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10-21 11:09:42 活动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锦集8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2、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快乐。

  3、迁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摆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幼儿每人一份大记录表小卡片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今天,杨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东西?(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装满核桃、花生豆、小米)这三样东西大小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幼儿观察后说一说。

  二、自由猜想操作验证

  请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到在盘子里。

  1、刚才小朋友把杯子里的东西全倒出来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们都装进去呢?先来猜想一下先放什么?再放什么?最后放什么?(幼儿自由猜想,个别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做记录。

  2、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呢?现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来试一试,好吗?(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一种东西放完后再放另一种东西;操作时要轻拿轻放)

  3、说一说自己是按哪种顺序放的?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把全部放进去,有的已经放不进去了?

  4、xxx、xxx、xxx把东西都放进去了,他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放的呢?我们都来试一试吧!

  (教师引导幼儿分步边操作边观察,得出结论: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这看!(引导幼儿观看演示文稿,强化认识)

  三、迁移生活解决问题

  刚才小朋友发现放东西时先放大的后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东西。那我们就把这种好方法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解决一些小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玩具、厨房里的盆)

  四、巩固认识结束活动

  小朋友快来看!这有这么多的玩具,想玩吗?(引导幼儿观察篮子里的物品是整齐摆放的,然后进行分组活动。)

  时间不早了,我们把东西收拾一下吧!(引导幼儿将打乱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摆放。)

  我们用这种好方法去整理我们教室里的玩具吧!带幼儿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空隙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说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幼儿认识到,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就是空隙,物体和物体之间都会有空隙,而且通过操作让幼儿明白,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的道理,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正和《指南》精神相吻合,即孩子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且要运用与生活。

  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在操作,因此,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更加丰富的东西,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运用空隙的知识来收拾书包、盒装的玩具、碗筷等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托班宝宝的认知,更多的是通过外部的感知逐步形成的,深秋的到来,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水果,刺激着宝宝的视觉,因此我设计了《水果宝宝回家》这节课,能根据水果的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水果名称进行分类,培养幼儿初步学习分类,体验和同伴一起在故事和游戏中动手动脑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根据3种水果的名称进行分类。

  2.通过故事游戏体验动手动脑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塑料筐1个,内放苹果、梨、香蕉各5—6个,带有苹果、梨、香蕉标志的`图片的塑料筐3个。

  2.根据故事内容布置场景(漂亮的水果幼儿幼儿园、利用泡沫板制作了漂亮苹果的家、梨的家、香蕉的家。)

  3.苹果、梨、香蕉胸饰与幼儿相等。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课题。

  师:太阳出来了,小鸟要上幼儿园了,那小宝宝们也要干什么呢?太阳落山了,小鸟回家了,幼儿园要放学了,小宝宝们有要干什呢?

  幼:上幼儿园。

  师:太阳落山了,小鸟回家了,幼儿园要放学了,小宝宝们有要干什呢?

  幼:回家。

  二、讲故事,引导宝宝分果果。

  1.教师简述故事《水果幼儿园》。

  2.出示水果和漂亮的水果幼儿园,和带有水果标志的塑料筐。和幼儿一起认识水果并引导幼儿说出水果的名称、颜色及特征。

  3.教师带领宝宝利用实物水果一起讲故事,学习水果的分类。

  “宝宝喜欢漂亮的水果幼儿园吗?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位水果宝宝来上幼儿园了”,“苹果宝宝们来了,请送它们进水果幼儿园吧。”(用同样方法把梨宝宝、香蕉宝宝请进水果幼儿园。)并把水果排好队。

  “太阳落山了,小鸟回家找妈妈了,xx帮帮它,把它送回家吧。”(用同样方法把梨宝宝、香蕉宝宝送回家。)

  3.让幼儿带上水果胸饰,进一步感知分类。

  宝宝们想不想变成水果宝宝到水果幼儿园里玩会,帮宝宝戴上水果胸饰,让它们在表演水果宝宝上幼儿园和回家的简单情节。

  “哇!好漂亮的苹果娃娃、梨娃娃、香蕉娃娃呀!我们排好队一起去水果幼儿园好吗?”

