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6-12 08:28:54 活动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锦集9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幼儿天生就是爱玩水的。在一次玩水的过程中,王利小朋友拿了一片落叶放到水池里,不一会儿听她说“树叶浮在水面上了,象只小船。”奇奇小朋友一听,拿来了一根小树枝放到水里,“咦,老师,我的小树枝怎么沉下去了?”其他幼儿纷纷学他们样,也很有兴趣地玩了起来。并且有很多小朋友问:“老师,还有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上来呢?”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因此,面对幼儿对物体沉浮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并结合《新纲要》,我们选择了幼儿所熟悉的蔬果开展了这次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培养他们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蔬果,并感知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蔬果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四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桃、荔枝、西红柿、土豆等蔬果,四个水槽,托盘,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随音乐逛“蔬果超市”导入

  “今天呀,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逛一逛“蔬果超市”,看看超市里有些什么。”

  “呀!小朋友们快来看,这里有好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吗?”

  (让幼儿自由讨论)这时小朋友们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在说它们的形状,有的在回味它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二、想一想,猜一猜

  “假如我们把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

  “香蕉、西红柿、土豆呢?”

  这时小朋友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

  “大家呀,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在开展活动之前,考虑到幼儿的能力水平,所以我们教师为他们准备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蔬果图片。让他们在不作任何提示下,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玩一玩,比一比

  “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带领幼儿到操作台,让他们自主探究,把各种蔬果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证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且,这一环节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讲一讲,议一议。

  “现在我们小朋友都做过实验了,并知道了结果,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让幼儿分别回答,这一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幼儿乐于表达的行为习惯)

  “这些蔬果,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比如说,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是在水中间呢?”

  (让幼儿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集体来解决。)

  五、活动延伸

  “这些问题我们小朋友都帮忙解决了,但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 妈一起想想办法来解决,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苹果浮到水面来?”

  (幼儿在玩耍中获得了蔬果沉浮的经验,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引发了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我们觉得,这样的活动要不断的开展、延伸下去。)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蔬果沉浮的秘密,并学会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培养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讲一讲,议一议这一环节,通过集体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陈鹤琴老先生说:教师的设计始终要以幼儿为核心,所设计的活动本身,要充足给予幼儿放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所寻找的玩具一定是“活”的,是能有多重针对性,并且源于幼儿鲜活的生活实际的,是具有相当趣味性的。

  瓶子是孩子身边最熟悉的生活用品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各类瓶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还给幼儿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和探究的思索及创意的空间。面对小班幼儿游戏特点和这些散了家的“瓶子和盖子”,老师却发现其中许多教育契机和可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于是诞生了这个‘瓶子和盖子’的活动。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同时考虑到瓶子盖子对幼儿小肌肉、一一对应等能力的发展,制定了以上目标。尝试用掀、拔、旋、按等动作打开和盖住瓶子,发展小肌肉动作;初步感知瓶口大小和盖子大小的关系。材料就是各种各样的瓶子及其盖子。在流程设计上,主要是通过帮娃娃家整理物品的游戏形式,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原则,不断让幼儿自然地练习掀、拔、旋、按等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感知瓶口大小和盖子大小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瓶和瓶盖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2.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活动准备:

  设置小鹿的家,布偶小鹿妈妈,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

  活动过程:

  1.用情境小鹿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1)提问:“小朋友看看,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小鹿妈妈正准备带鹿宝宝们出去旅游。她准备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放进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鹿妈妈真着急呀!没有了盖子,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了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的不卫生。

  (3)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谁来帮助小鹿妈妈呢?

  2.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1)提问:“小朋友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谁能为小鹿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教师观察幼儿是如何尝试给瓶子选择盖子的。

  (2)幼儿将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鹿妈妈(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配对并盖好了。

  (3)启发幼儿谈谈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的。

  提问:你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的?

  为什么这个瓶盖正好能盖上呢?

  找一位没配好的幼儿提问:你的瓶子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没找到?再找找看,(教师拿起一个不配的)问:这个行吗?为什么不行?

  教师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

  (4)幼儿再次尝试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

  小朋友,现在我们再换一个瓶子来找瓶盖朋友,找到后,想个办法把它盖紧。

  3.幼儿操作。

  提问:(1)请一位小朋友拿着盖好瓶盖的瓶子出示给大家看,提问:你的瓶盖盖紧了吗?你是怎样用你的小手把盖子盖上的?(旋上、转上)。你是用拧的方法,为什么这个瓶盖要拧?你们发现瓶盖和瓶口有个小秘密吗?里面有一圈一圈的叫罗纹。有罗纹的就要拧。是不是你们每个小朋友都用拧的方法呀?

