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时间:2024-11-01 11:57:08 毅霖 活动记录 我要投稿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精选15篇)

  记录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精选15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1

  关键词:区域活动;观察策略;指导策略;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70-02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校学习的重要模块,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语言发展、艺术特长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实施以来,幼儿教师的区域活动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指南》的出台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指导与促进意义,如何在《指南》背景下充分发挥观察与指导作用,灵活高效开展区域活动,是目前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棘手任务。诚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对幼儿健康目标、语言目标、艺术目标等的实现都很重要,在《指南》背景下优化观察与指导策略,促进区域活动高质高效开展已然迫在眉睫。

  一、善用多元观察策略,以“观察”促“指导”

  1.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要求

  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想实现区域活动的优化开展,要重视多元观察策略,做好观察工作,从而实现以“观察”促“指导”。而想做好基于观察的活动指导,了解观察与指导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要遵循以下观察要求:一是观察要具有计划性。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即观察对象是个别还是全班,观察的时机、观察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有秩序地列出来。二是遵循目的性原则。观察必须有一定的目的,不可盲目随意观察,即教师要根据区域活动主题、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等确立观察重点、难点等。三是观察要有客观性。观察要尊重事实,不能靠主观臆想以及自身经验。四是观察要有系统性。也就是说,观察要反复、系统、科学进行。

  2.教师要巧用多元化的观察策略

  观察是指导的基础,对指导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具体来说,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直接观察法。这个方法是最普遍的观察方式,它简单易操作,十分随意,所获信息较为直接、原始。该观察方式主要包括两种观察策略,即个别扫描法及全班扫描法。前者是指教师对全班幼儿学习状况进行观察,后者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幼儿进行观察。例如,幼儿A总是在区域活动中萎靡不振,参与性差,这时教师便可通过对幼儿A的直接观察,找到科学的指导与促进策略,帮助其提升活动自信。二是清单观察法。该方法是指通过列清单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目的性较强且全面。三是系统观察法。该策略需要做记录,并通过记录进行系统观察,达到观察与指导的目的。

  二、善用接受指导策略,推动活动高效开展

  1.基于区域活动的规则强化常规指导

  所谓接受指导策略,就是对学生进行“讲解――接受”式的活动指导,这一指导策略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作用,帮助幼儿实现语言组织、语言优化、语言运用、语言智力等语言发展目标。诚然,接受指导策略的第一步便是制定活动准则,制定迎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规则,以此来强化常规性指导。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活动规则不仅包括基本物质活动规则,也包括幼儿人际相处规则。鉴于此,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指导规则时,既要处理好幼儿与活动材料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以及幼儿与整个区域活动的'关系。例如,在幼儿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教师可以制定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共同分享等活动指导规则;在幼儿与活动材料关系处理方面,可基于不同材料的用途进行系统讲解,使幼儿正确使用,杜绝浪费。

  2.巧用随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随机指导是幼儿区域活动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策略,它属于语言类的接受性指导策略。巧用随机指导策略,可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及探索求知欲。具体方法是:一是巧设疑问,提高幼儿探索的深度。幼儿的探索属于浅层次的,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深层次探索。二是帮助幼儿解决活动难题,激发幼儿探索信心。教师的指导与激励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幼儿的自主活动遭遇瓶颈时,教师要及时出现,并通过恰当指导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当然,教师可以巧用启发式与建议式的指导策略,对幼儿的探究活动“点到为止”,以此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信心与勇气。三是巧用评价,确保活动质量。评价是提升幼儿活动质量的一种指导策略,有助于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借助暗示指导策略,构建自由活动场景

  1.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进行暗示指导

  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习与活动的自由度也更大,但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要“作壁上观”,任由幼儿“自由”活动,而是需要进行一些暗示性指导,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关注材料的层次性,使其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选择的活动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促使幼儿进行科学的、有价值的不同操作;活动材料要尽可能丰富多彩,以吸引幼儿眼光,持久地保持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与信心。例如,关于层次性,教师在放置材料前要对材料进行科学、系统的长期观察,将材料按照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细化”,凸显材料的层次性。这样,不同认知能力的幼儿便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等选择合适的活动材料。

  2.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强化引导

  鼓励幼儿对自身区域活动的过程进行系统化、有效记录,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控幼儿探索活动中的诸多事宜,还能促使教师基于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提高幼儿的活动质量。由于幼儿数量较多,教师对幼儿进行一一指导明显不现实,通过引导幼儿对过程进行记录是帮助幼儿留下活动痕迹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自身活动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更有利于幼儿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还为教师以后的区域活动研究提供可行性的资料与数据,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四、无痕整合观察策略,实现灵活化指导

  1.观察幼儿学习能力,实施引导式指导策略

  《指南》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应高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基于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能力、工具操作能力、探索求知能力以及信息记录能力不尽相同,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系统、有意识的观察。当然,在具体的观察中,教师应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基于区域活动内容、学习探究的特点等找准观察点进行观察,这样系统有效的观察方式才能使教师逐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特征,继而对其进行引导式的指导,提高幼儿活动质量。例如,在“不倒翁的秘密”探究中,一些幼儿只是停留在对不倒翁娃娃的肆意玩耍上,而并没有探究意识与能力,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式指导:“娃娃为什么不倒呢?大家可以拆开娃娃看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求知欲,提升其探究能力。

  2.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巧用针对性指导策略

  《指南》要求,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及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等原则,特别对“关注幼儿个体差异”进行了强调。鉴于此,教师要时刻观察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认知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强化,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区域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诚然,在同一个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观察其活动现状,并对不同情况的幼儿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与信心。例如,在制作万花筒的活动中,有的幼儿拿到几片载玻片,很快就能顺利粘贴,而有些幼儿尽管很认真地在制作,但半个小时过去了依然一无所获。针对这些幼儿,教师可以为其制定步骤图,让其照图一步步完成。

  五、结束语

  总之,在《指南》背景下,幼儿区域活动不再是一种教育摆设,而是一种能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推动幼儿智力发展以及陶冶幼儿情操,使其进行自主科学探索,并形成独立人格的一种绝佳教育途径,理应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想让区域活动更有效地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组织、观察与指导的作用,用自己的慧眼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实现精准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区域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2

  记录是科学探索中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幼儿用图表、绘画、照片、符号等方式来记录、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所见、所想、所知、所做,使探索过程具体化、可视化、操作化。我校在开展“院园合作的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课题研究中,重视记录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在与幼儿园的合作研究中采访、记录了大量幼儿园教师科学活动的案例,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科学记录的实践研究,发现了科学记录中内容空洞而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单一缺乏年龄的适宜性、注重结果记录缺乏过程性的探究记录、注重对记录结果的个体交流缺乏集体展示、幼儿缺乏一定的科学记录能力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具体的活动个案与教学问题思考,追寻影响有效记录的元素,初步探析促进幼儿有效记录的策略。

  一、因年龄而异,考虑记录的针对性

  【问题思考】在一次科学领域的学科教研活动中,调研员向幼儿园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都有“自然角”,都在自然区角种植了花、草等植物,饲养了金鱼、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都培育过玉米、小麦、黄豆等种子的发芽生长过程,并要求小朋友们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大家有没有想过不同年龄班的小朋友在观察记录上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显然,幼儿不同年龄的发展差异,要求在科学活动的记录内容、记录方式、记录工具及教师的记录指导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1.因年龄而异,明确不同的记录内容。小班幼儿一般只对事物的明显特征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可选择小班幼儿感兴趣事物的明显醒目的外在特征去记录。比如,教师可要求小班幼儿在观察了班级自然角的植物后,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中高度的变化和叶子、根茎、色泽等外形特征的改变。

