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2-23 12:10:19 活动教案 我要投稿

【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引导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活动难点:

  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物体。

  2、多媒体图片。

  3、大方篮两个,一个贴"球体"、一个贴"圆柱体"。

  4、桌子四张,上面摆放幼儿操作材料(橡皮泥、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浆糊、棉签),桌布四块。

  5、绳子、白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会滚动的朋友。

  1、小朋友们,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下面,小朋友们先去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我们选一个会滚动的做我们的朋友,好吗?(幼儿通过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2、小朋友们,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找的朋友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交流)

  3、谁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新朋友呢?

  (1)球体:你的朋友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圆圆的、很光滑)谁和他找的一样?摸摸你的朋友,看看有什么感觉。像这样圆圆的、没有角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叫做什么呀?

  (2)圆柱体:你的朋友是谁?它是什么样子的?上面的圆和下面的圆是一样大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绳测量、用笔画)这样长长的、上下有两个一样大的圆的是圆柱体。还有谁找的朋友是圆柱体呢?

  二、谁能变高。

  1、我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朋友。那我想问问大家,球体和圆柱体,哪种能堆起来,变得更高呢?(幼儿自由猜测)我们来试试,好吗?堆球体的,到红地毯上;堆圆柱体的,到绿地毯上。(幼儿试验)

  2、什么东西能堆得更高呀?球体为什么堆不起来呢?(浑身都是圆溜溜的,会向各个方向滚动)那圆柱体为什么能堆起来呢?(有两个圆圆的面,横着才会滚,竖起来时就能站稳了)

  3、小结。

  4、请你们的朋友到筐里休息一下吧。(提醒幼儿分类摆放)

  三、滚滚乐。

  1、我们的球体宝宝和圆柱体宝宝本领真大,它们会滚来滚去的。我们向它们学习一下这项本领,好吗?谁来学学球体宝宝是怎样滚的?(把头和身子缩在一起,向各个方向滚动)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2、全体幼儿在地毯上自由学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教师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要相互碰撞。

  四、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1、小朋友们又学会了一项新的本领,老师真高兴!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球体和圆柱体的。谁来说一说?

  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类似球体和圆柱体的东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欣赏多媒体画面,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并讲解、提问)

  五、做一做。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还有卡纸。我们可以用橡皮泥捏成球体和圆柱体,也可以用卡纸卷成圆柱体。不过,老师提供的卡纸有各种形状的,小朋友试一试,看看什么样的纸才能卷成圆柱体。

  2、幼儿制作球体和圆柱体,教师巡回指导。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2

  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卞娟娟)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长颈鹿、马、牛、羊是草食动物,初步了解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版图,各种动物卡片、草地。

  【活动过程】

  一、请听一首儿歌(看版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绿绿的草地动物跑,长颈鹿吃树叶,马儿、牛儿和羊儿,都爱把那草儿嚼,草儿嚼。

  提问:

  1、这首儿歌中都有哪些动物?

  2、它们喜欢吃什么?

  3、树叶、草儿都叫植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草食动物。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草食动物?请你找一找,互相说一说。(投放动物卡片,幼儿找一找,说一说。)

  二、游戏:分辨草食动物

  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现在咱们来玩一个《分辨草食动物》的游戏。(教师学动物的样子、或出示动物卡片幼儿分辨。)

  三、讨论:

  1、小朋友可真棒,如果没有了植物,草食动物会怎样?

  2、草食动物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1)骑,拉车

  (2)皮衣、羊毛衫

  (3)可以喝奶、吃肉

  (4)粪便可以做肥料

  3、如果没有了植物,没有了草食动物,人类将会怎样?

  4、游戏:动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要爱护植物同时还要保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它们我们的世界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

  四、游戏:送草食动物回家。

  今天有许多草食动物迷路了,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并且送回家。(幼儿找出草食动物的卡片,把它们送到草地上,幼儿互相检查)

  五、结束部分

  草食动物回到了家,很快乐,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来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力及其作用。

  2、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联系。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事先带一双丝袜和一双鞋底有花纹的鞋子。

  2、雨鞋、运动鞋、凉鞋等各种不同鞋底花纹的鞋子。

  3、《健康歌》音乐磁带。课件:走冰、滑板车、汽车。

  4、彩笔、鞋底(五花纹)图样与幼儿人数等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讲述小强只穿了丝袜跟妈妈比赛爬长城输于妈妈的故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感知体验、尝试操作。

  1、体验尝试:一只脚滑,一只脚不滑。

  播放健康歌,请幼儿一只脚穿丝袜,一只脚穿鞋子,做旋转和各种动作,感觉两只脚着地有什么不一样?

  2、对比体验:(两只脚都不滑了)请小朋友两只脚都穿这鞋子跳舞,会有什么感觉?

  3、观察发现:鞋底的秘密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发现鞋底的秘密:花纹

  4、言语活动:比较鞋底花纹的式样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鞋底的花纹是什么样的?例如: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曲曲弯弯的线,像蚯蚓鞋。我鞋底的花纹是一粒一粒的,像小圆点。

  5、操作体验:

  (1)请小朋友一只手套一只鞋子,在地上摩擦,感觉一下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鞋底有了摩擦力,我们走路就不那么滑了。

  (2)交流故事的因果小强只穿着丝袜爬长城为什么比不过妈妈?

  结论:鞋底有花纹,摩擦力大,走路就不滑;丝袜很光滑,摩擦力小,走路就很滑。

  6、生活联想:

  播放课件:

  1、为什么冬天在冰上行走容易摔倒?

  2、为什么汽车行驶是非常稳又容易刹车?

  3、为什么滑板车在路上滑得快?

  言语活动: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是滑的?哪些是不滑的?

  7、自我设计:

  请幼儿在鞋底上设计自己最喜欢的花纹。

  三、情感教育:

  把自己设计得漂亮鞋底送给你最喜欢的人?

  播放音乐《娃哈哈》,幼儿手拿作品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细节描述:

  孩子们,你们仔细观察过你们的鞋子吗?那有谁仔细观察过鞋底,我们的鞋底又会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瞧瞧吧。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有好多的花纹)那这些花纹是怎么样的呢?(正文形、长方形的形状)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说你鞋底的花纹是怎么样的?(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条纹)(我鞋底的花纹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三角形的)原来我们的鞋底还藏着这么漂亮的花纹。

  那么谁知道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可以保护我们的小脚不受凉)那我们来想想这是鞋子的作用还是花纹的作用呢?(鞋子)那么我们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呢?(为了不让我们摔倒)对呀,有了这些花纹,我们走路的时候就不会摔倒了,还有吗?(可以让我们跳得更高)我们也来想想这是谁的作用呢?(鞋子)对呀,这些都是鞋子的作用,那谁知道花纹还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让我们跑步跑得更快)对呀有了这些花纹,我们可以跑得更快。原来有了这些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我们就不会摔倒,跑起来更快了。

  评价分析:

  鞋底经常是幼儿忽略的一个地方,孩子们会知道有很多漂亮的鞋子,但是从来不会去观察鞋底会是怎么样的?本次活动以让幼儿以让幼儿自己来发现秘密为导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从而让孩子们去注意这些豪不起眼的花纹。

  对于鞋子的作用和花纹的作用孩子们经常会混淆,因为两样东西经常是被连在一起,所以难免会让幼儿产生混淆。把鞋子的作用当作是鞋底花纹的作用,而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这些花纹就是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

  所思所悟:

  这个活动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幼儿感知鞋底的摩擦力,而我也相信从孩子们回答加上挂图的出示等,孩子们对于鞋底花纹的作用已经有了一个很深的认识。知道鞋底花纹的作用就是防滑,不让我们摔倒,能跑起来更快等。所以对于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学习正确使用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扫帚、簸箕等工具。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探索、发现生活中工具的多样性及特征。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分类。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常用的工具,如:榨汁器、鞋刷、起子等。

  2.和幼儿一起准备分组活动资料:小订书机6只、刨笔器3只、卷笔刀若干、扫帚6把、簸箕6把、纸、铅笔若干、起子、小榔头、木板、铁钉等。

  3. 课件

  活动过程:

  1.说说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工具: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讨论: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工具?

