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教学活动目标:
1、探索5的分合,记录它的分法。
2、乐意用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5个筹码(瓶盖制作:红面和白面);一个空八宝粥;各种特征的五只小猫图片;记录卡;笔;音乐《找朋友》;挂卡。
活动重难点:
发现数量5有4种不同分发,并用数字符号进行记录。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复习5以内量的点数。
1、游戏“吹泡泡”。老师念儿谣,小朋友听老师的口令变出相应人数的泡泡来。师: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吹成4个人的大泡泡。小朋友就4个人手拉手围成圈变成4个人的大泡泡。(游戏重复进行,也可是5个人的大泡泡)。
2、教师关注在游戏中每组幼儿的人数是否与指令要求一致。
二、出示小猫的图片,观察小猫的特征,初步感知5的分合式的意义。
三、学习5的分解组成
1、教师摇筹码,让幼儿感知。了解分合式的意义。
(1)出示筹码,引导幼儿区分筹码的红面和白面。
(2)教师让幼儿区分筹码的总数(5个)。
(3)教师示范“摇筹码”,判断筹码红面和白面的数量各是多少,并用分合号和数字记录筹码。
(4)幼儿用语言表述分合算式中数字和符号代表的意义。
2、幼儿操作,记录5的分解组成。
(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5个筹码,一个空八宝粥罐)进行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要求幼儿多次操作,记录多次操作的结果。
(2)师生相互交流记录结果,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
(3)教师展示5的4种分合式。
四、游戏“找朋友”,巩固练习5的分解组成。
玩法:幼儿每人挂起卡片,音乐响起,就去找自己的朋友,音乐停,手拉手站好,并且两位朋友的数字合起来是5。如:1和4合成5。(游戏自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设计】
船是幼儿喜欢的一种玩具,爱玩也是幼儿的天性。我利用幼儿爱玩玩具的天性进行导入,让幼儿乐于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巧妙地提供两种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于是,我设计了这活动,既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蜡有不吸水的特性。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让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活动准备】
蜡笔,涂蜡和不涂蜡的纸船若干。
材料准备:纸船若干,三大盆水、蜡笔、毛巾、白纸。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思考。
师出示纸船,这是什么?你们想玩吗?想想你们要怎样玩?
二、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三、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为什么涂了蜡的纸船没打湿,没涂蜡的纸船打湿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 将水滴在蜡和纸上进行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② 怎样让纸变得不吸水呢?涂蜡。
③ 不吸水的蜡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 :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四、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五、自由玩蜡船,活动结束。
【个案观察】
活动一开始全体幼儿对出现的三大盆水都非常感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玩玩水,这就是小班幼儿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吧。周允佳小朋友尤其兴奋,两只眼睛都亮亮的,一眨不眨的看着水盆,要知道平时他就非常喜欢玩水,上厕洗手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真因为他想玩,所以他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一直都那么认真,即使在给小船“穿衣”这一环节中,他也很专注,用心地给小船穿上漂亮的衣服,要是在平时涂色,他可是最懒的,没几下就完事。所以此次活动中的涂色可能是他入园以来涂得最棒的一次!
从上面这个案例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不管是平时表现多么不好的幼儿,他也会努力去做好,发挥他最好的水平。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找出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打湿而有的则不会,就特意给幼儿提供了两种纸船,一种是涂蜡的,另一种没有涂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对比来发现问题:孩子玩了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小纸船被水浸湿坏掉了,有的小纸船没有被水浸湿仍可以在水中玩。发现了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摸摸有颜色的小船和没有颜色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此科学实验活动,作为教师应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溶化》这单元是选自 “神奇的水”这一主题中的。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根据大班幼儿的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中、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中提到:在探索操作中、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挂图《溶化》、每个幼儿杯子4个、水、盐、砂糖、冰糖、沙、小勺若根、小石子、泡沫板、奶粉等。
【活动过程】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要和水来做游戏了,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了、溶化了)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沙子,让幼儿观察沙子放入水中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化)
二、唤醒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1、观察比较糖、泡沫板、盐、小石子在水中的变
教师出示糖、泡沫板、盐、小石子说:“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做实验了,在你们的桌上,老师为每组小朋友准 备了糖、泡沫板、盐、小石子,一会儿我们就取一些这些材料,一起放入装满水的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糖、泡沫板、盐、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怎样描述糖和盐在水中的状态?泡沫板和小石子在水中的状态呢?