  中班幼儿对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感兴趣,能对事物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因此,教师可让中班幼儿在对比中记录事物的相同与不同特征。比如,教师引导幼儿对幼儿园“小菜园”中种植的青菜与萝卜在叶子形态、根茎状况、生长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观察记录。

  大班幼儿已经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重要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发生的变化。因此,教师可针对性地引导大班幼儿去观察记录事物的重要特征,关注事物变化的一些主要原因,比如,水、土壤、温度、阳光对植物的影响。调研幼儿园教师曾指导大班幼儿追踪记录“冬季大蒜在户外和室内的生长”,帮助孩子获得“温度对植物生长影响”这一重要经验。

  2.因年龄而异,使用不同的记录工具。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大班幼儿的初步抽象概括水平,这决定了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记录工具、材料及方法一定要考虑和支持幼儿的不同年龄要求。例如,在“植物有多高”的活动中:小班幼儿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大象鼻标尺,刻度是形象生动的水果图案,下端画着的是长在地上的西瓜,中端画着长在矮树上的西红柿,上端画着长在高处的苹果。幼儿在记录黄豆苗的生长时,非常形象化地了解了黄豆苗从西瓜处长到了西红柿处,又长到了苹果处。对于中班幼儿,教师提供自制的测量标尺是按等距方式排列的卡通图案,他们在记录幼儿园小菜园中的植物时常常这样描述“萝卜菜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啦,小青菜的高度才达到二个小动物”。大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数概念和简单的计数能力,于是教师改进卡通标尺,在上面增加了数字刻度,这样大班幼儿在测量与记录事物时,常常这样描述“菜园中种植的黄豆苗长到10厘米小黄狗处了,旁边种植的茄子苗已长到15厘米大黄狗处了”。

  3.因年龄而异,教师不同的介入程度。同年龄幼儿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决定了教师指导的程度要有差异。小班幼儿离不开教师直接参与式的指导,这是因为小班幼儿持续并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缺乏观察与记录的经验,需要教师引领并不断示范与鼓励下进行观察记录。指导中班的老师可适当放手,采用间接参与的方式,当幼儿在探索与记录中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是因为中班幼儿不仅有一定的观察与记录的经验与技能,还有独立学习、自主探索的需求,这样有利于鼓励与推动中班幼儿进行独立探究和记录,逐步培养独立探究的精神。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记录方法上也已具备一定的经验,为了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大班幼儿独立表现的机会,在他们进行独立探究与记录的同时,可通过经验分享活动,间接引导与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做到自主与引导的有效结合。

  二、因内容而异,考虑记录的趣味性

  【问题思考】在指导幼儿进行有效记录时,幼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科学教育内容,以及如何开展不同科学活动的有效记录。由于前一段时间出现的一次日全食,激发了孩子们对天文现象的浓厚兴趣,于是,调研幼儿园组织了“月亮变变变”的月相观察活动,要求家园配合,让孩子们每天晚上把观察到的月亮形状记录下来。问起组织这次科学活动的原因,教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幼儿原有经验和兴趣点,考虑对孩子适应生活有没有帮助,能不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因此,科学活动应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兴趣点,记录的`内容应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爱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生长、生活现象都能激起幼儿的遐想,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成为幼儿观察、探索、记录的良好素材。

  1.记录植物生长,让幼儿趣味萌生。《纲要》与《指南》中明确把“亲近自然”作为科学领域的活动目标,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又是幼儿天性使然最喜欢探究和记录的对象。调研幼儿园利用园区资源,科学规划幼儿观察记录内容。第一,“植物园”的秘密。紫薇是调研幼儿园的攀爬类植物中的一个部分。“紫薇架”上:紫薇叶、花的颜色、形状、气味各是什么?“百草园”里:有哪些种类的草?哪种野草长得快?草叶的形状怎样?“花果园”里:有哪些类鲜花、果树?第二,“种植园”的探密。调研幼儿园利用园内可利用的场地与墙角开辟了各个探索的“种植与水生栽培区”。“种植区”:我们的小菜地里可以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下最合适?怎样浇水施肥?“水生区”:铜钱草、菖蒲、水竹、吊兰为什么长在水里?它们吃什么?幼儿在“种植与水培园”里边劳动、边观察、边思考,收获着成功快乐的体验。

  2.记录动物生活,让幼儿趣味无限。调研幼儿园创造条件,利用多种途径让幼儿参与饲养多种小动物,在亲身体验中探究记录动物的特点习性以及积累动物成长知识。第一,园部饲养的观察记录。园部利用一定空间统筹饲养了多种小动物,树上是各种鸟和昆虫的家,池里是各种鱼和虾的家,园角是各种兔和鸡鸭等家禽的家,园部老师规划观察主题,带领幼儿进行“小鸟的世界”、“小兔的一日生活”、“会游泳的金鱼”等主题研究记录。第二,班级饲养的观察记录。每班自主确定特色饲养区,由老师和幼儿一起商讨饲养什么,怎么饲养,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并对确定的观察主题进行连续完整的观察和记录。例,“小蝌蚪的成长”、“小乌龟的睡眠”等。第三,日常动物的观察记录。家园配合,结合幼儿的爱好特点,选择观察对象,例:小金鱼、小乌龟、小蝌蚪、小仓鼠、小兔子、蚕宝宝、小蚂蚁等进行持续探究记录。

  3.记录周围事物,让幼儿乐趣无穷。“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要达成的活动目标之一。因此,周围事物也成为幼儿探究记录的重要内容。第一,感知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雷、电及季节的变化,事物间的沉与浮、斜坡与速度、植物与阳光、光与影等潜藏着丰富的探究记录价值。例如,调研幼儿园利用园内植物的变化开展“感知春、夏、秋、冬”的活动,让幼儿比较记录四季变化中园内植物的变化过程。第二,关注生活经验。生活中各种经验与常识隐含有丰富的知识,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老师要巧妙利用日常生活去渗透和激发幼儿对其了解与掌握,要鼓励幼儿去了解感受身边熟悉的科技成就对生活的影响。例如,“生活中的垃圾”就是利用活动让幼儿了解与记录生活中的垃圾种类,并学会分类回收,做到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三、因方式而异,考虑记录的适宜性

  【案例探析】教师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先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落下的情景。孩子们纷纷向教师报告:“餐巾纸飘来飘去慢慢地落下来”、“沙包是快快地落下来”、“纸片是转着圈儿落下来”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填写记录表,当教师发现孩子在记录时发生困难不知如何记录时,教师及时指导与启发,用准备好的三种物体的图片取出,与幼儿一起边交流边贴在记录表空格中,并与幼儿共同探讨用“直线落下”的符号“”帮助幼儿记录沙包快快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的符号“酢奔锹疾徒碇铰慢飘落的过程,用“螺旋线型”的符号“S”记录“丫”字形纸片转着圈儿飘落的过程。

  这次记录活动获得了成功,在活动中教师考虑到小班幼儿独立的个体记录能力欠缺,采用了师幼共同记录。记录中教师指导幼儿用三种物体的图片代替,增加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记录中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直直快快;纸巾落下,摇摇摆摆;丫型纸片落下,转着圈儿”来帮助幼儿提炼整理经验,为幼儿学习用符号记录提供了榜样。因此,教师应本着形象、简明、有效的原则,科学地设计规划适宜的记录活动。