  2.使用课件,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幼儿一起看看几种工具,讨论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了解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3.幼儿分组活动,联系使用各种工具。

  (1)用订书机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

  (2)练习刨铅笔。

  (3)练习用扫帚扫地。

  (4)练习用鞋刷为同伴刷皮鞋。

  (5)练习使用起子,榔头等工具进行木工小制作。

  4.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予以帮助指导,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小百科: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其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所以只要能使物质发生改变的物质,相对于那个能被它改变的物质而言就是工具。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

  2、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

  3、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1。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2。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讨论

  1、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2、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大胆尝试。

  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3、动手操作。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1)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2)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3)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四、交流,分享

  1、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2、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

  学习记录:

  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活动延伸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

  (用绘画形式表现。)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学会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

  3、喜欢参加科学活动,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乐趣。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

  2、操作卡,贴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通过情景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片上的小动物都在干什么啊?小猴子个小熊在参加套圈的比赛,但是他们缺少一个裁判,你们来给他们当裁判好吗?

  二、学习计数圈内物体的.数量

  1、认识套圈游戏的玩法,并能够正确的数出圈内物体的数量。

  教师:你们都知道套圈怎么玩吧,如果你们来当裁判,怎么样来判断谁输谁赢?你们能够正确的数出每个小动物圈里的数量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教师:刚刚我们帮助小猴他们评判了几场比赛,下面这一场有一点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圈重叠了)那么圈重叠我们怎么来算出来他们分别套中了几个呢?

  3.知道两圈交叉部分是公共区域,这里的物体即属于蓝圈,也属于红圈。

  教师:当两个圈交叉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的物体即属于小猴的,也属于小熊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练习

  1.幼儿根据要求上白板课件动手操作练习,运用交集的概念。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观察讨论物体的摆放顺序。

  3.讲解幼儿的操作材料。

  四、结束活动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结束本次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行特征,学习用橡皮泥制作瓢虫。

  2.发展幼儿的搓,捏,团,压等动作技能,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准备活动:红,黑,橡皮泥捏成的瓢虫一只,各种瓢虫图案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他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都有些谁。他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的那些地方是一样的 ,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XX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4.教师指着图让幼儿集体说一遍瓢虫的种类。

  (二)出示橡皮泥范例,吸引幼儿注意

  1.今天老师用橡皮泥做了一只瓢虫,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2.讨论瓢虫的制作方法,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来进行示范。(可把身体各部分都先做好,再组装上去)。

  用红色搓成半球体行当做身体。

  用黑色橡皮泥搓成6条圆柱体当脚,连接在身体的两边,再加上触角。

  用黑色橡皮泥撮成几个小圆 ,压扁,贴在瓢虫的背部。

  3.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向有困难的幼儿提供帮助。

  4.陈列作品,幼儿欣赏。

  请做好了的幼儿将作品摆在展览区,其他小朋友可以来观赏(双手藏在身背后)最后将做的好的几只点评(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之间的关系。

  2.能通过细心观察以及与同伴交流各自对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之间关系的认识。

  3.乐于用语言和肢体表达自己的认知。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动物和天气》。

  2.教学挂图:《动物和天气》

  3.幼儿活动前做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的调查,丰富相关经验。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动物能预报天气的兴趣。

  1.教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那你知道明天的天气会怎样呢?明天会不会下雨呢?怎样才能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2.教师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3.教师:其实小动物们可聪明了,它们就有许多办法预先知道天气的变化情况,还会悄悄地告诉我们呢?

  4.教师出示教师挂图《动物与天气》。

  教师:它们是谁?它们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幼儿描述图片)

  (二)通过观看幼儿用书《动物和天气》,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动物"预报天气"的方法。

  1.看幼儿用书的图片,引发幼儿思考。

  教师:今天教师还请来了两位小客人,他们就不相信小动物能预报天气,结果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的时候请你注意观察天气有什么变化,小动物都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

  2.教师:图片里的天气都有什么变化?小姐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你发现小动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乌龟怎么了?燕子怎么了?蚂蚁在做什么事情?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习性变化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1.教师提问。

  教师: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小动物预报天气的方法,到底小姐姐是怎么样知道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吗?我们来看一看。

  2.教师:原来乌龟流汗、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都是在告诉我们天气要变化,要下雨了,这些小动物真能干。

  (四)引导幼儿扩展动物预报天气的知识。

  1.教师:除了这些小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会预报天气呢?

  2.教师请幼儿在小组内自由介绍自己知道的'关于动物与天气关系的知识。

  3.请个别幼儿在大家面前介绍,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同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图标记录幼儿讲述的动物。

  4.教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预报天气的方法,请你用动作表演出来,让我们大家也来猜一猜。

  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绘画的形式,与同伴合作制作"动物与天气"的天气预报。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如下雨前蚂蚁搬家的录像。(如果教师找不到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可以用图片替代,并给幼儿讲述关于"雨天蚂蚁搬家"的故事。)2.幼儿活动前做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观察,丰富相关经验。

  3.纸、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动物能预报天气的兴趣。

  教师:明天会不会下雨?怎样才能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

  教师: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还有谁会告诉我们?

  教师:小动物们知道天气要变化了,会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

  1.教师播放下雨天蚂蚁上树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蚂蚁在下雨天的表现。

  2.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3.教师讲述"蚂蚁搬家"的原因。

  4.讲述 "蜻蜓""燕子" 低飞的故事。"除了蚂蚁能预报天气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5.请个别幼儿在大家面前介绍,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同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图标记录幼儿讲述的动物。

  (三)教师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在集体中介绍本组幼儿讨论的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用展板的形式介绍动物预报天气的情况。

  2.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知道的能预报天气的动物及它们怎样预报天气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布置成展板。

  (四)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总结成一首儿歌,并游戏。

  1.动物世界真奇妙,它能预报天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小鱼水上游要下雨,燕子低飞要下雨,蜻蜓低飞要下雨,乌龟冒汗要下雨,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下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呱呱叫。真有趣!哗啦哗啦天下雨。

  2.小朋友扮演动物玩下雨的游戏。

  活动延伸:

  事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关于天气与动物的关系。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教学设计意图:

  植物是大自然的另一种生命,孩子们对它有一定的好奇心,《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作为教师应利用这种好奇心让幼儿进行探索和学习,“种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维持和贡献,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纲要》还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利用社区资源来对幼儿进行种植教学,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目的:

  1、了解种植的过程与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体验种植劳动带来的快乐。

  2、在社区种植员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活动,掌握种植方法,并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联系社区种植员和种植的土地。种子若干、树苗若干。

  2、种植工具。

  3、种子发芽的视频。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1)出示种子:这是什么?我们用它来干什么?

  2)提问:怎样种植种子?

  种好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2、带领幼儿来到社区种植园

  1)介绍种植工人,他的主要工作,也称为园丁。

  2)园丁为我们介绍树苗和种子。

  3)园丁示范种植树苗和种子的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园丁及教师进行指导。

  3、回教室讨论

  1)你在种植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感觉怎样?

  2)种植下去的种子会怎样呢?

  3)什么时候会发芽?种子发芽有哪些条件?

  4、观看《种子发芽》的视频

  幼儿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5、课后延伸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观察,记录和浇水、整理。

  反思:

  通过亲手种植,幼儿对植物有了直接的'了解,并对他们感兴趣,同时在接受园丁的指导时激发了他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体验了劳动的快乐。种植后,经常会去社区种植园观察,浇水,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有了社区的合作,孩子们可以走出教室,弥补了纸上谈兵的教学缺陷。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将收集来的种子进行排列,并能进行分析比较。

  2.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养成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碟种子(蚕豆、花生、黄豆各8颗)、一张操作卡、一支笔。每组再备有同样的种子一盆。

  活动过程

  第一次排队: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的长短不一样

  1.观察比较种子

  把盛有三样种子的盘子放在视频仪上让幼儿观察。

  师:你们的桌上也有同样的一盘种子,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种子,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

  幼:蚕豆是……扁扁的;黄豆是……圆圆的。

  师:对呀,这些豆子的形状不同。

  幼:蚕豆……大;黄豆……小;花生呢……不大也不小。

  师:豆子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朋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这三样种子哪个多、哪个少?