  (2)请一位按瓶盖的幼儿出示瓶子。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你是怎样盖瓶盖的?这个瓶盖有没有罗纹?(没有)我们就用按的方法,要用点劲!

  4.用情境方式结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将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小鹿妈妈。

  教师以小鹿妈妈感谢小朋友的口吻进行小结:“谢谢小朋友帮了我的大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为每一个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而且会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子,这下我可以带宝宝出去玩了,小朋友再见!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玻璃杯倒扣入水而手绢不湿的方法,感知空气存在并占据着空间。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第一次探究材料:小手绢、可封口塑料袋、不封口塑料袋、有盖的盒子、没盖的盒子、有盖的瓶子、没盖的瓶子、塑料包装 纸、皮筋、剪刀、透明胶带、清水一盆、干抹布若干。

  第二次探究材料:玻璃杯人手一只,小手绢、干抹布若干、装满水的水盆每组两个。

  其他材料:可乐瓶、小纸球、透明水盆、彩色乒乓球,玻璃杯。

  2.幼儿经验准备:

  了解水的特性及有关空气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只用小手绢叠成的`小老鼠)“小手绢可以折出小朋友喜欢的许多物品,小手绢还可以做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手绢不怕水的游戏。

  二、第一次探究活动:使用封闭的、半封闭的材料,探索让小手绢到水里也不会湿的办法,感知和发现“密封”能使小手绢不湿。

  1.熟悉材料,寻找探究的方向:我们先来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想想看,怎样做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而手绢不湿。

  2. 幼儿分组尝试,教师交代实验要求:试完一种方法,可以再试一种。但必须用抹布把材料和手擦干,这样才能保证第二次实验的成功。

  3.组织幼儿集中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的?”“有谁没有成功的,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解决?”

  4.第一次递进,教师小结:成功的幼儿做实验时材料封紧了,没有缝隙,水进不去,手绢就不会湿;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知道失败的原因了,是因为材料有缝隙,水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小朋友明白了用密封的办法能让小手绢不湿。

  三、第二次探究活动,加深难度,解决“用一只玻璃杯让小手绢不湿”的问题,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1.设置新问题:“只用一只玻璃杯,能不能让小手绢到了水里也不湿呢?幼儿自由尝试。

  2.教师适时提示:“将玻璃杯杯口朝下压入水底,再把杯子提出水面,试试看,杯子里的手绢会怎么样?”

  3.教师指导并请个别幼儿讲述成功的方法:杯子要垂直上下,不能斜,要快、稳、直。

  4.幼儿集中讨论:“刚才我们把手绢严严实实密封起来才不会湿,而玻璃杯口这么大,手绢也不会湿,这是为什么呢?”思考: (1)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绢还有别的东西吗?(2)这种东西能看得见、摸得着吗?(3)在杯口斜着浸入水中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泡泡的?

  5.第二次递进,小结:玻璃杯里装满了空气,是空气把杯子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水流不进杯子里,所以杯子里的手绢不会湿。

  四、第三次探究活动,体验验证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一个彩色乒乓球,一个玻璃杯,一盆水,想想怎样能使乒乓球“沉”到水底呢?一个小纸球、一个可乐瓶,想想不用手扔,不用脚踢,怎样让纸球飞上天?

  2. 第三次递进,小结: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而且空气是要占据空间的。

  五、拓展延伸:

  空气还有很多的秘密,我们要多动手、多思考,努力去发现它们。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在幼儿园,会听到孩子们在议论: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昨天我看见广场有放风筝的,飞的可高了;今天风大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萌发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准备: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视频《风的危害》和《风能的利用》、风的音效、各种植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情境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打开门欢迎我们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吧!门外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尝试制造风探索风产生的原因

  1、提问:我们今天请来的`是我们的"风"朋友那风是哪里来的?

  (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

  (2)幼儿互相尝试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边尝试边思考)

  (3)为什么一扇、一捏、一挤、风叶一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当我们一扇、一捏、一挤压、一开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风的基本特征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着扇风,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是什么样的?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四、游戏:大风和小风幼儿分别戴头饰扮演各种植物,听音效用肢体表现小风来时植物怎样动,大风来时植物怎样动。

  五、通过短片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看短片《风的危害》后提问:风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怎样减小风灾?

  2、观看短片《风能的利用》后提问: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风能?