  1.恰当运用适宜的记录方法。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把实物或实物的图片粘贴到记录表上用于代表记录对象,可以用连线或绘画的方式代表记录对象或记录的现象,更可以用符号、数字或图像表征的方式对观察对象加以记录;按记录时对结果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描述性记录和统计性记录;另外记录表分全封闭式记录表、半封闭式记录表和全开放式记录表;不仅有单人使用的记录表,还有两人、多人合用的记录表,还可以添加“观察记录汇总表”;记录中可只要求记录结果,也可记录过程与结果,更可以先预测再记录过程与结果;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目标采用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记录方式和内容,充分考虑记录表的针对性,使幼儿的观察记录更趋于客观、准确。

  2.将个人记录、小组记录与集体记录有机结合。科学活动的记录形式有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和集体记录。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究为基础的个体记录,表现为幼儿个体对事物、现象及关系的理解。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体现了团队的合作与配合。幼儿的集体记录既可以在个人记录、小组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也可能在个人或小组记录之前,因为有些探究记录不适合以个别或小组记录方式进行,尤其是在幼儿较难自主记录的情况下,主张由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集体记录。这三种方法,性质和功能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观察类型及观察要求,灵活机动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发挥记录的真正效用,从而促进观察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3.关注记录的个性化。科学活动的记录虽然有严谨规范的一面,但是也要体现和追求个性化的一面。这是因为幼儿之间存在着能力、个性、发展水平的差异,记录活动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在科学活动的记录过程中,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自己眼中的世界,要给予幼儿一定的创造想象的空间,满足幼儿个性化记录的需求与表现。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中,幼儿记录每次吹出的泡泡个数。教师有意识地提醒与鼓励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记录,很快孩子们的记录百花齐放、个性十足,有的用圆点,有的用图画,有的用数字,有的甚至每次画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泡泡的个数。这种个性化的记录方法为每个幼儿搭建起自主创造的舞台,构建起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了大胆表现的机会,彰显了幼儿个性魅力。

  四、记录与探索同步,考虑记录的真实性

  【案例探析】中班科学活动“漂浮的蛋”,幼儿将鹌鹑蛋、鸡蛋和鸭蛋分别放入水杯里,然后往水杯里放盐,数一数一共加了几勺盐分别使蛋漂浮起来。教师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中只关注几勺盐的数量,一直忽略蛋在水中的细微变化,记录表上也只是单调的几个数字。经过调整后新设计的记录表,注重引导幼儿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于是,记录表上是若干盛水杯子的图案,要求幼儿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每增加一勺盐,蛋在水杯里的位置。

  幼儿的科学记录活动往往与探索发现同步进行,幼儿边探索、边发现、边思考、边记录,这时记录为幼儿的观察发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那种没有及时记录,过后补记,或者是回忆记录,都会与具体的活动情境有很大偏差,成为实践探索的一个符号与摆设。因此,强调记录活动与操作活动同时进行,是保证记录活动真实与有效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记录活动往往只强调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与保留,忽略对科学活动中现象的变化过程作观察记录,正如上述案例,第一次的记录无意中引导幼儿只对盐的数量加以关注,忽略了实验要重点关注的是盐的数量与蛋的漂浮程度的关系。因此,作为科学记录活动设计者的老师,要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精准的把握能力,设计有效的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与探索同步、记录为探索服务。

  五、记录为交流提供支架,考虑记录的有效性

  【案例探析】大班的科学活动“吸管的测量”,幼儿学习用吸管来测量自己坐的桌子和椅子的长度与高度,目的是让幼儿感知用同一测量工具,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就越少;长度越长,测量的次数就多。凯凯用吸管在桌面上随便比画了几下,就开始在自己的记录纸上歪歪扭扭地随意写了几个数字,然后开始这边摸摸,那边弄弄,一副无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样子。在评讲环节中,凯凯也没被老师请出来发言,最后那张错误的记录单还被小组长收走了。

  在科学活动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讲评活动中,由于时间的原因,老师只能听取部分幼儿的代表性发言,无法充分展示和讨论每个幼儿记录的情况与想法,怎样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多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呢?

  1.交流分享,发挥记录价值。记录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交流、分享提供支架。教师应创设条件,给幼儿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在幼儿小组记录的过程中,调研幼儿园改变了过去只能静悄悄地记,不能进行轻声地小组商讨的惯例,允许幼儿在小组商讨中形成一致的观点,解决了记录的初步交流与分享。同时在评讲展示环节,为了给每个小组、每个幼儿的记录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大纸,尽量把每个幼儿、每个小组的记录结果粘贴在上面,供全班幼儿进行集体交流,也有利于活动后的继续交流、互相纠正和提高。在评讲的时候,老师的评讲要短小精练,节省更多的时间让更多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和展示,让孩子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学习与提高,使观察记录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数字、一个有限的结论,充分发挥记录的潜在价值。

  2.及时展示,提升交流经验。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表,除了记录观察结果、提升记录能力、加强同伴交流外,我们还可以延伸记录功能,可以将孩子们的记录表在班级中展示出来,既巧妙布置和丰富了班级环境,还方便了学生比较、概括和相互学习。每到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总会三五成群围绕在一起,向别人介绍陈述自己记录的内容,拓展了幼儿学习时间和空间。调研幼儿园还特意在幼儿的记录表上贴上幼儿个体或小组的个性化标签,让学生有荣誉感、自主感与自信感,每当孩子自信满满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记录内容时,那种满足与成功油然而生。

  六、单次记录与系统记录结合,考虑记录的系统性

  【问题思考】科学的探究是个持续的过程,科学记录也应追随整个探究过程,科学活动的记录怎样随主题探索不断深化?区域活动中的记录又怎样配合、延展主题探索活动?调研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围绕磁铁分别开展了“磁铁走迷宫”、“磁铁能和谁交朋友”、“看看磁铁的力量有多大”等系列主题活动。老师不仅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甚至在科学区域也设计与安排了相应学具,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观察记录。

  记录应追随幼儿整个探究过程,本身一项科学探究不是一次两次就完成的,有些科学探究还要进行反复的验证性探究,因此,要考虑单次记录与多次记录、多次记录与系统记录之间的系统规划与比较。有些教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会围绕主题多方面、多层次地展开,科学记录也会随着探究的深化而深化;有些教师会在科学教学活动完成后,又将记录单投放到区域里作为活动的延伸,这样把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中的记录有效连贯起来,可以帮助幼儿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持续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进一步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因为老师知道,单次记录只显示了一次的探究结论而不是全部,单次记录的结果也不代表一定是正确的结论或能从这次记录结果中发现和找到事物的规律,而系统记录可以弥补单次记录的缺陷,成为延续、提升探索兴趣的动力。

  总之,通过课题研究,合作幼儿园的教师更加明确: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合理有效的记录将是自主与个性的,参与记录的幼儿将是投入与愉快的,幼儿的记录虽有方法、技巧可循,但教师对于幼儿的记录指导并非在于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在于科学地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记录去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大胆发现科学学习的乐趣。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3

  观察目的:

  观察图书区投放图书后幼儿的阅读行为及表现。

  观察对象:

  阅读区幼儿

  观察记录:

  李新科、张凯睿、吴悦然等几个小朋友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书,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可是过了不久焦曦漫小朋友就翻来翻去,感觉没有耐心看了,我走过去问,"曦漫你怎么了"?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我走过去告诉她,在看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认识书里面的字宝宝,阅读其实还可以学到更多的本领。等区域结束之后还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在故事书里面认识的字宝宝,还有小朋友们不知道的"秘密"。听完我说的话之后,有幼儿加入她的队伍,一起翻看的图书。

  分析:

  每次区域活动,阅读区里的小朋友总是"吵吵闹闹,不能领下心来安静的进行阅读"有的幼儿还拿着手偶在打闹,无所事事。这样幼儿无法安静的创作,我觉得在进行区域活动的时候必须交代给幼儿任务,还要让孩子知道进每个个区域的目的,还可以在进区域之前先安静听会音乐,让孩子安静想好自己想去哪个区,进去了该做些什么。特别是图书区要和家里互动"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可以让小朋友在家阅读,回到幼儿园在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措施:

  1、区域的重点在于孩子进区域里面收获到了的东西,和养成良好的进区习惯,能安静的思考。

  2、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和方法。

  3、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

  4、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

  5、在家也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鼓励幼儿把阅读时所认识的汉字圈起来,与同伴分享。

  6、进区域的时候可以先让幼儿听安静的音乐,走走线,让孩子心情平静,想好进区域该做些什么。

  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班小朋友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不喜欢阅读书到喜欢上了阅读书。更主要是对书里的内容感兴趣了。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自由的、充满智慧的精神生活。我们应当让孩子在自由而愉快的阅读中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因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宽松的氛围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在日常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看书的内容(幼儿自带),收集幼儿喜欢看的图书,请幼儿讲一讲书中的内容,并请同伴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请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能讲出完整的故事,而有的幼儿讲不出故事呢?"幼儿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我告诉幼儿看书要把书看完整,前面和后面是连在一起的,少了哪一页都不能讲出好听的故事来。幼儿似乎理解了,看书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页一页认真的看了起来。

  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所以从小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以后的正式阅读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五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是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其中主要包括集体科学教育活动和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创设或利用区角游戏环境,通过各种游戏设备和丰富多样的材料所进行的科学教育,其中包括在科学发现室、班级的自然角、科学区以及室外的饲养角、种植园地等开展的专门科学探索活动和随机性探究活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集体科学教育活动的不足,是一种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的活动,教师在其中可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本研究立足于南充市两所幼儿园(A园和B园)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发现区域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从而探索出有效进行幼儿园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对策。

  二、幼儿园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

  1.区角设置

  A园设置的园所科学区角有种植园地,位于幼儿园教学楼后的一块空地,种植面积约为50平方米。在每个班级教室外的阳台上都设置了植物角,上面摆放了芦荟、仙人掌等四季常见植物。每个班级都设置了幼儿用于探索与发现的科学角。幼儿园区内并未设置科学发现室、气象角以及饲养角。

  B园设置的园所科学区角有种植园地,一块位于教学楼屋顶的阳台上,另一块位于区角“田园小厨房”旁边。每个班级教室外的阳台上都设置了植物角,摆放了莴笋、仙人掌、草莓、洋葱等蔬菜和植物,还设置了自然角,摆放了红豆、蚕豆和花生等可用于幼儿观察自然的物品。部分班级设置了科学角,大多数班级未设置科学角。园所内没有设置科学发现室、气象角以及饲养角。

  2.材料投放

  从A园区角设置投放的材料来看,在种植园地种植的蔬菜以小白菜为主;在植物角投放的材料主要是芦荟、仙人掌等常见的盆栽植物;在科学角投放的材料有磁铁、地球仪、数字板等。从B园科学区角设置投放的材料来看,在种植园地种植的主要为芦荟、仙人掌、桂花等观赏性植物;在班级的植物角则投放了各种植物,如草莓、洋葱、菊花、桂花和月季花等;自然角也投放了各种植物,如绿豆、蚕豆、南瓜子等。B园在班级内所设置的科学角较少,投放的材料主要也是以认识颜色、形状、几何图形等数学学习为主。

  3.开展状况

  从教学计划上来看,A幼儿园每周都会开展两次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一次为科学集体教学活动,另一次为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几乎没有预留出开展专门科学区角活动的时间,区角活动主要以美工、表演和益智类为主。班级内部虽设有科学角,也投放了多种材料,但几乎没有专门的时间开展科学区角活动。园所区内虽设有大面积的种植区,但种植的任务完全由幼儿园的后勤人员所承担,幼儿几乎没有亲手种植的机会。而班级外设置的植物角和自然角更多地用于观赏,教师几乎不会借助材料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植物和自然的活动。

  从教学计划来看,B幼儿园每周都会开展两次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但开展的区域科学教育活动较少。B园每天都会开展班级区角活动,如“娃娃家”“建构区”和“剪纸”等,多以美工类的区域活动为主,系统的区域科学教学活动较少。教师偶尔会利用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认识幼儿园的`植物,随机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但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几分钟。虽然班级外设置有植物角和自然角,但种植植物的任务主要由幼儿园的后勤管理人员承担,幼儿为植物浇水和养育的机会较少。

  4.教师指导

  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指导较少。如幼儿在班级设置的科学角尽情地探索与发现时,教师只是在旁边维持纪律,甚至将这一段时间视为“休闲时间”,在一旁闲聊或玩手机。在A园中,虽然园所内设置了大面积的种植园地,但幼儿几乎没有可以亲手种植的机会。无论是种植园、植物角还是自然角的管理皆由后勤人员来执行。B园虽在部分班级设置有科学角,在墙面上也挂有观察指导记录表,但实际上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几乎没有,或者只观察幼儿是否参加区域活动,而对幼儿参与的具体情况缺少详细的记录。

  三、幼儿园区域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区域教育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教育活动都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教学活动中还存在重视集体教学活动忽视区域教育活动的现象。从A园和B园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科学区域活动角,幼儿园安排了一周两次的集体教学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保障。但很少安排专门的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或者所安排的区域科学教育活动也是流于形式。老师普遍反映比较重视传统的集体科学教学活动,因为教学计划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不太会重视区域科学教育活动。

  2.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内容不完善

  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广泛,常见的区角设置包括班级的科学角和自然角,园所内的区角包括种植园地、饲养角、科学发现室和气象角等。从A园和B园的区角设置可以看出,幼儿园班级通常会设置一些区角和开展一些区域科学教育活动。但园所内的科学区角却很少设置,如A园和B园都未设置饲养角、科学发现室和气象角等可为全园幼儿提供科学探索与发现的场地,导致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完善。

  3.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缺乏

  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是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A园和B园中虽然都设置了科学角和植物角,但在区角内投放的材料却较为单一。如在科学角所提供的材料大多数为数字板、几何图形板、数学卡片等数学领域的材料,而用于科学发现与探索的材料则相对较少。在植物角的材料投放中,由于幼儿园大部分盆栽植物都是幼儿家长从家中带来,因此A园和B园均只投放了仙人掌和芦荟等常见的观赏性植物,其他可用于幼儿进行科学观察与记录的植物较少。

  4.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从A园和B园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开展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常常流于形式,区域科学教育的活动时间也大幅缩水。如在散步时间,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和认识植物,通常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幼儿园的植物,并不会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植物,导致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时间严重不足,质量不高。

  5.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缺乏教师指导

  和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一样,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同样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园所开展的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却缺乏教师的指导。教师往往将区域科学教育活动视为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的活动,认为教师只需要在一旁确保安全即可,不需要提供系统的专业指导。如在A园的科学角墙面上挂有观察记录手册,主要用于教师观察和记录幼儿在科学区域中的表现。但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教师却未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记录册上的内容一片空白,反映出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缺乏教师的指导。

  四、幼儿园开展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对策

  1.重视区域科学教育活动

  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应重视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区域教育活动不仅仅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与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一样,区域科学教育活动也应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幼教工作者应认识到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明确纳入一周教学计划中,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开展活动。在一日活动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专门用于区域科学教育活动,如利用饭后散步的时间观察认识植物,利用休闲的时间进入种植园地开展种植活动,利用过渡环节开展科学角的活动。