  “到幼儿园了,苹果宝宝进去吧,梨宝宝进去吧,香蕉宝宝进去吧。我们一起在幼儿园里唱歌做游戏,真高兴。

  2.引导宝宝认识苹果的家、梨的家、香蕉的家。太阳要落山了,水果幼儿幼儿园要放学了,水果宝宝要回家了,苹果宝宝回家了,梨宝宝回家了,香蕉宝宝回家了。

  3.水果宝宝回家,让幼儿根据胸饰上的水果,回各自的家。

  苹果宝宝.梨宝宝.香蕉宝宝都找到各自相应的家。

  4.活动结束,和水果宝宝做游戏。

  活动延伸:

  制作精致的水果卡片投放到发现区,引导宝宝按图片进行分类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策略、有规则地解决问题,能充分利用材料,探索不直接用手运乒乓球的多种方法。

  2、引导幼儿初步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法。

  3、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乒乓球、乒乓板、纸杯、绳子、小剪刀、吸管、泥工、牙膏盒、勺子、盘子记录卡、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实验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在不移动盘子又不用手直接碰到乒乓球的情况下,把球从这个盘子运到篓子里呢?

  2、请幼儿将实验设想记录在"我的想法"一栏,然后与同伴相互交流。

  二、充分利用材料,动手实验操作。

  1、幼儿实验并记录:

  "桌子上有很多材料,你们可以先根据刚才想的办法去找一找,试一试,把结果记录在'实验结果'这一栏。其他的材料你也可以试一试,同样把它记录下来。"(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注意,手不能碰到球。)

  2、交流实验情况。

  (1)幼儿讲一讲,"你用了哪些方法?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2)教师记录幼儿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请其他幼儿帮助解决。

  (3)引导幼儿发现:两个材料协作可以运球、改变材料形状可以运球。

  三、初步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法。

  怎样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你们一组一共用了哪些方法呢?(启发幼儿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提出小组统计要求:

  (1)统计要全面清楚;

  (2)相同的方法只要记一次。

  四、游戏:运球比赛

  1、引导每组幼儿在统计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既快又方便的运球方法。

  2、每组推选一名选手运用选择的方法进行运球比赛。

  活动反思:

  大家都知道,课程改革后的科学教育已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纲要》的科学教育目标也强调要让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不用手也行》这节课就是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在周围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一开始就创设问题情境:怎样不直接用手碰到球,把球从一个地点到运到另一个地点。整个过程没有蕴藏深奥的科学道理,而是让幼儿在问题中通过实验设想、实验验证、记录结果等环节积极寻求答案,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材料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孩子们使用的材料都是他们身边较常见的日用品或学习用品,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但却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稍加观察,你就可以发现孩子的材料是有层次的,有些材料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能直接运球,像杯子、夹子等,能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实验的成功。另外我们也提供了一些需要孩子动脑思考才能实验成功的材料,像绳子、铅丝等,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在材料方面我还有一点感触比较深的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他们往往比我们更善于发现,像有的孩子想到把鞋子脱下舀;还有的孩子用嘴巴吸。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我们的“做中学”主要是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鼓励他们去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孩子们想到了脱鞋、用嘴吸,虽然从卫生的角度讲并不符合要求,但这都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他们情不自禁的表现。

  孩子会从自己的身上寻找游戏材料,我们老师也要善于从环境中寻找教育资源。“做中学”非常注重孩子对自己实验过程的表述。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让每个孩子向大家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今天,各位老师的到来就是我们非常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我让小朋友向客人老师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发展了他们大胆交往的能力。

  除了讲述,记录也是孩子表达实验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培养孩子尊重科学事实,系统地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己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小组统计是新授,我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应要求,记录要既全面又清楚,从小朋友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们基本上合作的还不错,初步掌握了统计的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知道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观察茶叶泡水后有何变化,了解渴茶的好处。

  3、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活动准备

  1、干茶叶。

  2、录相带(采茶情景)、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品尝茶水。请幼儿说说你喝的是什么?