  幼:排队

  师:对呀,排队是一个好方法,排好了队还可以数一数。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一盘种子,先让幼儿观察、比较。通过提问“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种子,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为接下去一次次的.种子排列作好铺垫。)

  2.幼儿操作记录

  师:好,我们就用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看看三样种子哪个多、哪个少。(出示操作卡)这上面有三条线是什么意思?

  幼:把每样种子排在线上。

  师:每条线的开头有面小红旗表示什么?

  幼:从小红旗开始排。

  师:排队时,每颗种子要紧紧挨着,要不把种子洒落外面,排好后数一数每排有几颗,并在每排种子后面的第一个方格里记录。

  3.集体分析比较

  师:谁愿意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从这张操作卡上你们看出了什么?三样种子的数量是……

  幼:都是8,一样多。

  师:还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队伍一样长吗?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幼:蚕豆的队伍最长,黄豆的队伍最短。

  师:为什么种子的数量一样多,排列的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幼:因为这些种子的大小不一样。

  师小结:说得真好,被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种子的数量相同、大小不同,排列起来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尝试给种子排队,通过数一数发现种子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上的不同,很快发现种子数量一样多,可是队伍却不一样长。再通过进一步追问,使得幼儿再次去分析去发现,原来因为种子的大小不同。)

  第二次排队:感知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长度相同时数量不同

  1.分析思考

  师:排队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呢。你们想不想再来排?好的,这里有三条线段,一样长吗?

  幼:一样长。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用这些种子在一样长的线上排队,种子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呢?

  2.幼儿操作记录

  !J币:到底会怎样呢?请你们接着往下排,排好后数一数,记录在后面的第二个空格里。

  3.集体分析比较

  师:从这张操作卡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数量一样多吗?

  幼:不一样多。

  师:为什么排列一样长的队伍,有的种子少,有的种子多呢?

  幼:因为有的种子大有的种子小。

  师小结:说得真好,又被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排列的长度相同时,种子大小不同,数量也是不同的。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三条线段是一样长的,然后提出疑问,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在分析中发现答案。)

  第三次排队:感知排列的疏密与队伍长短之间的关系

  1.明确要求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排,都要使每样种子的数量一样多,排列的队伍也一样长。先把种子轻轻放入盘子,再请每样种子排8颗,记住它们的队伍要排得一样长。

  2.幼儿操作

  师:想一想怎样把小的变得和大的一样长,或把大的变得和小的一样长?

  3.展示操作卡,集体分析比较

  师:我们来看看每样种子一样多吗?队伍是不是排得一样长?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队伍变得一样长的?

  幼:将小的种子排稀一点,变得和大的种子一样长。

  师:谁觉得自己排得比他更好?

  师:他的排法很特别,他把蚕豆竖起来,把大的变紧一些,就和小的一样长了。看来只要动脑筋一定还会想出更多的排法。

  (评析:这是一次开放性的操作,有些难度。它要求幼儿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一个挨着一个排列),不管用什么方法排,只要能使数量一样多、队伍一样长。这就给了幼儿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想出多种排列方法。)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数学区提供种子、排序板等,让幼儿继续玩种子排队的游戏。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操作,发现小水滴可以将物体变大的现象。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活动重难点:

  发现小水滴可以将物体变大的现象,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保鲜膜、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谜导入,谜底:小水滴

  二、基本部分

  1.PPT出示小水滴图片,幼儿观察。师提问:小水滴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幼儿自由回答。

  2.借助小水滴观察物品。

  师:除了大家说的这些,小水滴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

  (1)出示教师特制的纸杯,下半部分开孔的纸杯,杯口还有一层保鲜膜。教师介绍材料,

  (2)引导幼儿如何操作及观察。

  在保鲜膜上滴一滴小水滴。

  杯底放一个小物品然后透过小水滴来观察。

  引导幼儿猜测观察结果。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

  (4)幼儿反馈观察到的结果:看到的物体会变大。

  3.出示放大镜,探索放大镜与小水滴的联系。

  (1)摸一摸放大镜,得出中间厚、边缘薄,而且是透明的。

  (2)联系小水滴的形状,告诉幼儿小水滴其实就是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4.探索其他透明液体是否有放大作用。

  (1)出示白酒,白醋,雪碧等材料,这些都能把物体放大吗?

  请幼儿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步骤与方法

  (2)幼儿再次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3)师小结:像白醋、白酒、雪碧等水滴都是透明的,并且中间厚、边缘薄,它们会让物品看起来变大。

  5.生活中的例子: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三、结束部分

  延伸活动:像玻璃、眼镜儿到底能不能把物品放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温室种植技术可以让人们吃到不同季节的蔬菜。

  2、激发幼儿对蔬菜培植新技术的关注,有兴趣尝试小实验。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ppt(菜场、温室的有关资料和各种温室中生长的蔬菜图片)、塑料筐(里面有泥土)、细条有机板、保鲜膜等。

  【活动过程】

  一、菜场里蔬菜真多呀。

  引导语:前几天我们逛过菜场,菜场里蔬菜怎么样?(又多又新鲜)让我们用歌声来唱一唱吧。(ppt菜场图片、插入音乐)

  1、歌曲《菜场》引入:菜场里的蔬菜真多呀!

  2、说说:在菜场里还有些什么菜?(幼儿很快地说出各种蔬菜名称)

  (幼儿根据参观过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二、张奶奶买菜。

  过渡语:我们的菜场可真热闹,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蔬菜。可是早上我遇见邻居家的张奶奶却空着菜篮子满脸不高兴地回家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1、故事:张奶奶买菜。

  原来张奶奶刚从很远的农村来到这里,她说在他们老家的田里现在就种着萝卜、白菜、青菜等冬天生长的蔬菜,可是这里的菜场却和他们老家不一样。(故事讲述前半部分……)

  2、讨论:张奶奶的想法对吗?为什么我们的菜场里会有不同季节的蔬菜呢?让我们和张奶奶一起去了解了解科学的蔬菜种植技术好吗?

  (幼儿根据自己之前的调查进行交流)

  三、温室种植蔬菜多。

  1、介绍温室栽培的知识(通过ppt图片,向幼儿简单介绍温室栽培的技术)

  (农业温室分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两种,可以人工调节温度和湿度。主要用于蔬菜的`超季节栽培,使冬春两季也能生产供应。是一种在室内不加热的温室,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也只依靠太阳光来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

  2、尝试制作简易小暖棚。(小组合作)

  3、小结:现在除了在温室里种蔬菜外,农业科学家们还利用温暖地区的气候和山区的立体气候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4、温室种植蔬菜多又多(ppt观看各种温室中生长的蔬菜图片)

  四、张奶奶的菜篮子满了。

  引导语:现在张奶奶知道了原来这些反季节的蔬菜是通过这些科学种植的方法种出来的,一样新鲜又有营养。让我们陪着张奶奶再去一次菜场,买菜去咯!再次演唱歌曲《菜场》。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组织幼儿参观蔬菜大棚,幼儿不但增长了很多知识,还从中懂得种植蔬菜大棚的不易,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会有所收获。并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小百科: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一类植物或菌类,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背景

  这是一次由幼儿引发生成的活动。自然角里要增添东西,王洋小朋友带来的一只螃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孩子们对螃蟹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并有一定的探索螃蟹的动机。于是我设计安排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大胆地提出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和运动方式。

  3.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纸、笔一份,一只大盆,盆里放有一只螃蟹。

  2.一只材料箱,里面放有纸条、塑料软棒、毛线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观察

  师:我发现小朋友一走进活动室就特别高兴,能告诉我你们看见什么了吗?那就请你们找4个好朋友为一组,一起去仔细看看小螃蟹吧!(师幼一起观察、讨论)

  (评析:导入开门见山,简明的让幼儿一下子知道了研究的对象,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幼间的心理距离。)

  二、集体交流,引发问题

  师:刚才,你们发现小螃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谁先来说说?

  幼1:我们那只是雄的。

  幼2:我们那只是雌的。

  幼3:我发现小螃蟹有两只像钳子一样的'脚。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小螃蟹这么多秘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螃蟹吗?(老师将幼儿的问题用简笔画记录下来)

  幼1:小螃蟹为什么会吐泡泡?

  幼2: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幼3: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幼4:小螃蟹吃什么?