  2.完善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设置

  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广泛,可以开展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幼儿区域科学教育活动需要依靠科学区角的设置才能有效开展。其内容主要包括班级内的科学角、自然角和植物角;园所内的科学发现室、种植园地、饲养角和气象角等。目前两所幼儿园均设置了班级内的区角,如科学角和自然角等,但园所公用的科学区域设置还不完整。因此,幼儿园应完善园所科学区域的设置,新增科学发现室、饲养角和气象角等区角。

  3.提高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目前许多幼儿园在进行科学区域材料投放时更多地考虑材料投放的便利性和实惠性,而忽视了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科学角进行材料投放时只投入数学类材料,一般科学类材料投放很少。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区角布置时应提高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在班级科学角投放材料时可投放磁铁、地球仪、电池、放大镜等用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材料。在幼儿园园区投放桃花、菊花、桂花、槐树等植物,帮助幼儿认识四季常见的植物。在种植园地除种植观赏性植物外,还可种植白菜、青菜、萝卜等食用性植物。通过投放多样的材料,使幼儿了解更多的科学现象和规律。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5

  班级:小二班

  日期:第二周20xx年3月2日

  主题:亲亲一家人

  执教:

  活动目标:

  1、喜欢模仿成人角色,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做什么的。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指灵活度。

  3、能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

  材料投放:

  娃娃家:布娃娃、毛绒玩具若干,娃娃家套装玩具一套,馄饨、自制面条、饺子等若干。品尝区,各市糖果盒、糖果、卡通茶杯若干。

  小医院:医院套装玩具一套,自制盐水瓶若干,药瓶若干等

  语言区:幼儿图书若干,幼儿活动材料1

  美工区:幼儿活动材料《纸工》P2页,《红灯笼》,彩泥,蜡笔、画纸等

  指导建议:

  1、美工区:幼儿在做《纸工》《红灯笼》时,因为小班的小朋友接触剪刀剪纸还不是很多,教师在幼儿动手剪纸的工程中,要重点指导,并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幼儿做完成品时,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提高幼儿以后做纸工的信心和兴趣。

  2、其他区域活动时,要注意每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并鼓励幼儿在区域中多说,和其他幼儿多交流。

  观察原因

  小班的幼儿在纸工游戏中,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完成的作品,因为小班的幼儿手指灵活度还不够,大部分又是初次接触需要用剪刀的手工,所以我想让我们班的小朋友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帮助完成的纸工作品,慢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观察记录

  有而在听讲的过程中还是很认真,很投入的。可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孩子的一些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孩子还不会用剪刀,而我在给他们做示范的时候,又恰恰忘了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剪刀,使他们本来就还不灵活的小手显得更加的笨拙,虽然有一部分的幼儿能完整的剪下需要的纸片,可是他们也没有正确的是用剪刀。

  思考与对策

  小班年龄段的`孩子,在手指灵活度的方面还是欠缺的,他们的手指小肌肉群的发育还未全部完成,所以需要做一些细致的游戏或动作都还不是很协调,特别是需要使用剪刀时,就很明显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是只在纸工活动上,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也不是在课堂上完全能说明白的,除了在日常活动和交流中,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外,还需要家长平时在家中能让孩子有目的地剪一剪,练一练,这样对孩子的手指灵活度和小肌肉群的发展都有好处。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6

  做事是否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属于心理活动中的意志品质问题。意志是否坚定对长大后学习、工作的成败都有重要影响。在与家长交流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没耐性,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这项习惯的培养重点放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因为觉得在这种环境中,幼儿处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表现更为真实,同时注重挖掘家长资源。课题开展中点滴做法,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以便下一步课题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挖掘家长资源,家园结合,共同树立做事有始有终习惯意识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合作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在课题开展之初,我们班首先召开了家长会。教师深入浅出地向家长介绍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家长一致认识到,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好的习惯,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不是朝夕就能养成的,得需要极大的耐心、恒心。孩子较小,自身的自控力差,这就需要家长不停地督促、提醒、激励。

  为此,我们特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和家长布置了“家庭作业”,目的在于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以更好提醒家长树立榜样作用,养成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我们设计了观察记录表格,观察记录分两项:一项是家长帮助幼儿确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日常生活行为;(注:家务劳动内容和日常生活行为内容根据幼儿养成习惯情况可随时调整)第二项是幼儿为家长复述当天所学本领。观察指标是幼儿能主动完成的用红绿点表示;需要家长提醒才能完成的用黄点表示;不能按时完成的用红点表示。这项活动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大力支持。比如:杨慕涵小朋友给自己最初确定的观察内容是日常生活行为刷牙,洗脸,一个月后换成叠被子,之后是洗袜子、扫地。每项活动都能认真完成,家长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到了最后还鼓励幼儿自己作记录,以调动幼儿积极性(杨慕涵认字、写字的能力都较同龄幼儿较强)。在学期末,家长反馈时这样说:杨慕涵这学期的表现有非常大的进步,从一个胆小不爱说话的小朋友到勇敢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胆小到自信,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其中老师为孩子们做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每天复述学习到的内容的观察记录,对孩子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孩子每天会非常自觉完成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任务,作为家长也起到榜样作用。孩子做事有始有终习惯逐渐养成,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基础。

  当然,也不尽然是自理、自立能力较强的孩子,还有一部分幼儿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例如:佳佳爸爸在和我交流中谈中,佳佳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自理方面由原来家长帮助做,到现在完全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但在学习上主要还是贪玩,做一会就跑掉,做事不专心,督促时才做,在以后是需要改正的最大问题,希望活动的开展能使幼儿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活动的开展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让家长重新约束自己,审视自己,为幼儿树立一面镜子。同时也为家园之间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和谐的桥梁。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要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从而造成时间上的浪费,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幼儿良好习惯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呢?经过深思,我把落脚点放在区域活动中。因为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这种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更有利于教师指导幼儿形成良好习惯。

  在这个环节中我也建立了一张观察记录表,内容分为幼儿做事的观察记录及收拾材料的观察记录。提笔写道这时,脑海里出现了最初孩子做事习惯的一些片段。

  镜头一:图书区里,周昱昊和赵子豪把所有的图书都取下来,铺了一地,俩人争抢看谁面前的书多,看到我过来,赵子豪告状:于老师,周昱昊抢我的书。还没等我解决,他似乎已经满足了,看到益智区的小朋友在用打气筒打气球,便又跑去抢打气筒。

  镜头二:结构区里,铎铎,霖霖在专心地用积塑搭建新式立交桥。壮观的桥加上各式新型汽车引来许多小伙伴驻足观看,我也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当区域活动的结束音乐时这两个小家伙却让我大跌眼镜,霖霖用脚踢积塑玩,看到他踢,赵睿桀过来推波助澜。而铎铎呢,把积塑放在倒过来的椅子里,推着到处乱跑,发出了刺耳的噪音。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7

  观察时间:4月5日下午区域活动时间

  观察对象:手工操作区的一组幼儿(大班)

  观察地点:大二班活动室

  观察内容:

  区域活动之前,我拿出两筐操作材料对小朋友们说:“今天老师给手工操作区准备了许多操作材料,有吸管、糖纸、模具刀、皱纹纸、小盘子、小树枝等等,看看小朋友用这些材料和橡皮泥能做成什么,待会把你做的东西给大家介绍一下。活动开始了,有十几名幼儿一下拥挤到手工操作区这块场地,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橡皮泥又成了孩子们手中的“香饽饽”,只见一个男孩子最先抢到模具刀,接着另一个小朋友把糖纸拿到自己的跟前由于准备的材料非常充足每个幼儿都拿到了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筐里还剩下不少材料。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第一个小朋友一会拿刀无目的地切来切去,一会又拿小盘子摆弄来摆弄去,第二个拿着糖纸对着教室看了又看,显然他又发现了糖纸的另外秘密大部分幼儿都只停留在摆弄老师提供的游戏材料上,很少有小朋友在那儿专心地进行操作。直到游戏结束,大多数孩子也没有用这些辅助材料做出好看、好玩的作品。