  2、师:你都知道有什么茶叶吗?请你说一说。

  3、你眼中的茶叶长什么样子?请你画一画,看看谁画的最像。(幼儿作画,并展示在展板上)

  4、出示茶叶,幼儿观察比较各种茶叶的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

  5、幼儿讨论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6、录像。讨论:你从录像里看到什么、知道什么。

  7、茶叶泡水后会有哪些变化呢?

  8、幼儿讨论:喝茶有什么好处。

  9、律动::采茶舞

  10、活动延伸

  关于茶叶的由来,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请幼儿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助查找资料,下次活动时请小朋友们互相讲讲关于茶叶的故事。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尝知道糖果的外形、味道、颜色等特征。

  2、在操作活动中感知糖的多样性,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乐意参加品尝活动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糖若干。

  2、糖果袋幼儿人手一个,装4种糖果。

  3、教师装扮成糖果妈妈,身穿有很多大口袋的围裙。

  活动过程:

  一、列举各种糖果

  1、“糖果妈妈”(教师):我是糖果妈妈,我有很多糖。小朋友,你们都吃过糖吗?把你吃过和见过的糖告诉我,看谁说的多!

  2、幼儿列举各种各样的糖,教师随即神秘地从身上的口袋中拿出幼儿说出的糖。

  3、引导幼儿说己吃过糖的味道。

  二、糖果找家:出示糖果,让幼儿认识糖果的颜色或形状等特征。(不同颜色、形状、的糖3—4种)

  1、“糖果妈妈”:今天糖果妈妈给每位小朋友带了一份小礼物,我们一起看看礼物袋中有什么?好多糖,你们喜欢这些糖吗?我们一起仔细看看这些糖一样吗?(大家摸一摸、看看、说说)

  2、糖果妈妈帮助幼儿找找袋子中的糖果。(说出糖果的名字)

  3、糖果妈妈:“糖果都住在一个袋子里太挤,请你们把我的孩子分别送到他们的家里吧。”糖果妈妈示范将每个口袋上夹一个糖果做标志,提醒幼儿按要求送糖果回家。

  4、糖果妈妈检查糖果送的对不对。

  三、幼儿品尝,说说品尝的感受。

  1、糖果妈妈:“谢谢你们把我的孩子都送回家,你们喜欢这些糖果宝宝吗?你喜欢什么糖就来他的家里取一颗尝尝吧”

  2、幼儿跟糖果妈妈说:“我喜欢吃×××糖”然后自己拿一颗。

  3、幼儿品尝并说说品尝的味道。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这次变废为宝收集废旧物品的活动时,家长朋友们给孩子带来了许多饮料瓶:雪碧瓶、矿泉水瓶、营养快线瓶等。我把这些瓶子放在了活动室内的“百宝箱”里。每到自由活动时,孩子们从“百宝箱”里自主选出自己喜欢的“宝贝”玩耍。我发现好多孩子拿出饮料瓶玩,有的敲敲打打,有的给瓶子排队,还有的放置瓶子当成障碍物,然后跳来跳去。看得出,孩子们对这些简单的玩具有十分高的兴趣。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激发他们探索饮料瓶的多种玩法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饮料瓶的多种玩法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健康意识。

  3、激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干净的各种饮料瓶若干、水桶四个(里面盛有不同颜色的水)。

  2、水果盘四个(分别盛有黄豆、花生、玉米)。

  3、两盆沙子

  【活动过程】

  一、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让幼儿观察饮料瓶,说说对饮料瓶的认识及了解。

  师:“这些瓶子上面都印有什么?它是盛什么的?”(根据已有的经验,让幼儿自由说说这些都是什么饮料瓶,幼儿争相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饮料被大家喝完了,这些空瓶子有什么用?”(可以卖钱) (我妈妈用饮料瓶做了一个花瓶)“这些瓶子今天来到我们活动室,想和咱们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高兴)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教师让幼儿利用平时不用的这些瓶子做游戏,引起了幼儿的兴趣)

  二、自由探索饮料瓶的多种玩法。

  (一)幼儿自由玩空饮料瓶

  1、师:“饮料瓶有很多的玩法,我知道你们都想试试,你们可以拿一个玩,也可以拿两个,还可以拿多个玩,还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玩吧!”[放自由玩音乐](幼儿自由尝试)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观察幼儿玩法,并指导。