  (评析:提问通常是教师的专利,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入。有些问题教师也意想不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驾驭。)

  三、分组讨论,确定研究的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精彩,有些问题连老师也没想到。由于时问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研究。请你们每个组讨论协商后选出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并把它画在纸上。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最想知道哪个问题。

  组1: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组2:小螃蟹的钳子有什么用?

  组3:小螃蟹的眼睛为什么一会儿伸,一会儿缩?

  组4: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师:每个小组都已选好了自己要想知道的问题,今天,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幼:好!

  (评析:每个幼儿对螃蟹的观察角度和兴趣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尊重幼儿的选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需求,这样幼儿的探索活动会更主动、更深入、更具创造性。而在短时间内对每个问题都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让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能促使他们学会商量和合作。)

  四、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材料

  师:你们需要什么工具?想怎样来研究呢?先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现在你们都想好了吧,如果需要什么材料就到材料箱里去拿,材料箱里没有的可以请老师帮助。

  (评析:在众多的问题中,让幼儿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一个进行研究,并且初步讨论出研究的方法、所需要的工具及材料。这样做并不是要求他们有很详细的研究,有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而是使幼儿明确,科学实验并非玩耍,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五、小组探究实验

  这里,了足够多的时间让幼儿探究,孩子在活动中的专注、投入、采用的方法,使我感动。不过有的幼儿忘记了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也有的因遇到困难而转换了目标,这需要老师的提醒,以培养他们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六、小组交流探究情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把知道的情况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如果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发现,等会儿可以向他们提问。

  组1:我们发现螃蟹的膝盖不像我们人的膝盖是向前的,而是往左右两边的,所以它走路的时候是横着的。

  师:小螃蟹是横着走的,可是刚才我看见第一组的小朋友用书夹住螃蟹的左右两侧,结果怎么样呢?

  组l:不走了。

  组2:我们发现小螃蟹的钳子很厉害,我们用一根小棒来逗它,小棒只要一碰到它的身体,它就张开钳子夹住不放。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呢?

  组2:可能是它的武器,用来保护自己的。

  组3:我们发现小螃蟹的眼睛碰到东西就会缩进去,如果不碰它了,等一会儿就又伸出来。它一伸一缩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眼睛,就好像我们人的眼睛碰到东西就闭起来。

  ,大班科学活动:螃蟹的秘密

  组4:我们的是雌螃蟹,又去、捉来了一只雄螃蟹,两只螃蟹在一起吹泡泡,还互相用钳子打闹,那只雄的螃蟹厉害,还爬到雌的誓身上欺负它,一会儿就走了。

  幼:不是欺负,它们是表示友好。

  (评析:幼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成功的自豪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同时在交流中.幼儿获取了更多有关螃蟹的信息。)

  七、拓展延伸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讲得:也非常精彩,大家知道了小螃蟹的许多秘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来得及研究怎么办?

  幼: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师:很好!我们把小螃蟹养起来继续观察它、研究它,把新的发现记录下来。(后来发现小螃蟹即将死亡,我和幼儿一起将它进行了解剖。)如果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爸爸、妈妈和老师,还可以和大人一起到书上或者电脑里找答案。

  (评析:探究是无止境的,在短短的一次活动中,或许并不能让幼儿的探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也不可能获取有关螃蟹的所。有知识,但如果能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想继续探究下去,这就达到了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

  一:说活动意图

  本次活动手工纸娃娃,这是一节科学和数学的整合活动,科学活动就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经过探究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本次活动我让幼儿在了解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外,经过幼儿的自我探索来知道平面和立体的关系,并知道原来立体图形可以由平面图形变过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让幼儿动手折折粘粘剪剪等活动来进一步了解立体和平面的关系,教师事先制作了一个用纸搭建的纸城堡,让幼儿对其产生好奇感,设想这是用来干什么的,怎么用的,产生一定的兴趣,更能有效的融入课堂中。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有着导向的作用,根据我班本教材的内容和大班幼儿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两点:

  1.幼儿通过动手变纸片来更好的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三:说教学准备:

  对于活动的准备我根据教学活动过程的.需要我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如下:

  1.人手一把剪刀,每组两支胶水,人手一张彩色纸,教师制作的立体图形, 平面图行

  四:活动基本流程

  引出手工纸娃娃------引导幼儿仔细观看娃娃的表情-------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伤心------幼儿探索能让手工纸娃娃站起来的方法-------幼儿动手进行操作-------将作品展示出来,并能够大胆讲述-------教师展示城堡------幼儿简单了解这是由什么构造的-------将立体图形剪开来-------幼儿进行操作

  五: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教具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客人宝宝

  2.小朋友看这是谁啊?(纸片)

  3.我给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手工纸娃娃

  4.哦!今天的手工纸娃娃怎么了啊?(伤心,难过,不高兴)

  5.他为什么会那么伤心难过呢?(幼儿猜测)

  6.哦!其实手工纸娃娃也想和我们小朋友那样到处去玩玩,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你没看他刚想站起来却又怎么了?(摔下去了)

  7.小朋友有没有好办法让他站起来啊?(幼儿讲述)

  (二)幼儿进行操作

  1.嗯,小朋友的办法都非常不错,那我们现在就来试试你们所说的那些办法能不能让手工纸娃娃站起来?

  2.在那边桌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的操作材料有剪刀,双面胶,还有纸片,你们现在就去试试看。(在使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手哦)将让站起来的作品放置在上面的桌上

  (三)教师介绍幼儿制作成功的纸片

  1.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哪些小朋友让手工纸娃娃站起来了

  2.哦!这个手工纸娃娃是谁的啊?你是用了什么方法让手工纸娃娃站起来的啊?(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用了剪的方法,粘的方法,还有折的方法都让这个手工纸娃娃站起来了,小朋友可真棒

  (四)认识立体图形

  1.手工纸娃娃可高兴了,为了感谢大家手工纸娃娃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小朋友想去吗?(想)那先把小眼睛闭起来

  2.好!你们看这是哪儿啊?(城堡,皇宫等)

  3.哦!城堡,你们说这些纸城堡里的纸和手工纸娃娃有什么不同的吗?(幼儿讲述)

  4.说的真棒,这种从什么地方看起来都能够看到他形状的我们叫他是立体的,而这些平平的我们就叫他是平面的,和老师一起说:立体的 平面的

  5.那我们现在就来找找看你们说老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形的(正方形)那你们说正方形的好朋友是谁?(正方体)

  6.我请一个小朋友从纸城堡中找到正方体

  7.其实这些纸城堡中的纸啊都是由手工纸娃娃变成的,我们只要给他剪上一刀他就变成手工纸娃娃了,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你们说正方体如果给他剪上一刀他会变成什么图形?(长方形)

  (五)幼儿进行操作

  1.好,那我们一起也来试试

  2.幼儿进行操作(记住我们只要给他沿着直线剪一刀)将你剪好的图形拿在手上。

  3.我们来看看,教师提问,这位小朋友你刚才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纸宝宝,现在变成什么形了?(例:我刚才拿的是正方体用剪刀剪开后变成了长方形)

  (六)活动延伸

  我们刚才让纸城堡里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小朋友还想不想让平面纸娃娃变成立体纸娃娃啊?(想)那我们回到教师再进行活动好不好?(好)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我能够和幼儿很好的进行互动,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也没有像上次那么紧张了,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幼儿也很快的融入到课堂中,幼儿对本次的活动也很感兴趣。在活动中我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的部分有两次,在第一次进行操作时我是要求让幼儿将自己所探索的方法进行尝试,看是否能够成功,很多幼儿都成功了,并将自己如何进行操作的方法大胆进行讲述,有些幼儿胆子小,在我们鼓励之下也能够大胆发言这点让我很高兴, 在活动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本次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了解立体和平面的关系,让他们大概了解立体是由平面演变过去的,在活动中我所制作的城堡中也存在着失误,在准备材料时我制作了很多立体图形,但不能完整的称为一个体,我将其设置的只有四个面,只为了能够让幼儿更方便的操作,传授了错误的知识,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本班幼儿也是在认识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同的也上过类似的课程,幼儿也知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对于这一点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对本次活动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0-24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11-01

科学观察活动教案大班04-02

科学活动设计教案大班04-02

大班水的科学活动教案07-11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01-12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27

大班水的科学活动教案12-13

科学活动蚯蚓大班教案09-30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肥皂07-1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2、引导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活动难点:

  能够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物体。

  2、多媒体图片。

  3、大方篮两个,一个贴"球体"、一个贴"圆柱体"。

  4、桌子四张,上面摆放幼儿操作材料(橡皮泥、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浆糊、棉签),桌布四块。

  5、绳子、白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会滚动的朋友。

  1、小朋友们,我们的周围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下面,小朋友们先去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我们选一个会滚动的做我们的朋友,好吗?(幼儿通过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2、小朋友们,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找的朋友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交流)

  3、谁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新朋友呢?