小结:观察到的哪些现象,使幼儿说出“糖和盐在水中溶化了?泡沫板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化?”
三、观察挂图
让幼儿了解水中的方块糖为什么小了?不是正方形了?说明方糖正在被水溶化中。
四、探索活动
1、指导幼儿认识水的的温度可以加快溶化,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解:
在两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大小的冰糖,为幼儿提供冷热水和小勺, 在老师发出口令同时幼儿将冰糖放入杯中,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糖先化完。
(2)幼儿自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水的的温度与搅拌可以加快溶化。我们学到一种实验方法,要验证糖的溶化速度可以根据水的温度能加快,可以用两个实验进行比较,一个是凉水,一个是热水;其他条件——搅拌、冰糖的数量及大小、放入水中的时间等都必须相同,只有这样,才能验证出水的温度高是不是有加快溶化的作用。
2、指导幼儿认识用不同大小的物体也可以加快溶化,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述:什么样的物品溶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刚才,有的小朋友还提出用不同大小的物体可以加快溶化。下面,我们来验证这种方法行不行。教师提供不同大小的的冰糖,在老师发出口令同时幼儿将冰糖放入杯中并开始搅拌,幼儿在确定自己的化完后在表格做记录。(先化完的在表格里表上1,后化完的表上2)
(2)幼儿自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幼儿一起看记录的结果,明确两种糖的溶化速度)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不同形状、大小可以加快溶化得速度)。
五、课外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回家后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溶化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课中幼儿经历了从猜想、实验、记录,到讨论和交流的基本环节,注重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让孩子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试验中验证猜想的结果,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这种现象让幼儿探索的兴趣始终积极高涨,孩子们自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在实验中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餐巾纸、香烟、粉笔、砖头、马粪纸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塑料、铁钉、玻璃等不吸水的材料若干
3.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
教师无意中打翻一杯水,问:
1、“谁能帮老师把水弄干净?” (小朋友帮忙拖地、用抹布抹)
2、“说一说刚才的水都到哪儿去了?”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幼儿探索实验
1、请你把桌上的东西慢慢地放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教师提问:“抹布为什么会吸水?”(幼儿讨论)
3、蔬菜会吸水吗?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萝卜吸水的原因
教师总结:像抹布之间细小的缝或者是蔬菜中的细小的管子就叫毛细管。
三、迁移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地方存在着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很细很细的'管子,人们通常还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棉花、海绵、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2、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出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分析类推及判断能力。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活动难点: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断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1个气球,每组1个装有小口瓶子的木板自制船。
2、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1张。
3、已学会画简单的火箭。
活动过程
1、教师指导幼儿实验,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操作方法:小朋友将装满气的气球松开口,气球向前飞去。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操作、观察,找出气球向前飞行的原理。
幼儿讨论:什么力量使气球飞动起来了?
教师指导幼儿小结:往后流动的气体形成气流,气体的反冲作用推动着气球往前飞。
2、实验:小船是怎样前进的?
操作方法:将小口瓶子装满水,盖好,然后把它装入木板船上的固定位置,要求瓶口朝后。把自制船放入水盆中后,拔掉瓶盖,船就前进了。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实验,重点观察船运动的方向和水流方向,找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幼儿讨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生活中还能见到哪些物体是靠反作用运动的。
3、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出示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说出什么办量推动这么大的火箭上天,而且使火箭的速度这么快?
4、观察火箭结构与火箭发射升空的实况,运用实验发现进行合理判断。
(1)教师指点火箭部分,逐一指导幼儿观察认识火箭顶舱,燃料箱,发动机和助推火箭。
小结:火箭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顶舱装载人造卫星和各种空间探测器,下半部分由巨大的燃料箱和强大的发动机组成,旁边还有两个助推火箭。
(2)引导幼儿观察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工作状况,并进行合理推断。
提问:火箭的尾部有什么在燃烧?整个火箭是怎样啦?火焰是向什么方向喷射的?猜一猜,火箭是靠什么力量升入太空的?