  (有的孩子把瓶子横放在地上用手一拨,瓶子能旋转好几圈;有的把瓶子横放在地上,用手或用铅笔轻轻一敲瓶口一端,饮料瓶就蹦起来;有的拿瓶子敲自己的肩膀、屁股;有的夹着瓶子跳;还有的拿几个瓶子摆成一行跳来跳去,……)

  2、交流玩法:“你的玩法真好,给大家表演一下。” “谁的玩法跟他的不一样?你是怎么玩的?”(幼儿示范)

  引导幼儿尝试多种玩法。

  (把饮料瓶当成玩具,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我给孩子们创设了自由和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和尝试,发现空饮料瓶的多种玩法。教师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各种玩法,并帮助能力差一点的孩子完成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幼儿自由玩装有东西的饮料瓶

  1、刚才,小朋友们玩的是空饮料瓶,如果瓶子里装上东西是不是更好玩?来咱们试一下。

  出示准备好的黄豆、花生、玉米、两盆沙子、不同颜色的水。

  师:“小朋友们把这些东西装进瓶子里,慢慢地装,装好后拧紧瓶盖,这样里面的东西就不会洒出来。可以装一瓶,也可以装几瓶。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小朋友一块玩。”(幼儿把瓶盖拧下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装这些物品,教师指导幼儿把瓶盖拧紧。)

  2、让幼儿自由尝试装上东西后饮料瓶怎么玩?[放自由玩音乐]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观察并指导幼儿玩法。

  (有的幼儿把装有豆子、花生、玉米的瓶子摇一摇,变成了沙锤,随着放的音乐打起了节奏;有的幼儿把两个装有沙子的瓶子,口对口不时颠倒上下,玩起了沙漏;还有几个孩子把装有带颜色水的瓶子,按颜色摆成几排,当成饮料买;有几个男孩子把瓶子在一边摆成一排后,用另一个瓶子滚过去,来玩打保龄球的游戏;还有的孩子一手拿一个练习举重……)

  发现有的幼儿与玩空瓶子的玩法相同。师:“你这个玩法很不错,再想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玩法?”(引导幼儿尝试新玩法)

  3、交流玩法,引导幼儿尝试多种玩法。

  (在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们在瓶里装上东西尝试新玩法,给孩子们又一次创设了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使他们又有了新的灵感,进一步自由探索和尝试,发现饮料瓶有更多有趣的玩法,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

  三、谈话小结

  师:“饮料瓶好玩吗?(好玩)刚才,小朋友你们的玩法都很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废旧物品都可以用来当玩具,你们知道都有哪些物品吗?(易拉罐、一次性杯子等),这些物品不要随便乱扔。 (通过谈话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可以废旧利用。)

  四、做健康哑铃操

  师:“刚才,我发现有的小朋友拿着饮料瓶做举重的游戏,来锻炼身体。下面咱们把这饮料瓶当哑铃,跟老师做做哑铃操,也锻炼一下身体,好吗?”

  “小哑铃,真不错,我拿它把操做。(踏步走做整理运动)

  小哑铃,前平举,前平举。(抬脚跟,两臂做前平举)

  小哑铃,侧平举,侧平举。(抬脚跟,两臂做侧平举)

  小哑铃,向上举,向上举。(抬脚跟,两臂向上举)

  小哑铃,下面碰一碰,下面碰一碰。(弯腰运动)

  小哑铃,左边碰一碰,左边碰一碰。(左转运动)

  小哑铃,右边碰一碰,右边碰一碰。(右转运动)

  小哑铃,放腰上,跳一跳,跳一跳。(跳跃运动)”

  师:“今天,饮料瓶和小朋友一起做了那么长时间的游戏,小朋友累了,饮料瓶也累了,咱们把它们送回家,让它们休息一下吧!”(引导幼儿把瓶子送回原处,让幼儿养成把玩具送回原处的好习惯)。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五指,知道五指的名称。

  2.通过手偶配对游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知道五指的名称

  活动准备:

  1.手指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宝宝(教师一份示范用,幼儿人手一份用于配对游戏)。

  2.房子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我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做客,看,这是谁的家?我们敲敲门问问看,咚咚咚,门开了,哦———原来是小手一家。

  (出示戴好指偶的手)

  二、认识五指,初步了解五指名称。

  1.师:看,小手一家住着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宝宝)

  2.介绍具有明显特征的手指(大拇指、中指、小指)

  教师拿掉大拇指上的爷爷指偶提问:爷爷住在哪个手指上?