  (1)球体:你的朋友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圆圆的、很光滑)谁和他找的一样?摸摸你的朋友,看看有什么感觉。像这样圆圆的、没有角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叫做什么呀?

  (2)圆柱体:你的朋友是谁?它是什么样子的?上面的圆和下面的圆是一样大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绳测量、用笔画)这样长长的、上下有两个一样大的圆的是圆柱体。还有谁找的朋友是圆柱体呢?

  二、谁能变高。

  1、我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朋友。那我想问问大家,球体和圆柱体,哪种能堆起来,变得更高呢?(幼儿自由猜测)我们来试试,好吗?堆球体的,到红地毯上;堆圆柱体的,到绿地毯上。(幼儿试验)

  2、什么东西能堆得更高呀?球体为什么堆不起来呢?(浑身都是圆溜溜的,会向各个方向滚动)那圆柱体为什么能堆起来呢?(有两个圆圆的面,横着才会滚,竖起来时就能站稳了)

  3、小结。

  4、请你们的朋友到筐里休息一下吧。(提醒幼儿分类摆放)

  三、滚滚乐。

  1、我们的球体宝宝和圆柱体宝宝本领真大,它们会滚来滚去的。我们向它们学习一下这项本领,好吗?谁来学学球体宝宝是怎样滚的?(把头和身子缩在一起,向各个方向滚动)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2、全体幼儿在地毯上自由学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教师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要相互碰撞。

  四、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1、小朋友们又学会了一项新的本领,老师真高兴!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球体和圆柱体的。谁来说一说?

  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类似球体和圆柱体的东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欣赏多媒体画面,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并讲解、提问)

  五、做一做。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还有卡纸。我们可以用橡皮泥捏成球体和圆柱体,也可以用卡纸卷成圆柱体。不过,老师提供的卡纸有各种形状的,小朋友试一试,看看什么样的纸才能卷成圆柱体。

  2、幼儿制作球体和圆柱体,教师巡回指导。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2

  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卞娟娟)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长颈鹿、马、牛、羊是草食动物,初步了解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版图,各种动物卡片、草地。

  【活动过程】

  一、请听一首儿歌(看版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绿绿的草地动物跑,长颈鹿吃树叶,马儿、牛儿和羊儿,都爱把那草儿嚼,草儿嚼。

  提问:

  1、这首儿歌中都有哪些动物?

  2、它们喜欢吃什么?

  3、树叶、草儿都叫植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草食动物。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草食动物?请你找一找,互相说一说。(投放动物卡片,幼儿找一找,说一说。)

  二、游戏:分辨草食动物

  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现在咱们来玩一个《分辨草食动物》的游戏。(教师学动物的样子、或出示动物卡片幼儿分辨。)

  三、讨论:

  1、小朋友可真棒,如果没有了植物,草食动物会怎样?

  2、草食动物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1)骑,拉车

  (2)皮衣、羊毛衫

  (3)可以喝奶、吃肉

  (4)粪便可以做肥料

  3、如果没有了植物,没有了草食动物,人类将会怎样?

  4、游戏:动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要爱护植物同时还要保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它们我们的世界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

  四、游戏:送草食动物回家。

  今天有许多草食动物迷路了,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并且送回家。(幼儿找出草食动物的卡片,把它们送到草地上,幼儿互相检查)

  五、结束部分

  草食动物回到了家,很快乐,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来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力及其作用。

  2、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联系。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事先带一双丝袜和一双鞋底有花纹的鞋子。

  2、雨鞋、运动鞋、凉鞋等各种不同鞋底花纹的鞋子。

  3、《健康歌》音乐磁带。课件:走冰、滑板车、汽车。

  4、彩笔、鞋底(五花纹)图样与幼儿人数等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讲述小强只穿了丝袜跟妈妈比赛爬长城输于妈妈的故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感知体验、尝试操作。

  1、体验尝试:一只脚滑,一只脚不滑。

  播放健康歌,请幼儿一只脚穿丝袜,一只脚穿鞋子,做旋转和各种动作,感觉两只脚着地有什么不一样?

  2、对比体验:(两只脚都不滑了)请小朋友两只脚都穿这鞋子跳舞,会有什么感觉?

  3、观察发现:鞋底的秘密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发现鞋底的秘密:花纹

  4、言语活动:比较鞋底花纹的式样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鞋底的花纹是什么样的?例如: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曲曲弯弯的线,像蚯蚓鞋。我鞋底的花纹是一粒一粒的,像小圆点。

  5、操作体验:

  (1)请小朋友一只手套一只鞋子,在地上摩擦,感觉一下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鞋底有了摩擦力,我们走路就不那么滑了。

  (2)交流故事的因果小强只穿着丝袜爬长城为什么比不过妈妈?

  结论:鞋底有花纹,摩擦力大,走路就不滑;丝袜很光滑,摩擦力小,走路就很滑。

  6、生活联想:

  播放课件:

  1、为什么冬天在冰上行走容易摔倒?

  2、为什么汽车行驶是非常稳又容易刹车?

  3、为什么滑板车在路上滑得快?

  言语活动: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是滑的?哪些是不滑的?

  7、自我设计:

  请幼儿在鞋底上设计自己最喜欢的花纹。

  三、情感教育:

  把自己设计得漂亮鞋底送给你最喜欢的人?

  播放音乐《娃哈哈》,幼儿手拿作品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细节描述:

  孩子们,你们仔细观察过你们的鞋子吗?那有谁仔细观察过鞋底,我们的鞋底又会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瞧瞧吧。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有好多的花纹)那这些花纹是怎么样的呢?(正文形、长方形的形状)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说你鞋底的花纹是怎么样的?(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条纹)(我鞋底的花纹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三角形的)原来我们的鞋底还藏着这么漂亮的花纹。

  那么谁知道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可以保护我们的小脚不受凉)那我们来想想这是鞋子的作用还是花纹的作用呢?(鞋子)那么我们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呢?(为了不让我们摔倒)对呀,有了这些花纹,我们走路的时候就不会摔倒了,还有吗?(可以让我们跳得更高)我们也来想想这是谁的作用呢?(鞋子)对呀,这些都是鞋子的作用,那谁知道花纹还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让我们跑步跑得更快)对呀有了这些花纹,我们可以跑得更快。原来有了这些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我们就不会摔倒,跑起来更快了。

  评价分析:

  鞋底经常是幼儿忽略的一个地方,孩子们会知道有很多漂亮的鞋子,但是从来不会去观察鞋底会是怎么样的?本次活动以让幼儿以让幼儿自己来发现秘密为导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从而让孩子们去注意这些豪不起眼的花纹。

  对于鞋子的作用和花纹的作用孩子们经常会混淆,因为两样东西经常是被连在一起,所以难免会让幼儿产生混淆。把鞋子的作用当作是鞋底花纹的作用,而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知道这些花纹就是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

  所思所悟:

  这个活动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幼儿感知鞋底的摩擦力,而我也相信从孩子们回答加上挂图的出示等,孩子们对于鞋底花纹的作用已经有了一个很深的认识。知道鞋底花纹的作用就是防滑,不让我们摔倒,能跑起来更快等。所以对于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工具,感知工具与人们的关系。

  2.学习正确使用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扫帚、簸箕等工具。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探索、发现生活中工具的多样性及特征。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分类。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常用的工具,如:榨汁器、鞋刷、起子等。

  2.和幼儿一起准备分组活动资料:小订书机6只、刨笔器3只、卷笔刀若干、扫帚6把、簸箕6把、纸、铅笔若干、起子、小榔头、木板、铁钉等。

  3. 课件

  活动过程:

  1.说说工具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工具: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讨论:人们为什么要发明工具?