  分析:

  操作区是孩子们常去的.地方,每次活动都有许多小朋友进入到操作区玩他们喜欢的橡皮泥,他们用橡皮泥搓麻花、团小球,做糕点,但是由于缺乏一些辅助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幼儿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搓搓、团团、压压,操作区逐渐无人问津。新材料的出现使得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操作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8

  一、整体观察

  整体观察主要是为了解各个区域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中幼儿的情绪、规则的遵守以及物品的整理等。常用的方法是扫视和巡视,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在区域游戏的起始和结尾两段,教师常采用整体观察,因为活动开始时经常会有幼儿对操作要求不了解和对自己活动目的不明确,教师要对全体幼儿逐一蜻蜓点水式地关心一下,即可了解幼儿的活动状况了。活动结束时,也应整体了解一下,以便确定结束的时间,并注意个别幼儿的活动进程,以帮助他们做好结束活动的心理准备。

  二、局部观察

  1、局部观察的主要内容。

  1)对能力特别强的幼儿或特别弱的幼儿。留意他们学习的动机、目标和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如:幼儿在美工区中做帽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掌握不好帽子开口大小和头围的关系。面对幼儿的困惑,教师请幼儿尝试桌上的工具和材料,能力强的幼儿有的用双面胶在开口反面的地方粘住,有的用胶水涂在纸条上把开口大的地方粘小一点,还有的用小订书机把开口的两头订掉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大部分是模仿别人的做法,也有小部分孩子会请求他人的帮助。教师细致、深入的观察,适时的引导,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对新投放的操作材料。观察孩子操作材料的情形是否和教师的'预计相符,进展的步骤、递进的层次是否和计划相同,尤其要对那些意料之外的现象进行收集。如:在家政区活动中小朋友自己制作奶油蛋糕。奶油是新投放的操作材料,当然要作为教师局部观察的重中之重。在观察中发现,虽然教师示范时强调手要捏在三角包的最上面往下挤奶油,可是大部分孩子由于的手劲不够,都捏在中间挤,使奶油从三角包的上面溢出,这是教师在活动前没有考虑到的。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调整了操作材料,把三角包的顶端用牛皮筋扣紧,这样孩子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奶油就会溢出来。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孩子的创造更大胆了,他们有的在蛋糕上裱出了漂亮的花纹,还有的裱出了小兔、娃娃脸、小猫等动物形象。

  3)对和最近主题教育教学目标紧密相扣的活动内容。区域游戏活动往往受到阶段主题活动内容的影响,会爆发出一些共同的关注热点,所以教师一旦发现,即可注意观察有可能作为讲评或讨论内容的素材。如:有一阶段开展“化装舞会”的主题活动,美工区中动作快的小朋友做好帽子、服装后自己拿了彩色纸条串成项链戴到了脖子上,有的孩子见了还模仿着做手链,当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后,在讲评时组织幼儿讨论:“我们除了做帽子、服装,还能怎样装扮自己呢?做好这些服饰后又可以玩些什么游戏呢?”小朋友提出可以做包、串项链、手链,做腰带等,还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待会儿把这些做好的东西卖给别人或者装扮好区小舞台表演吧。于是教师调整了环境,根据幼儿的谈论热点和创造性的建议,投放了相关的各种材料,供幼儿下一次游戏使用,并且鼓励幼儿和小舞台、超市等其他区域进行互动。

  2、局部观察的主要方法。

  (1)旁观:教师不直接参与孩子的活动,不给予指导、建议,只是观看孩子的操作过程或静听孩子的交谈,必要时可进行书面记录。

  (2)参与式观察:教师以观看孩子的活动为主,在孩子需要时才给予指导。

  (3)实验式观察:教师有目的地布置一定的场景,在其中施加一定的持续、稳定的影响,以观察某些材料或因素的作用,或观察某种教学手段的效果。

  三、作好观察记录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必要延续。教师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从中可以获得新的观察发现。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隐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师生互动过程中所达成的理解。这既可以帮助教师检验活动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相符合,又可以看到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幼儿在活动中有无创新等等问题。观察记录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要采用的记录形式有:

  1、按记录结构分:开放的日记式(表格记录):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场景中的内容进行反应和判断。轶事性记录(个案记录):教师在观察过程中敏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随机进行跟踪了解。

  2、按观察的时间分:现场记录:这使我们所获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常用拍照、录像、表格记录等方法。事后记录:由于教师采取深入的参与式观察,要求完全投入到当前的事件中,不能分心去做观察记录,或为了避免对记录对象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事后记录下一些突发事件、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幼儿创造性活动的事例。现场和事后相结合。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9

  一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和家长一样期待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中班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了,这个时候我们鼓励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去尝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个时期,作为老师完全可以先做一个观察者和协助者,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在哪里,适时的帮助他,让他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班共有幼儿31人,其中插班生2人。幼儿有了小班一年的基础,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一定的进步,大部分幼儿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如:喜欢上幼儿园,有了初步的自理能力,基本上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玩好玩具能分类摆放等。

  二、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1.开学初的环境创设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换,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做到有班级特色,环境中应以孩子为主体,留有相应的空白,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家长在接送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状况。

  2.加强幼儿的常规培养。

  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秩序,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平常通过晨间谈话、随机谈话、离园前谈话等,向幼儿讲清常规、要求,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训练,严格检查常规执行情况,逐步培养幼儿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之间的友爱、谦让、协作精神。根据每周活动目标,及时在各区域有层次地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引导幼儿自主解决在活动遇到的问题。

  2.提高幼儿的阅读、讲述能力。

  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方法,能逐页翻读、学习用完整的话表达每一页的大致内容。训练幼儿讲述故事的能力,在餐前活动时间开展故事比赛活动。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一年小班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对美工等操作活动非常感兴趣。幼儿一有空就会拿手工纸折各种东西。本学期我们将在折的同时增加一些剪贴等技能训练,尽量使手工在学期末的展示中真正成为班级特色。

  4.继续开展区域和主题相结合的活动。

  (1)班本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班本课程内容应来源于本班的实际情况,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孩子的兴趣,开展班本课程活动。

  (2)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方面,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必须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学期我班共设置七大区域:

  (1)阅读区。

  (2)美工区。

  (3)益智区。

  (4)角色区。

  (5)建构区。

  (6)科学区。

  (7)生活区。

  在主题进行过程中根据各主题生成相应的区域活动。

  5.结合节日开展好各个庆祝主题活动。

  本学期的节日很多: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等,结合幼儿园跟年级组的安排,我们将根据不同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主题活动和亲子活动,积极鼓励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

  6.结合积极开展种植活动。

  根据本学期的季节特点,引导幼儿进行种植活动,为幼儿提供尝试、探究、实验的机会,通过亲自观察、动手种植获得知识,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丰富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

  7.严格按园里的要求认真实施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定期消毒、灭蚊等。

  给幼儿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活动环境,在工作中加强对幼儿的生活照顾,将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三、家长工作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利用各种QQ群、微信群,电话等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流,我们还将利用宣传栏向家长公开我们的各项活动、育儿经验,根据年级组安排开展家长半日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有关制度。向家长介绍园内的制定,分析班级存在的不足,希望得到家长的谅解与支持。同时,还鼓励家长大胆提合理化意见,以便本班保教工作的改进。