  师:看看这个手指长得怎么样?(矮矮、胖胖)

  爷爷住在矮矮胖胖的大拇指上,我们叫它大拇指爷爷,你的大拇指爷爷在哪里?打个招呼吧!

  师:那宝宝又住在哪呢?这个手指长得怎么样?(细细小小的)

  宝宝住在细细的小指上,我们叫它小指宝宝,你的小指宝宝呢?打个招呼吧!

  师:爸爸住在这个手指怎么样?(高高的)

  爸爸住在高高的中指上,我们叫它中指爸爸,你的中指爸爸呢?打个招呼吧!

  师:妈妈住在无名指上,我们叫它无名指妈妈,奶奶住在食指上,我们叫它食指奶奶。

  三、通过配对游戏,巩固对五指名称的认识。

  师:小朋友的小手一家在哪?让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宝宝住到自己的小手上吧!

  (引导幼儿边戴指偶边说:***住在***手指上)

  师:小手一家亲亲热热住在一起(手指收拢)

  师:早上,太阳公公出来了,让我们把小手一家叫醒吧!

  大拇指爷爷醒了......

  师:大家都醒了,该锻炼身体了:大拇指爷爷弯弯腰,食指奶奶弯弯腰,中指爸爸点点头,无名指妈妈扭一扭,小指宝宝跳一跳。

  四、结束部分。

  师:做了运动,好累呀,让小手一家休息下吧。

  大拇指睡了,食指睡了,中指睡了,无名指睡了,小指睡了......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教案部分活动目标:

  1、通过安装电池的活动,了解一些电池的基本知识和安装电池的基本常识。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索兴趣。

  3、了解电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电动玩具:汽车、飞机、电子琴等。

  2、不同种类的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纽扣电池等)小电灯泡、铜线。

  3、有关电池正负极、不同种类电池的幻灯片、正确安装电池的视频。

  4、废旧电池回收桶。正负极的符号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没有电池的电动玩具,引导幼儿发现电动玩具没有电池不能动。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科学探索。

  2、师:探索活动室有好玩的电动玩具,现在小朋友可以玩你们喜欢的电动玩具了。

  3、幼儿自由的玩电动玩具。

  4、师:小朋友,你们的电动玩具他们动起来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们没有电)怎样就有电了呢?(安装电池)

  二、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师:安装电池后就能动吗?请小朋友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2、幼儿自由的进行安装,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安装电池的情况。

  3、幼儿安装好电池后再次玩电动玩具。

  三、帮助安装错误的幼儿,引导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并认识正负极的标志。

  1、教师针对安装错误的幼儿进行引导,师:刚才电动玩具不能动是因为没有电池 可是现在安装了电池为什么还是不能动呢?谁知道为什么? (电池没有安装对或电池没有电。)

  2、师,说的对,现在我们先来认识电池再来学习如何正确安装。(引导幼儿发现安装电池后电动玩具还不能动是因为电池的正负极安装不正确所致)

  3、播放幻灯片。师:杨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幼儿和老师一起在黑板前坐下来);电池有正负极。小朋友请看,有凸起的一端象带着一顶小帽子的就是电池的正极,在电池正极的边缘通常都会有一个符号,一般用“+”号来表示(出示“+”号图片)。没有凸起,平平的一端就是电池的负极在电池的边缘都会有一个符号,用“-”表示(出示“-”号图片)。引导幼儿了解电池上正负极的标志。

  4、我们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现在,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安装电池?

  5、师:刚才谁的电动玩具动起来了?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请安装正确的幼儿描述自己的安装方法。

  6、师,你的玩具刚才动了吗?(没有!)哦,原来是这样。你也把你的安装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教案05-26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2-18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3-07

科学活动种花教案04-02

科学活动教案说课稿04-01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2-17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6-21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30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