  2.使用课件,让幼儿知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幼儿一起看看几种工具,讨论这些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了解卷笔刀、刨笔器、订书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3.幼儿分组活动,联系使用各种工具。

  (1)用订书机修补图书或制作图书。

  (2)练习刨铅笔。

  (3)练习用扫帚扫地。

  (4)练习用鞋刷为同伴刷皮鞋。

  (5)练习使用起子,榔头等工具进行木工小制作。

  4.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予以帮助指导,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小百科: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其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所以只要能使物质发生改变的物质,相对于那个能被它改变的物质而言就是工具。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

  2、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

  3、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1。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2。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讨论

  1、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2、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大胆尝试。

  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3、动手操作。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1)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2)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3)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四、交流,分享

  1、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2、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

  学习记录:

  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活动延伸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

  (用绘画形式表现。)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1、学会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

  3、喜欢参加科学活动,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乐趣。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

  2、操作卡,贴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通过情景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片上的小动物都在干什么啊?小猴子个小熊在参加套圈的比赛,但是他们缺少一个裁判,你们来给他们当裁判好吗?

  二、学习计数圈内物体的.数量

  1、认识套圈游戏的玩法,并能够正确的数出圈内物体的数量。

  教师:你们都知道套圈怎么玩吧,如果你们来当裁判,怎么样来判断谁输谁赢?你们能够正确的数出每个小动物圈里的数量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教师:刚刚我们帮助小猴他们评判了几场比赛,下面这一场有一点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圈重叠了)那么圈重叠我们怎么来算出来他们分别套中了几个呢?

  3.知道两圈交叉部分是公共区域,这里的物体即属于蓝圈,也属于红圈。

  教师:当两个圈交叉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的物体即属于小猴的,也属于小熊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练习

  1.幼儿根据要求上白板课件动手操作练习,运用交集的概念。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观察讨论物体的摆放顺序。

  3.讲解幼儿的操作材料。

  四、结束活动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结束本次活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行特征,学习用橡皮泥制作瓢虫。

  2.发展幼儿的搓,捏,团,压等动作技能,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准备活动:红,黑,橡皮泥捏成的瓢虫一只,各种瓢虫图案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他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都有些谁。他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的那些地方是一样的 ,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XX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4.教师指着图让幼儿集体说一遍瓢虫的种类。

  (二)出示橡皮泥范例,吸引幼儿注意

  1.今天老师用橡皮泥做了一只瓢虫,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2.讨论瓢虫的制作方法,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来进行示范。(可把身体各部分都先做好,再组装上去)。

  用红色搓成半球体行当做身体。

  用黑色橡皮泥搓成6条圆柱体当脚,连接在身体的两边,再加上触角。

  用黑色橡皮泥撮成几个小圆 ,压扁,贴在瓢虫的背部。

  3.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向有困难的幼儿提供帮助。

  4.陈列作品,幼儿欣赏。

  请做好了的幼儿将作品摆在展览区,其他小朋友可以来观赏(双手藏在身背后)最后将做的好的几只点评(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9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之间的关系。

  2.能通过细心观察以及与同伴交流各自对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之间关系的认识。

  3.乐于用语言和肢体表达自己的认知。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动物和天气》。

  2.教学挂图:《动物和天气》

  3.幼儿活动前做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的调查,丰富相关经验。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动物能预报天气的兴趣。

  1.教师:今天的天气怎么样?那你知道明天的天气会怎样呢?明天会不会下雨呢?怎样才能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2.教师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3.教师:其实小动物们可聪明了,它们就有许多办法预先知道天气的变化情况,还会悄悄地告诉我们呢?

  4.教师出示教师挂图《动物与天气》。

  教师:它们是谁?它们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幼儿描述图片)

  (二)通过观看幼儿用书《动物和天气》,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动物"预报天气"的方法。

  1.看幼儿用书的图片,引发幼儿思考。

  教师:今天教师还请来了两位小客人,他们就不相信小动物能预报天气,结果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的时候请你注意观察天气有什么变化,小动物都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

  2.教师:图片里的天气都有什么变化?小姐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你发现小动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乌龟怎么了?燕子怎么了?蚂蚁在做什么事情?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习性变化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1.教师提问。

  教师: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小动物预报天气的方法,到底小姐姐是怎么样知道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吗?我们来看一看。

  2.教师:原来乌龟流汗、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都是在告诉我们天气要变化,要下雨了,这些小动物真能干。

  (四)引导幼儿扩展动物预报天气的知识。

  1.教师:除了这些小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会预报天气呢?

  2.教师请幼儿在小组内自由介绍自己知道的'关于动物与天气关系的知识。

  3.请个别幼儿在大家面前介绍,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同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图标记录幼儿讲述的动物。

  4.教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预报天气的方法,请你用动作表演出来,让我们大家也来猜一猜。

  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绘画的形式,与同伴合作制作"动物与天气"的天气预报。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如下雨前蚂蚁搬家的录像。(如果教师找不到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可以用图片替代,并给幼儿讲述关于"雨天蚂蚁搬家"的故事。)2.幼儿活动前做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观察,丰富相关经验。

  3.纸、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动物能预报天气的兴趣。

  教师:明天会不会下雨?怎样才能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

  教师: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还有谁会告诉我们?

  教师:小动物们知道天气要变化了,会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

  1.教师播放下雨天蚂蚁上树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蚂蚁在下雨天的表现。

  2.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3.教师讲述"蚂蚁搬家"的原因。

  4.讲述 "蜻蜓""燕子" 低飞的故事。"除了蚂蚁能预报天气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5.请个别幼儿在大家面前介绍,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同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图标记录幼儿讲述的动物。

  (三)教师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在集体中介绍本组幼儿讨论的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用展板的形式介绍动物预报天气的情况。

  2.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知道的能预报天气的动物及它们怎样预报天气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布置成展板。

  (四)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总结成一首儿歌,并游戏。

  1.动物世界真奇妙,它能预报天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小鱼水上游要下雨,燕子低飞要下雨,蜻蜓低飞要下雨,乌龟冒汗要下雨,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下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呱呱叫。真有趣!哗啦哗啦天下雨。

  2.小朋友扮演动物玩下雨的游戏。

  活动延伸:

  事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关于天气与动物的关系。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0

  教学设计意图:

  植物是大自然的另一种生命,孩子们对它有一定的好奇心,《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作为教师应利用这种好奇心让幼儿进行探索和学习,“种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维持和贡献,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纲要》还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利用社区资源来对幼儿进行种植教学,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目的:

  1、了解种植的过程与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体验种植劳动带来的快乐。

  2、在社区种植员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活动,掌握种植方法,并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对劳动者敬佩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联系社区种植员和种植的土地。种子若干、树苗若干。

  2、种植工具。

  3、种子发芽的视频。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1)出示种子:这是什么?我们用它来干什么?

  2)提问:怎样种植种子?

  种好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2、带领幼儿来到社区种植园

  1)介绍种植工人,他的主要工作,也称为园丁。

  2)园丁为我们介绍树苗和种子。

  3)园丁示范种植树苗和种子的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种植,园丁及教师进行指导。

  3、回教室讨论

  1)你在种植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感觉怎样?

  2)种植下去的种子会怎样呢?

  3)什么时候会发芽?种子发芽有哪些条件?

  4、观看《种子发芽》的视频

  幼儿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5、课后延伸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观察,记录和浇水、整理。

  反思:

  通过亲手种植,幼儿对植物有了直接的'了解,并对他们感兴趣,同时在接受园丁的指导时激发了他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体验了劳动的快乐。种植后,经常会去社区种植园观察,浇水,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有了社区的合作,孩子们可以走出教室,弥补了纸上谈兵的教学缺陷。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将收集来的种子进行排列,并能进行分析比较。

  2.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养成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碟种子(蚕豆、花生、黄豆各8颗)、一张操作卡、一支笔。每组再备有同样的种子一盆。

  活动过程

  第一次排队: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的长短不一样

  1.观察比较种子

  把盛有三样种子的盘子放在视频仪上让幼儿观察。

  师:你们的桌上也有同样的一盘种子,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种子,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

  幼:蚕豆是……扁扁的;黄豆是……圆圆的。

  师:对呀,这些豆子的形状不同。

  幼:蚕豆……大;黄豆……小;花生呢……不大也不小。

  师:豆子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朋友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这三样种子哪个多、哪个少?

