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渝州大学校徽
渝州大学成立于1978年10月,其前身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于1952年批准成立的重庆机电工业学校。
渝州大学是覆盖理、工、文、经、管、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原渝州大学于197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1984年经原国家教育部批准立案,1985年被批准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隶属重庆市。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概况
渝州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原渝州大学于197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隶属重庆市。1984年经原国家教育部批准立案,1985年被批准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2年1月,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为重庆工商大学。学校原有文财学院、理工学院和派斯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理、工、文、教、管、经七大学科门类,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厚德、博学为校训,努力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学校设置了经济学系、管理系、汉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物理学与仪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包装与食品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及电子工程系、体育系等12个系。开设了投资经济、会计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电子工程、工业自动化、包装工程等18个本科专业,市场营销、计算机及应用、旅游管理等15个专科专业。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4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6000多人。学校有教职工8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60多人,讲师、工程师、实验师等280多人。
历史沿革
1952年重庆机电工业学校创建
1953年重庆机电工业学校、成都机器工业学校、万县工业学校、五通桥工业学校合并组建重庆机器工业学校
1953年重庆机器工业学校更名为重庆机器制造学校
1958年重庆机器制造学校更名为重庆市第二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1970年重庆市第二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撤销
1972年重庆市第二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复校
重庆市第二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更名为重庆市第二机械工业学校
1978年渝州大学创建
1981年重庆市第二机械工业学校并入渝州大学
2002年1月18日,重庆商学院和渝州大学合并筹建重庆工商大学
基础设施
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备,有60个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500多万元。已完成部、省、市和教委下达播送科研项目2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500篇,申请专利19项,已获授权的达13项。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真空滤油系列产品,荣获第45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已形成规模开发,年产值达5100万元,被重庆市政府列为“科技兴渝百亿工程”滚动项目,产品销往国内包括台湾在内的所在省市,已出口美、德、泰、印、越、塞、缅、古巴等国。“药用蚯蚓酶”、“便携式摘录”等项目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学校办有《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渝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两大学术期刊。学校占地面积426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校20周年,已为国家培养了20000名建设人才。学校根据重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进步的需要,在发挥现有优势,进一步强化骨干基础学科的同时,积极更新改造部分传统学科、拓宽专业口径、调整培养目标和科研方向,积极发展应用、新兴学科。
专业设置编辑
学校注意加强学科的交叉、结合和渗透,优化学科结构,形成了人文、社会、自然、技术、生命、现代工程和管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结构格局。学校设有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学、旅游学、经济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及仪表工程、化学及化学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及电子工程、包装与食品工程、体育等12个系,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整理经教育部核定的本科专业有21个,即:金融学、社会工作、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统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包装工程、食品工程、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新申报的印刷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和电子商务4个本科专业将招生。
办学宗旨
学校以育人为宗旨,以“厚德博学”为校训,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坚持抓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形成了优良传统和校风。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除在第一课堂列入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外,还专门制订了《渝州大学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面向学生开展学术讲座,繁荣学生科技活动,活跃校园文体生活,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实施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计划等,并组织了学生艺术团、合唱团,举办戏剧节、文艺演出、音乐会,送文艺、文化下乡,增设了售书亭、休读点,活跃了第二课堂,进一步完善了素质教育体系。
学校有着“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学风,广大学生勤学守纪,积极创建文明寝室和教室,文明寝室合格率在80%以上,见义勇为的学生相继涌现,充分展现了新世纪青年大学生的风采。
学科建设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既注意保持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特长,又注意面向经济建设,加强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研究和社会科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坚持科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并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努力为西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有市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周希贤)1人,有周希贤、戴宏民、李登信、江孟蜀、傅德岷、钱仲威、杨作书、陈正伟、杨月蓉、丁时勇、周光明、王长生、梁云、袁晖坪、张贤明等15名校级学术带头人,有王宗萍、邱向宁、陈平、李宏、邵承斌、袁德美、郑旭煦、王向乔、林治华、何希平、徐莹、包晓玲、范文杰等13名青年学术骨干。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有省(市)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个,校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绿色制造)”、“数学及应用数学”、“会计学”等3个;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会计学原理等3门省级重点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物理、马克思主义原理、会计学原理等6门校级重点课程。
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重庆电视台、重庆有线电视台、重庆电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经济报、重庆法制报、重庆第二十九中学、重庆字水中学、长安公司、重庆有价证券公司、重庆国际信托投资证券公司、友谊华侨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成都前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华亚股份纸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和企业签约建立了实习基地。
教学成果
建校以来,取得科研成果5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300多部,一些研究领域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科研中心和学术交流窗口。学校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规范的科研管理体系,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争取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逐年大幅度增长。“九五”期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22项,横向课题14项,重庆市各委办局项目73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30多项,其中《中国水生杂草》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TY-II透平油专用滤油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丰富多彩,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及校内副教授以上的高职人员每年为学生、教师作学术报告80次以上,参听人数达到1.8万人次。在教师科研的带动下,学生也积极开展科技社团活动,参与全国及重庆市组织的“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等比赛,均获得了良好的成绩,例如数学建模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2项,重庆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三等奖多项。2001年“挑战杯”赛获重庆市奖励6项,其中2项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比赛。一项取得全国特等奖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2.
3.
4.
5.工业大学校徽
6.民航大学校徽
7.
8.甘肃联合大学校徽
9.河北大学校徽
10.
【原渝州大学校徽】相关文章:
1.大连大学校徽
2.真理大学校徽
3.校徽-南昌大学
4.大学校徽设计
5.聊城大学校徽
6.海淀走读大学校徽
7.长沙大学校徽
8.新疆大学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