  四、逐月安排

  九月份:

  1.创设适宜的班级环境,迎接幼儿的到来;

  2.制定教学计划、班务计划、主题实施路径表、完善集体备课形式等;

  3.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编排早操;

  4.和幼儿共同收集废旧材料,丰富班级区域游戏;

  5.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6.结合中秋节,开展“中秋家家乐”主题活动;

  7.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学会保护自己;

  8.跟随幼儿的兴趣,生成班本课程主题;

  9.和幼儿共同商讨、创设班级自然角;

  10.及时将幼儿活动剪影、观察记录等上传至班级网站;

  11.和幼儿共同规划园内种植角,对种植角进行整理、播种等;

  12.结合《指南》中的健康领域,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评价、总结。

  十月份:

  1.开展“庆国庆”主题活动;

  2.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3.继续开展班本课程活动;

  4.开展“浪花节”园本特色活动;

  5.开展“九九重阳节”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关爱身边的老人;

  6.开展“美丽的秋天”亲子秋游活动;

  7.对照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找出薄弱环节,进行改进;

  8.及时更新区域游戏材料,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

  9.班级开展“读书漂流”活动;

  10.结合《指南》中的语言领域,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评价。

  十一月份:

  1.开展“

  11.9”幼儿逃生演练及安全教育活动;

  2.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

  3.结合“感恩节”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幼儿知道家人、老师等对自己的爱,学会感恩;

  4.结合班级情况,继续开展班本课程;

  5.为每位幼儿建立成长档案;

  6.结合《指南》中的艺术领域,对幼儿的一日活动环节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评价;

  7.开展“升国旗”主题活动。

  十二月份:

  1.继续为幼儿建立成长档案;

  2.积极参加幼儿园的课程叙事展示活动;

  3.结合《指南》中的科学领域,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分析、评价;

  4.撰写“我的成长故事”,参加幼儿园的师德宣讲活动。

  一月份:

  1.开展“庆元旦”庆祝活动;

  2.撰写评语,填写幼儿素质报告书;

  3.对幼儿进行发展评价;

  4.对幼儿进行假期前安全教育工作;

  5.归还、清理班级物品;

  6.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10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家庭成员对幼儿的关爱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在无意中“剥夺”了幼儿学习生活能力的权利,限制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孩子们成人后,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幼儿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较强;随意性较强,做事缺乏耐心;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同伴之间不会谦让。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对自己的照顾,培养幼儿的自立精神是幼儿时期必须学习的必要能力,教育对象是幼儿本身,受益者是幼儿本身,也是我们整个社会。

  一、创设满足幼儿自主发展需要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四条:“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我们在活动室里投放真实的材料给予孩子,如瓷杯、瓷碗、水壶、刀具、烤箱、平底锅、针线、拖把、扫帚等等,一切生活中能真正使用的物品,都会以方便儿童使用的合适尺寸出现,满足儿童的意愿,使他们的行为动机得到尊重。

  通过操作真实的物品使幼儿更趋向社会性,缩短与外界社会的距离,使他们感受到事物的存在并学会懂得珍惜、关爱。

  我们向幼儿全面开放生活区,幼儿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偏向,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区域活动规则。

  教师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这样幼儿能更好的按照自己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能给幼儿提供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区域活动中适时的给予幼儿启发、引导和激励,让孩子积极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反复练习,以此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

  二、通过观察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使用三套的观察记录,记录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一是历时三年的幼儿教具操作完成情况记录表,二是教师有计划的日记录,三是教师随机记录。

  另外一种直观的记录方式就是视频记录,我们将摄影机放置在合适的地方,自然摄录下孩子区域活动操作教具的过程。

  这些观察记录,都能有利于教师进行反思和分析,为下一步的教具投放、对幼儿的引导、教师的教育举措提供了优良的资源。

  三、开展比赛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我们每学期都会开展一些有趣的自理能力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比如:穿鞋子、脱叠衣服、叠浴巾、系鞋带、整理书包等比赛。赛前全力以赴的准备和比赛时的热情参与,孩子们在过程中的收获要大于奖项的获得。

  在比赛前后,教师们也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告引起家长的重视,引导家长明白幼儿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四、通过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幼儿在家中能做到“独立如厕、漱洗、入睡、进餐、穿脱衣服、洗脸刷牙等”。一些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极为不一致,这表明出家园在教育上的脱节,老师的辛勤劳动因此而事倍功半,甚至被抵消。为此,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及具体的目标,使家园双方取得共识,还将每项目标的内容、要求与方法也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中,从而促使家园相互配合进行同步教育。

  一段时间后,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在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情况,分别进行观察评估。此间,还适时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他们是怎样有效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半日活动,请家长来园观摩,了解孩子在群体活动中的表现,由于家长明确了活动的意义,所以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教给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家长时常与教师商讨教育的办法,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深深感到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关键。

  五、结合日常活动,提高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教育内容很多,它不能仅限于区域内的教育,它还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迁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的教育。

  班级开展“我是小帮手”的活动,小朋友早晨来园后可自主选择要承担的班级劳动,如擦桌子、摆放水杯、浇花、喂小动物、切水果、清洁洗手台等等。让幼儿自理能力得以发展的同时,责任心也能提高。

  春季,我们会带领幼儿开辟小菜地,松土、播种、施肥、浇水、搭架子、拔草、采摘,幼儿亲力亲为,体验劳动的辛勤与快乐,待到丰收时,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孩子们也拥有从土地获取食物和照顾自己的能力。

  无论是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春分这样的节日节气,还是四季、雨天、雪天这样的自然变化,我们都会有仪式或活动去迎接它们的到来,我们带领孩子穿越千年,感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先人们用智慧传递的生机与希望,感受因季节变化而带来的心灵悸动,让我们的生命在这时间的流逝里日渐充实。这才是生活教育赋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11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教育观念不断的转变,游戏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为提高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质量,我园进行了《平行班区域活动互动的实践》的课题研究,以期通过开展平行班区域活动互动,促使我园区域游戏活动开展正常化,探索适合我园平行班区域互动活动的指导方法与策略。下面是我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几点做法:

  一、澄清模糊认识,确立游戏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幼儿园活动中,存在许与多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如:认为以分科教学为特征的“上课”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游戏是幼儿园的辅助形式。另外,与教学分离的现象严重,幼儿园规定:上午是上课时间,下午是游戏时间。即使是游戏也往往被用于传递知识,成为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体或载体。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们必须以幼儿教育规律、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为基点解决现存弊端,重新认识和审视游戏,理解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要求老师做到:

  1、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游戏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活动的内容。要把游戏活动纳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范畴。

  2、游戏对幼儿园活动来说是内容、形式,对幼儿来说更是一种体验。只有幼儿感到自由、愉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让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自主、快乐、幸福。

  3、幼儿主动构建经验的游戏是基本的学习活动。坚持游戏就是课程、就是学习的观念,融游戏过程与教学过程为一体,淡化游戏与“上课”之间的界限,改变把游戏与学习分开甚至对立的观念。

  4、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游戏于幼儿的一目活动中,就是要把游戏这种主体性活动作为中心,把这种主体性的特点呈放射状扩散到教育活动体系中的所有活动上去,为幼儿创造与他们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幼儿园生活。