  幼:排队

  师:对呀,排队是一个好方法,排好了队还可以数一数。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一盘种子,先让幼儿观察、比较。通过提问“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种子,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为接下去一次次的.种子排列作好铺垫。)

  2.幼儿操作记录

  师:好,我们就用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看看三样种子哪个多、哪个少。(出示操作卡)这上面有三条线是什么意思?

  幼:把每样种子排在线上。

  师:每条线的开头有面小红旗表示什么?

  幼:从小红旗开始排。

  师:排队时,每颗种子要紧紧挨着,要不把种子洒落外面,排好后数一数每排有几颗,并在每排种子后面的第一个方格里记录。

  3.集体分析比较

  师:谁愿意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从这张操作卡上你们看出了什么?三样种子的数量是……

  幼:都是8,一样多。

  师:还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队伍一样长吗?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幼:蚕豆的队伍最长,黄豆的队伍最短。

  师:为什么种子的数量一样多,排列的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幼:因为这些种子的大小不一样。

  师小结:说得真好,被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种子的数量相同、大小不同,排列起来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尝试给种子排队,通过数一数发现种子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卡上的不同,很快发现种子数量一样多,可是队伍却不一样长。再通过进一步追问,使得幼儿再次去分析去发现,原来因为种子的大小不同。)

  第二次排队:感知大小不同的种子,排列长度相同时数量不同

  1.分析思考

  师:排队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呢。你们想不想再来排?好的,这里有三条线段,一样长吗?

  幼:一样长。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用这些种子在一样长的线上排队,种子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呢?

  2.幼儿操作记录

  !J币:到底会怎样呢?请你们接着往下排,排好后数一数,记录在后面的第二个空格里。

  3.集体分析比较

  师:从这张操作卡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数量一样多吗?

  幼:不一样多。

  师:为什么排列一样长的队伍,有的种子少,有的种子多呢?

  幼:因为有的种子大有的种子小。

  师小结:说得真好,又被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排列的长度相同时,种子大小不同,数量也是不同的。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三条线段是一样长的,然后提出疑问,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在分析中发现答案。)

  第三次排队:感知排列的疏密与队伍长短之间的关系

  1.明确要求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排,都要使每样种子的数量一样多,排列的队伍也一样长。先把种子轻轻放入盘子,再请每样种子排8颗,记住它们的队伍要排得一样长。

  2.幼儿操作

  师:想一想怎样把小的变得和大的一样长,或把大的变得和小的一样长?

  3.展示操作卡,集体分析比较

  师:我们来看看每样种子一样多吗?队伍是不是排得一样长?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队伍变得一样长的?

  幼:将小的种子排稀一点,变得和大的种子一样长。

  师:谁觉得自己排得比他更好?

  师:他的排法很特别,他把蚕豆竖起来,把大的变紧一些,就和小的一样长了。看来只要动脑筋一定还会想出更多的排法。

  (评析:这是一次开放性的操作,有些难度。它要求幼儿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一个挨着一个排列),不管用什么方法排,只要能使数量一样多、队伍一样长。这就给了幼儿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想出多种排列方法。)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数学区提供种子、排序板等,让幼儿继续玩种子排队的游戏。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2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操作,发现小水滴可以将物体变大的现象。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活动重难点:

  发现小水滴可以将物体变大的现象,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保鲜膜、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猜谜导入,谜底:小水滴

  二、基本部分

  1.PPT出示小水滴图片,幼儿观察。师提问:小水滴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幼儿自由回答。

  2.借助小水滴观察物品。

  师:除了大家说的这些,小水滴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

  (1)出示教师特制的纸杯,下半部分开孔的纸杯,杯口还有一层保鲜膜。教师介绍材料,

  (2)引导幼儿如何操作及观察。

  在保鲜膜上滴一滴小水滴。

  杯底放一个小物品然后透过小水滴来观察。

  引导幼儿猜测观察结果。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

  (4)幼儿反馈观察到的结果:看到的物体会变大。

  3.出示放大镜,探索放大镜与小水滴的联系。

  (1)摸一摸放大镜,得出中间厚、边缘薄,而且是透明的。

  (2)联系小水滴的形状,告诉幼儿小水滴其实就是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4.探索其他透明液体是否有放大作用。

  (1)出示白酒,白醋,雪碧等材料,这些都能把物体放大吗?

  请幼儿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步骤与方法

  (2)幼儿再次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3)师小结:像白醋、白酒、雪碧等水滴都是透明的,并且中间厚、边缘薄,它们会让物品看起来变大。

  5.生活中的例子: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三、结束部分

  延伸活动:像玻璃、眼镜儿到底能不能把物品放大?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温室种植技术可以让人们吃到不同季节的蔬菜。

  2、激发幼儿对蔬菜培植新技术的关注,有兴趣尝试小实验。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ppt(菜场、温室的有关资料和各种温室中生长的蔬菜图片)、塑料筐(里面有泥土)、细条有机板、保鲜膜等。

  【活动过程】

  一、菜场里蔬菜真多呀。

  引导语:前几天我们逛过菜场,菜场里蔬菜怎么样?(又多又新鲜)让我们用歌声来唱一唱吧。(ppt菜场图片、插入音乐)

  1、歌曲《菜场》引入:菜场里的蔬菜真多呀!

  2、说说:在菜场里还有些什么菜?(幼儿很快地说出各种蔬菜名称)

  (幼儿根据参观过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二、张奶奶买菜。

  过渡语:我们的菜场可真热闹,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蔬菜。可是早上我遇见邻居家的张奶奶却空着菜篮子满脸不高兴地回家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1、故事:张奶奶买菜。

  原来张奶奶刚从很远的农村来到这里,她说在他们老家的田里现在就种着萝卜、白菜、青菜等冬天生长的蔬菜,可是这里的菜场却和他们老家不一样。(故事讲述前半部分……)

  2、讨论:张奶奶的想法对吗?为什么我们的菜场里会有不同季节的蔬菜呢?让我们和张奶奶一起去了解了解科学的蔬菜种植技术好吗?

  (幼儿根据自己之前的调查进行交流)

  三、温室种植蔬菜多。

  1、介绍温室栽培的知识(通过ppt图片,向幼儿简单介绍温室栽培的技术)

  (农业温室分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两种,可以人工调节温度和湿度。主要用于蔬菜的`超季节栽培,使冬春两季也能生产供应。是一种在室内不加热的温室,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也只依靠太阳光来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

  2、尝试制作简易小暖棚。(小组合作)

  3、小结:现在除了在温室里种蔬菜外,农业科学家们还利用温暖地区的气候和山区的立体气候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4、温室种植蔬菜多又多(ppt观看各种温室中生长的蔬菜图片)

  四、张奶奶的菜篮子满了。

  引导语:现在张奶奶知道了原来这些反季节的蔬菜是通过这些科学种植的方法种出来的,一样新鲜又有营养。让我们陪着张奶奶再去一次菜场,买菜去咯!再次演唱歌曲《菜场》。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组织幼儿参观蔬菜大棚,幼儿不但增长了很多知识,还从中懂得种植蔬菜大棚的不易,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会有所收获。并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小百科: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一类植物或菌类,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背景

  这是一次由幼儿引发生成的活动。自然角里要增添东西,王洋小朋友带来的一只螃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孩子们对螃蟹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并有一定的探索螃蟹的动机。于是我设计安排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大胆地提出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和运动方式。

  3.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纸、笔一份,一只大盆,盆里放有一只螃蟹。

  2.一只材料箱,里面放有纸条、塑料软棒、毛线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观察

  师:我发现小朋友一走进活动室就特别高兴,能告诉我你们看见什么了吗?那就请你们找4个好朋友为一组,一起去仔细看看小螃蟹吧!(师幼一起观察、讨论)

  (评析:导入开门见山,简明的让幼儿一下子知道了研究的对象,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幼间的心理距离。)

  二、集体交流,引发问题

  师:刚才,你们发现小螃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谁先来说说?

  幼1:我们那只是雄的。

  幼2:我们那只是雌的。

  幼3:我发现小螃蟹有两只像钳子一样的'脚。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小螃蟹这么多秘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螃蟹吗?(老师将幼儿的问题用简笔画记录下来)

  幼1:小螃蟹为什么会吐泡泡?