小结:火箭的燃料燃烧时有了巨大的火焰,巨大的火焰向后高速喷射,形成了强大气流,气流的反冲作用加上发动机的巨大力量就推动着火箭飞速前进,升入太空。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参观少儿科技馆,通过参观和工作人员的讲解肯定幼儿的探索热情,激励幼儿继续再学习、再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支持者、引导者,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鼓励幼儿自己去想象,提出建议,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愿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学会思考、学会协商、学会合作,使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挥。活动结束部分,展示幼儿创作作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让孩子们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设计,发展了口语表述力,同时学会欣赏同伴的智慧,学习吸收他人的闪光点,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提高。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教学准备:
各种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没发芽的马铃薯和发了芽的马铃薯实物, 马铃薯生长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这些是什么?你们都吃过吗?这些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马铃薯",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土豆"。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 出示发芽和没发芽的马铃薯实物请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请看老师手中两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结出新的马铃薯呢?
2、看图片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师:把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想象。
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了。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芽朝哪里长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幼儿讨论,给出正确的答案: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师:什么时候长叶子?露出地面就会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幼儿讨论
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看看宝宝长在哪的?长在根的最前端。地下宝宝在长,地面什么在长?开出漂亮的花了!
师: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幼儿讨论
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它的宝宝可真多啊!
3、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师: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这个位子有毒素要把它去除掉才可以吃。
师: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幼儿讨论
师:教师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幼儿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根据《指南》所提倡的“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好玩的冰”。通过两次探索:玩冰——冰中取礼物,让孩子们在与冰的亲密接触与操作中具体感知冰的特性并获得冰融化经验,最后在欣赏夹心冰块制作过程中激发幼儿动手制作冰制品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冰透明、冰冷,光滑,能化成水等特性。
2.能想办法让冰融化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块,杯子,夹心冰块,积木、筷子、热水、盘子,毛巾,盆,PPT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冰的特性。
1.出示冰,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老师把冰放在后面的杯子里,请你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一下回来告诉老师冰是怎么样的?
2.幼儿探索并交流。
提问:冰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冰看上去是透明的,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玩一玩,还会变成水。
二、第二次探索,感知让冰融化的方法。
1.提出要求老师想送你们一些小礼物,可是这些礼物都藏在冰块里,你们要想个办法才能拿到礼物,想个什么办法呢,谁来说一说?你们觉得这么多的办法都能拿到礼物是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热水、木块、小棒,请你去试一试,看谁能够拿到礼物。
2.尝试取物并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拿到了礼物?你发现最后冰变得怎么样了?
3.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办法,有的用热水泡冰块,有的用小棒搅拌,还有的用木块敲,冰块慢慢化掉了,越来越小,最后大家都成功地拿到了礼物,真开心!
三、播放PPT,了解夹心冰块制作过程。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把礼物放在冰块里面的?谁先来猜猜看。(幼儿猜想)还是请夹心冰块宝宝自己来告诉你们吧。(播放PPT)
四、延伸:.制作夹心冰块送给爸爸妈。
活动反思:
冬天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对冰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对冰的认识仅仅只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开展“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选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说说、玩玩中初步了解人眼睛的结构及动物眼睛的一些特殊功能,体验探究活动的快乐。
2.感受眼睛的重要性,知道保护眼睛的方法。
活动准备:
1.与同伴、父母一起观察眼睛的样子、收集有关眼睛的知识。
2. 操作活动材料:电筒、镜子、小鸟旋转卡片、表情图。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眼睛知识
(一)介绍观察到的人眼睛的样子。
1.谈话导入。
2.幼儿根据记录单介绍观察结果。
3.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二)介绍动物特别的眼睛。
1.幼儿介绍收集的动物眼睛知识。
2.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录像等及时进行补充,帮助幼儿进一步拓展知识。
二、分组探索眼睛的秘密
1.提出探索要求。
2.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探索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分享发现的秘密。
三、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看电视要保证房间有足够的亮光;离电视机1.5米远;每看30分钟就要休息10分钟看书也要避免光线太强和太暗,距离书本30厘米……
四、延伸:了解关于眼睛更多的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教案05-26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2-18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3-07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0-24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9-20
科学活动种花教案04-02
科学活动教案说课稿04-01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30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