  六、教师总结,以游戏《风车和风儿共游戏》结束活动风车想请小朋友与风儿一起做游戏,大家快举起你的风车一起欢迎我们的风朋友和我们一起游戏吧。(幼儿随音乐玩)

  活动延伸:请家长带幼儿去户外放风筝或去参观风能发电。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活动过程:

  1.燃烧蜡烛

  (1)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2)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

  (1)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2)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

  (3)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

  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

  (1)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2)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3)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

  四、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

  1、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3、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

  4、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

  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

  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儿和教师一起分类,幼儿说感知方法,教师演示)。

  五、活动延伸: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

  反思: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案

  设计中先用神秘袋,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引入主题。

  活动过程中,以分组实验D检验D交流讨论为主线。

  首先让幼儿分组实验,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分组实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究各种感知方法,这样对探究结果印象更深刻;然后让幼儿交换分组,检验其他组的操作是否正确,幼儿在检验过程中,在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产生好奇;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纲要》中明确要求,在科学教学活动目标中,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巩固阶段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再次分类,明确物体软硬的特性并且用多种感知方法进行分类。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活动延伸中,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并运用到生活中。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要求:

  1、对物体落下来的现象感兴趣,有初步的探索欲望。

  2、学习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羽毛、降落伞、纸条、包装带、沙包、飞镖、贴有相应物体的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1、小故事引发幼儿猜测:物体是否会落下来?以激发兴趣。

  2、观察材料,摆弄物体进行感性探索体验:它们是不是都落下来了?

  3、第二次探索,比较落体的不同方式。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所玩的物体,观察落下来的样子,引导幼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现自己的发现。

  4、学习记录:观察记录表上贴的物体,引导幼儿选择相应物体尝试后把该物体下落的样子画下来。

  5、延伸活动:玩落体游戏,如“托气球、吹羽毛”等,启发幼儿观察更多落体现象,并想办法使其落不下来。

  本园教师观察反思:

  适宜性行为

  1、本活动目标定位较好,能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重在培养幼儿对常见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初步的探索欲望。

  2、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充分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幼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教师在活动中能注重让孩子在玩中探究,丰富体验,特别是能大胆地尝试让幼儿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给幼儿较充分的发展机会。

  4、努力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促使幼儿能自主地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不适宜性行为

  1、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够细致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结果的倾向。

  原因: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仍然受传统的目标意识影响。

  对策: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对幼儿临时出现的一些状况作出及时和适宜的回应,要更加尊重过程,从幼儿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实。

  2、问题:幼儿积累的体验还不够多、不够深入。

  原因:小班幼儿还不善于主动与同伴交换、合作地玩,因此表现出部分幼儿接触的材料不够多。

  对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材料、合作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刀、抹布;课前洗净双手。

  3.PPT。

  活动过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小朋友,今天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物,它是一种水果请一个小朋友来猜猜是什么?

  2.集体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看是什么呀?

  师:"西瓜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现在又多了一些形状,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绿色的,还有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敲会响,推推会滚。

  3.通过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内部特征。

  师:"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捡到了一个西瓜,他们为了吃西瓜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你们想知道吗?"

  a.老师讲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师提问:猴王怎么吃西瓜?你会吃西瓜吗?吃西瓜应该吃什么?

  c.师: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们一起把西瓜切开看一看。

  e.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你们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

  f.了解两种特殊的西瓜--黄瓤的瓜和无籽瓜师:小朋友看老师电脑上有两种瓜,它们跟我们平时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样呢?

  4.我们给西瓜涂上颜色吧。(幼儿动手操作)

  5.谈论吃西瓜的好处。

  a.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b.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瓤水分多,吃起来又凉又甜.能解渴、消暑,我们大家都爱吃。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目标: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理解散文诗的内容,能有兴趣地学习朗诵。

  准备:

  教学挂图《夏天的歌在哪里》、散文诗录音。

  过程:

  1、出示挂图,自由讲述:

  1)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事情?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夏天?

  3)夏天里会有谁在唱歌?让我们来听一听。

  2、听赏散文,感受理解:

  1)欣赏配乐散文诗(2遍),问:

  2)夏天的歌在哪里?它们分别是怎样唱的?

  3)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4)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幼儿体验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词:

  5)你最喜欢这首诗歌中的哪句?为什么?

  3、学习朗诵,经验交流:

  1)幼儿随着老师和配乐散文诗录音轻轻跟吟。

  2)引导幼儿交谈经验:

  3)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4)夏天的歌还会是怎么样的?

  5)在夏天里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能不能编到诗歌里?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中班03-08

科学活动教案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05-04

科学活动教案05-26

科学活动教案12-16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公开课04-11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07-11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6-21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07-11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