌弃,并一定程度影响到对曹植、曹丕的文学评价。

  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锅里煮着豆子,豆茎在锅下燃烧,豆熟之时,豆萁早已化为灰烬。熟豆变成席上的佳肴,化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肥。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为兄弟奉献呢?

  1943年7月7日,针对当时“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文风,郭沫若逆流而上,树起“以事求是,古为今用”大旗,冒着巴蜀盛暑,饱满激情地一气呵成创作了万言史论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附在此文之末。他对“抑丕扬植”提出反对,并愤愤不平地写道:“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

  文帝以位尊减才,子建以势窘益价。南朝梁·刘勰的评价是较为公允的。

  (二)鲁迅著反七步诗

  鲁迅著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创作背景及鉴赏

  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历代有不少仿作。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就曾反其意而作,赋诗以新旨,作有题为《替豆萁申冤》的“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这首诗写于1925年6月5日,发表于1925年6月7日《京报副刊》,是附在杂文《咬文嚼字(三)》中问世的。此诗涉及的历史背景是:1925年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与段祺瑞政府沆瀣一气,专事迫害进步学生。学生忍无可忍,奋起自卫,并由刘和珍、许广平等倡导组织了学生自治会,与其展开斗争,是为女师大学生风潮。杨荫榆为了制造舆论,责令其亲信哲教系代主任汪懋祖于1925年6月2日,在《晨报》上发表致全国教育界意见书,极力颂扬杨荫榆功德,指责反杨学生,谓之“今反杨者,相煎益急”,将杨荫榆压迫进步学生,说成是“兄弟相煎”。鲁迅当时在女师大任教,他对于受迫害的青年学生深表同情,对于杨荫榆之流深恶痛绝,而对于帮闲文人汪懋祖之辈的奇谈怪论则嗤之以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遂撰此“反七步诗”一首,旨在为“豆萁”鸣屈申冤。诗中的“办教席”,指的是1925年5月7日杨荫榆在北京西安饭店宴请女师大评议员之举。在此宴席中商议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六位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之事。汪懋祖当时也出席宴会。鲁迅借此“反诗”,以辛辣的笔触,针对杨、汪之流,投以绝妙的讽刺和鞭笞。

  (三)七步诗的来历

  曹操的儿子曹植文武双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深得曹操的喜爱。而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丕却野心勃勃,在曹操去世后,顺理成章地继了位。他十分嫉恨曹植的才华。

  有一天,曹丕正在御花园里悠闲地散步时,忽然听见前面的仆人们正挤在一堆窃窃私语些什么,他听见其中一位仆人说:“皇上的弟弟可真是文武双全啊……。”“是啊是啊!其他仆人也附和着说。这下可不得了了!曹丕心中那无名之火燃烧了起来,他越想越气,大吼了一声:“来人啊!”一位官员连滚带爬地跑到曹丕身前,小心地问:“皇上,叫……叫奴才来作什么?”曹丕指着刚才讲话的仆人,说:“把这个胡言乱语的奴才给我拖出去斩了!”官员一见曹丕如此生气,什么话也不敢多讲,就吩咐下人把仆人拖出去了,走到老远还听见那仆人在求饶:“皇上,饶命啊……”“哼!”曹丕一甩袖子,理也不理,就回宫了,然而,曹丕还不解气,他吩咐官吏立刻把曹植叫来。不一会儿,曹植就赶来了,曹丕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地说:“弟弟,素闻你很有才华,这样吧,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要是作不出来,嘿嘿!那么我只能把你就地处死了!”曹植知道哥哥一心想陷害他,想到多年的兄弟情分居然僵持到了这个局面,他长叹了一声,想了想,一首诗就脱口而出了:“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句中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子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子下面的豆秸,豆子和豆秸本是同根一体,现在豆秸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子里的豆子。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曹丕对自己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无限悲愤,也希望同一血缘的兄弟不是互相残杀,而是相亲相爱。曹丕自然也明白诗中的含义,他静下心来想了想:“是啊,兄弟就好像手心手背,始终是骨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呀,可是,我……我居然想杀害自己的同胞兄弟。”他知道自己犯了

  严重的错误,就放走了曹植,从此不再找他的麻烦了。

  这就是七步诗的来历。

  (四)七步诗创作背景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曹丕感到十分羞愧。)

【七步诗带拼音曹植】相关文章:

七步诗曹植带拼音12-26

七步诗原版曹植带拼音12-26

曹植七步诗原文带拼音12-24

七步诗曹植拼音版12-26

七步诗曹植原版拼音05-11

曹植的七步诗原文拼音05-11

曹植的七步诗拼音版03-30

七步诗曹植带解释05-10

《七步诗》曹植原文拼音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