  二、进行试点实验,促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进程

  为了真正落实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在思想上认识到位的同时,确定四个班级作为试点实验班进行实验,在本班试点实践区域活动的开展,然后向全园进行了开放,让大家观摩学习,为开展《平行班区域游戏活动互动的实践研究》打基础。为此,我们为实验班的老师提供了去南京鼓楼幼儿园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往我们组织大家外出去观摩学习,老师学习回来后,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进行了实验,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区域设置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性区域与角色游戏区域的比例恰当,各区域的材料投放充分、有效。在全园观摩实验班区域活动时,让大家觉得眼前一亮,对自己班以后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信心。

  三、从环境创设抓起,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时候操作材料的投放。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在刚开始的时间里,实验班的老师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发动家长、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并辛苦地进行制作,很快各班区域便初具规模。在投放材料时,各班尽可能多地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科学地投放区域材料。如小班就多投放适合小班幼儿玩的娃娃家的玩具,大班就可投放旗类等益智、操作性强的材料,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到这个最熟悉的区域中玩耍。

  四、注重有效指导,为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

  教师在组织本班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幼儿生动地开展游戏活动。幼儿在游戏时,当发生困难或危险时,教师要适时的给以恰当的指导;当提供的用具不会使用、整理时,教师要适时的告诉他。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教”的程度问题。这种“教”是有必要的,这并不妨碍幼儿的自主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看待“教”,要明白“教”和幼儿的“自发”这两者是相互结合的,要理解什么时候要“教”,什么时候要让幼儿真正的独立自主。教师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并给予适时地指导。同时,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引导幼儿怎样接待同伴来本区域活动,为接待平行班幼儿来本班活动作准备。

  五、做好观察记录,为区域游戏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资料

  我们设计了“区域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统一发放到各班,要求老师在区域活动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活动区的环境,包括活动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活动材料。设计并布置一些活动区域,制作并投放一些活动材料,只是区域活动的起点,不是区域活动的全部。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的,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教师在活动区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

  六、加强过程管理,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全面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为使所有班级都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我们深入班级,了解各班在各阶段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为老师排忧解难。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指导老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中,并要求创造一个能让幼儿主体性得到发挥的精神环境,尊重幼儿的需要、兴趣及愿望,形成师幼互动、合作研究的氛围,使幼儿产生游戏性体验,让幼儿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放松,敢于大胆探索与创新等;与老师们一起讨论研究怎样观察记录孩子的活动,捕捉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12

  观察班级:大二班

  观察对象:编织区的幼儿

  观察时间:20XX年X月X日

  观察地点:编织区

  观察背景:

  自我园开展《合理配置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创设有特色的区域活动》以来,我们便在各个区域投放了很多的乡土材料,其中编织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那里有玉米皮、茅草、纸绳、麦秆等。今日午时区角活动时,孩子们又按照各自的意愿投入到了区域中,可编织区竟然仅有两个孩子,问起为什么不愿在编织区活动时,孩子的回答是:用玉米皮编辫子时,接头的地方太难了,接不好,编起来也会断的,不好玩。经过编织活动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是我们当前活动的重点。

  观察实录:

  编织区的'雨欣小朋友正在用玉米皮聚精会神的编辫子,可每当编到接头的地方,就用左手拿着玉米皮笨拙的向里面塞,并且也不管其它的几股玉米皮,就乱七八糟的编起来;晨翔小朋友当编到接头的地方时,一连几次都接不进去,就是接进去,用手一编又掉出来了,还有的干脆想放弃,不编了。

  实施措施与效果:

  1、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孩子在编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如果引导方法不得当,很可能会使孩子失去兴趣。但编辫子对初次学习的孩子来说,接头的地方确实是个难点。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没有对幼儿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经过环境创设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方法,我先给孩子欣赏了搜集的用玉米皮编织的图片,如:小熊猫、小老鼠、娃娃头等,以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又给孩子供给了范例及图示进行示范引导,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对照练习,幼儿经过观察与自我的探索最终找到并掌握了接头的正确方法。由于这种编织方法是幼儿自我探索出来的,是经过他们的头脑建构出来的,我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忙作用。

  2、针对幼儿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的迹象,我采取了鼓励、对幼儿的点滴提高进行表扬,并给幼儿讲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幼儿懂得了应对困难仅有勇于尝试、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在接下来的几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编织区的幼儿逐渐增多,并且编织的又快又好,基本没有断头的现象。有时幼儿还会几个一组以比赛的形式编织,看着孩子们编织的那么投入,拿着自我的作品欢乐的玩耍,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欢乐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区域环境,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更好的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将是我们继续进行探索的课题。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13

  观察对象:xx

  年龄:5

  性别:男

  所在区角:绘画区

  时间:午时14点15分

  观察情景记录:

  幼儿的绘画主题是《我要飞》,他画的样貌很滑稽,头仰着像睡觉的样貌,四肢张开。

  评价与分析:

  这个幼儿是个本事较强的幼儿,他的绘画功底算是不错,虽然样貌很滑稽,但却是表现出了“飞”的`样貌。

  教师介入策略:

  其实“飞”的样貌不能固定我只指导幼儿朝那儿飞,看到了什么,在飞的基础上添画所看到的东西。

  改善措施及目标:

  幼儿绘画的如何飞,怎样飞,不能固定在他的思想里,我要引导幼儿经过自我丰富的想象,画出飞的样貌,添画更多丰富的资料。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14

  观察对象

  年龄

  性别

  位置角

  绘画领域

  时间

  观察记录

  孩子们在乐乐超市的货架上画了很多苹果,并把它们和2号联系起来。这个数字与苹果的数量不同。老师问他们为什么画这么多苹果,孩子们说他们喜欢。为什么架子连接到2?孩子听不懂。

  评估和分析

  孩子们不理解老师的'要求,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让孩子明白苹果和2是相关的。

  教师的干预策略

  老师让孩子们理解架子上水果的数量和水果的数量是一样的。这个架子与2相连,所以我们应该画两个苹果。

  改善措施及目标

  点数与货架上的商品数量相同。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15

  观察时间:3月1日

  观察地点:晨间区域

  观察资料:

  在区域活动开始后,如果没有教师跟随指导的话,昀昀比较喜欢各个区转悠,由于不太喜欢与别人交流,加上教师常常在一个组指导,昀昀似乎不太喜欢从同伴的交流中了解这一组的要求,所以基本不能定定心心的坐下来玩一样区域。在教师的陪同下,比较喜欢玩美工区和美术区,因为昀昀在绘画涂色和美工方面还是不错的,之前有一次美工区是用各种种子来贴画,她比较喜欢,区域一开始,自我就坐在位子上,先探索了一下应当怎样玩,然后望望我,想得到提示,在我告诉她怎样制作之后,是能够按照要求来贴画,贴画的水平与正常儿童持平,在贴画的过程中也会努力的进行字节的发音,但讲的'还是比较的模糊,听不太懂,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时刻陪在旁边,贴完一条之后也在尝试与同伴进行交流,还想教其他小朋友该怎样贴,边喊边指图“那里”“那里”!这次区域昀昀坚持到了最终,坚持了较长的时间。

  分析与措施:

  从开学以来这段时间来看,昀昀在玩区域和其他游戏时必须需要有教师在旁边陪同,并且她有与小朋友共同交流的欲望,可是还讲的不太清楚,还是要在日常生活的中请她多讲讲,每一句话要讲清楚,并且,还需要训练她的常规意识,在活动中集中注意力,美工区和美术区对于她的动手操作是有益的,可是对她的语言与交流并不促进,在教师多同她交流的同时,也要多发挥小朋友和“爱心使者”的作用。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相关文章:

区域活动观察记录07-28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08-31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06-26

(精选)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03-16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精选)04-15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02-19

中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01-17

(热门)区域活动观察记录07-30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必备)07-05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热)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