  幼2: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幼3: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幼4:小螃蟹吃什么?

  (评析:提问通常是教师的专利,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入。有些问题教师也意想不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驾驭。)

  三、分组讨论,确定研究的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精彩,有些问题连老师也没想到。由于时问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研究。请你们每个组讨论协商后选出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并把它画在纸上。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最想知道哪个问题。

  组1: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组2:小螃蟹的钳子有什么用?

  组3:小螃蟹的眼睛为什么一会儿伸,一会儿缩?

  组4: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师:每个小组都已选好了自己要想知道的问题,今天,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幼:好!

  (评析:每个幼儿对螃蟹的观察角度和兴趣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尊重幼儿的选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需求,这样幼儿的探索活动会更主动、更深入、更具创造性。而在短时间内对每个问题都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让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能促使他们学会商量和合作。)

  四、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材料

  师:你们需要什么工具?想怎样来研究呢?先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现在你们都想好了吧,如果需要什么材料就到材料箱里去拿,材料箱里没有的可以请老师帮助。

  (评析:在众多的问题中,让幼儿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一个进行研究,并且初步讨论出研究的方法、所需要的工具及材料。这样做并不是要求他们有很详细的研究,有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而是使幼儿明确,科学实验并非玩耍,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五、小组探究实验

  这里,了足够多的时间让幼儿探究,孩子在活动中的专注、投入、采用的方法,使我感动。不过有的幼儿忘记了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也有的因遇到困难而转换了目标,这需要老师的提醒,以培养他们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六、小组交流探究情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把知道的情况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如果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发现,等会儿可以向他们提问。

  组1:我们发现螃蟹的膝盖不像我们人的膝盖是向前的,而是往左右两边的,所以它走路的时候是横着的。

  师:小螃蟹是横着走的,可是刚才我看见第一组的小朋友用书夹住螃蟹的左右两侧,结果怎么样呢?

  组l:不走了。

  组2:我们发现小螃蟹的钳子很厉害,我们用一根小棒来逗它,小棒只要一碰到它的身体,它就张开钳子夹住不放。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呢?

  组2:可能是它的武器,用来保护自己的。

  组3:我们发现小螃蟹的眼睛碰到东西就会缩进去,如果不碰它了,等一会儿就又伸出来。它一伸一缩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眼睛,就好像我们人的眼睛碰到东西就闭起来。

  ,大班科学活动:螃蟹的秘密

  组4:我们的是雌螃蟹,又去、捉来了一只雄螃蟹,两只螃蟹在一起吹泡泡,还互相用钳子打闹,那只雄的螃蟹厉害,还爬到雌的誓身上欺负它,一会儿就走了。

  幼:不是欺负,它们是表示友好。

  (评析:幼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成功的自豪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同时在交流中.幼儿获取了更多有关螃蟹的信息。)

  七、拓展延伸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讲得:也非常精彩,大家知道了小螃蟹的许多秘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来得及研究怎么办?

  幼: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师:很好!我们把小螃蟹养起来继续观察它、研究它,把新的发现记录下来。(后来发现小螃蟹即将死亡,我和幼儿一起将它进行了解剖。)如果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爸爸、妈妈和老师,还可以和大人一起到书上或者电脑里找答案。

  (评析:探究是无止境的,在短短的一次活动中,或许并不能让幼儿的探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也不可能获取有关螃蟹的所。有知识,但如果能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想继续探究下去,这就达到了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5

  一:说活动意图

  本次活动手工纸娃娃,这是一节科学和数学的整合活动,科学活动就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经过探究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本次活动我让幼儿在了解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外,经过幼儿的自我探索来知道平面和立体的关系,并知道原来立体图形可以由平面图形变过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让幼儿动手折折粘粘剪剪等活动来进一步了解立体和平面的关系,教师事先制作了一个用纸搭建的纸城堡,让幼儿对其产生好奇感,设想这是用来干什么的,怎么用的,产生一定的兴趣,更能有效的融入课堂中。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有着导向的作用,根据我班本教材的内容和大班幼儿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两点:

  1.幼儿通过动手变纸片来更好的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三:说教学准备:

  对于活动的准备我根据教学活动过程的.需要我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如下:

  1.人手一把剪刀,每组两支胶水,人手一张彩色纸,教师制作的立体图形, 平面图行

  四:活动基本流程

  引出手工纸娃娃------引导幼儿仔细观看娃娃的表情-------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伤心------幼儿探索能让手工纸娃娃站起来的方法-------幼儿动手进行操作-------将作品展示出来,并能够大胆讲述-------教师展示城堡------幼儿简单了解这是由什么构造的-------将立体图形剪开来-------幼儿进行操作

  五: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教具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客人宝宝

  2.小朋友看这是谁啊?(纸片)

  3.我给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手工纸娃娃

  4.哦!今天的手工纸娃娃怎么了啊?(伤心,难过,不高兴)

  5.他为什么会那么伤心难过呢?(幼儿猜测)

  6.哦!其实手工纸娃娃也想和我们小朋友那样到处去玩玩,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你没看他刚想站起来却又怎么了?(摔下去了)

  7.小朋友有没有好办法让他站起来啊?(幼儿讲述)

  (二)幼儿进行操作

  1.嗯,小朋友的办法都非常不错,那我们现在就来试试你们所说的那些办法能不能让手工纸娃娃站起来?

  2.在那边桌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的操作材料有剪刀,双面胶,还有纸片,你们现在就去试试看。(在使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手哦)将让站起来的作品放置在上面的桌上

  (三)教师介绍幼儿制作成功的纸片

  1.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哪些小朋友让手工纸娃娃站起来了

  2.哦!这个手工纸娃娃是谁的啊?你是用了什么方法让手工纸娃娃站起来的啊?(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用了剪的方法,粘的方法,还有折的方法都让这个手工纸娃娃站起来了,小朋友可真棒

  (四)认识立体图形

  1.手工纸娃娃可高兴了,为了感谢大家手工纸娃娃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小朋友想去吗?(想)那先把小眼睛闭起来

  2.好!你们看这是哪儿啊?(城堡,皇宫等)

  3.哦!城堡,你们说这些纸城堡里的纸和手工纸娃娃有什么不同的吗?(幼儿讲述)

  4.说的真棒,这种从什么地方看起来都能够看到他形状的我们叫他是立体的,而这些平平的我们就叫他是平面的,和老师一起说:立体的 平面的

  5.那我们现在就来找找看你们说老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形的(正方形)那你们说正方形的好朋友是谁?(正方体)

  6.我请一个小朋友从纸城堡中找到正方体

  7.其实这些纸城堡中的纸啊都是由手工纸娃娃变成的,我们只要给他剪上一刀他就变成手工纸娃娃了,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你们说正方体如果给他剪上一刀他会变成什么图形?(长方形)

  (五)幼儿进行操作

  1.好,那我们一起也来试试

  2.幼儿进行操作(记住我们只要给他沿着直线剪一刀)将你剪好的图形拿在手上。

  3.我们来看看,教师提问,这位小朋友你刚才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纸宝宝,现在变成什么形了?(例:我刚才拿的是正方体用剪刀剪开后变成了长方形)

  (六)活动延伸

  我们刚才让纸城堡里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小朋友还想不想让平面纸娃娃变成立体纸娃娃啊?(想)那我们回到教师再进行活动好不好?(好)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我能够和幼儿很好的进行互动,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也没有像上次那么紧张了,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幼儿也很快的融入到课堂中,幼儿对本次的活动也很感兴趣。在活动中我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的部分有两次,在第一次进行操作时我是要求让幼儿将自己所探索的方法进行尝试,看是否能够成功,很多幼儿都成功了,并将自己如何进行操作的方法大胆进行讲述,有些幼儿胆子小,在我们鼓励之下也能够大胆发言这点让我很高兴, 在活动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本次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让幼儿了解立体和平面的关系,让他们大概了解立体是由平面演变过去的,在活动中我所制作的城堡中也存在着失误,在准备材料时我制作了很多立体图形,但不能完整的称为一个体,我将其设置的只有四个面,只为了能够让幼儿更方便的操作,传授了错误的知识,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本班幼儿也是在认识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同的也上过类似的课程,幼儿也知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对于这一点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对本次活动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