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时间:2023-03-07 18:22:56 教案 我要投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最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课题: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原理。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的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声速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探索

  教学用具:音叉一对、乒乓球、铁架台、透明塑料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p31带?的文字,提问:同学门是不是都听见了?他朗读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他的声音是怎样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三、声音的传播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

  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

  (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15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练习题:铁道游击队队员卧轨听火车,如离火车距离为s,问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

  之间间隔是多久?

  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s=vt=340mL=s/2=17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

  六、思考题:一小车以40m/s速度向山脚行驶,在某地按了下喇叭,1s后听到回声,问小车按喇叭时离山脚多远?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上节课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物理要学习的几方面的知识,谁还记得是哪几方面的知识?

  老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又有着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二、新课教学

  老师: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如海浪的声音、优美的音乐声、汽车的喇叭声、老师讲课的声音等等,谁还能举出一些声音的例子?

  学生:小鸟的'叫声、电视机的声音等。

  老师:这么多种声音,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就由我带着你们这些将来的大科学家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我们先从身边的声现象开始研究。

  (一)声音的产生

  老师:研究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评估

  [实验]

  ⑴做直尺发声的实验;

  老师:尺子在发声的同时有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总结(尺子在振动)。

  ⑵讲话(四班最棒!),同时用手摸喉咙处;

  老师:讲话的同时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体验。

  老师:前面两个例子声音产生的同时发声体都在振动,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不妨猜想一下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在振动,那么我们就应该设计实验来验证。

  (3)拉皮筋,看到皮筋振动的同时听到声音,此实验证实了我们的猜想。

  老师:这些声音产生的时候我们都能很明显地看到其振动,有没有看不见振动的声音呢?如果遇到了我们又该怎么样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呢?

  (4)取一个鼓,敲一下

  老师:鼓发出了声音,但是却看不见振动,是不是我们的猜想错了呢?你们自己想想改怎么办呢?

  学生:是因为鼓的振动太微小了,我们看不见,所以应该用东西放大这种振动。(在鼓面上放上粉笔头,再次敲击,粉笔头弹起)粉笔头弹起说明鼓发声也是由振动产生的。

  老师:很好,那我们再做几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5)敲击音叉

  老师:这个也看不见振动,那位同学来试试这也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呢?器材可任选。

  学生甲:敲击完音叉之后靠近原本不动的悬挂着的乒乓球,发现小球被弹起。

  学生乙:敲击完音叉之后把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发现水花四溅。

  老师:请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对以上实验进行分析论证,你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我们发现每次产生声音时物理都在振动,因此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敲击钹一次之后,有余音产生,用手捂住,使其振动停止,发现声音也消失了

  老师:由这个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老师:不同的声音振动的部位不同,人讲话是声带振动,吹笛子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敲鼓是鼓面振动,拉二胡是弦振动等。我们的祖先特别善于思考,既然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怎么样才能重复发生呢?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重复发声呢?

  [学生猜想]

  老师:如果我们将发声物体的振动规律记录下来,然后再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早期的唱片机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做成的。

  (二)声音的传播

  1.气体传声

  老师:班上有没有人听不到我讲话的声音呢?

  学生:没有

  老师:我是贴着你们的耳朵上讲的吗?我离你们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你们能听到我的声音呢?比如说我想喝水,必须先把水倒到杯子里,用杯子把水送到我嘴边才能喝到水,杯子就是我喝水的媒介。我们之间是什么传播了声音呢?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

  学生:我们和老师之间只有空气这种物质了,所以我猜想应该是空气就是声音传递的媒介。

  老师:猜想不等于就是事实,下面我们就证明一下,如果没有空气(即真空状态),我们还能不能听到声音呢?

  [演示实验]用声音传播演示器。

  (1)有空气时接通电源能听到声音

  (2)用抽气机把空气抽出去之后声音变小了

  (3)慢慢放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大

  总结:气体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老师:物理学中把传播是所需要的物质叫介质,故气体是声传播的介质。

  老师:自然界中除了气体还有固体和液体,那么固体、液体也能传声吗?为什么呢?请举例说明。

  2.固体传声

  学生: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够穿过固体让人听到,所以固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实验]把耳朵贴在桌子上,用手轻轻的划,能从木头里传来很清晰的声音。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说明固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3.液体传声

  老师:我们都是在海岛长大的,钓鱼一定不陌生,谁知道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不能在岸上大声讲话。

  老师:为什么?

  学生:那样会吓走鱼的。

  老师:鱼被液体包围着,也能听到声音,说明了什么?

  学生:液体也能传声,液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

  老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总结:(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在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在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在传播速度。

  (2)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5.声波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在形式传播。

  6.回声

  对着大山喊,能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回事?

  老师以相同的声音在教室、操场讲话,听起来为什么不一样呢?

  当回声与原声之间在时间间隔小于0.1S时,人耳就听不到回声了,此时,

  回声对原声起到加强的作用。

  三、练习

  1.能不能在太空进行音乐会?为什么?

  2.人在岸上讲话,水里的鱼通过那些介质听到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3

  教学目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知识补充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2页图片,让同学说说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教材所给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让学生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2)实验探究,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方案一: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

  ①能听到什么?同时注意观察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震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二:让学生用刻度尺做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让学生观察尺子振动情况:

  ①听到什么?此时的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讨论)阅读课本P13想想议议,教师解释:

  蝉的发声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动鼓膜的方式发声,再经过其他部位的共鸣,便能将声音传播到很远。所以,蝉的发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动发声也不是腹部摩擦发声。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A、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B、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C、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E、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F、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3)知识小反馈

  ①人在说话唱歌时,用手放在喉咙附近,便可以感到喉咙在;打鼓时用手轻触鼓面,也可以感觉鼓面在;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动,发生也就了,这些事实证明声音使由物体的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

  2.声音的传播

  (1)情景设置:观看教材图1.1-5宇航员在太空用无线电波交谈,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它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吗?

  (2)探究活动:

  ①(固体传声实验)用课桌做实验,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另一只耳朵堵上。另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②同学阅读p15“想想议议”并距离回答。

  (3)声波

  既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同学知道声音在这些介质中是怎么传播的吗?阅读P15内容。

  (4)知识小反馈

  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钢轨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海水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

  (1)情景设置当你面对着障碍物大喊一声,过一会儿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其实,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的,我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描述声音们传播的快慢。

  阅读课本p15“小资料”,并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识小反馈

  ①、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②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了一声,经过3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少?(v=340/s)

  4、本节知识小补充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 s, t = 0.1 s

  求:s

  解:s=v t / 2 = 340 / s × 0.1 s / 2 s = 17

  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

  (2)雷电

  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光速比声速快

  对学生活动结果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3)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4)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s。

  4.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

  教学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4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列举大自然中发声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且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鼓,音叉,纸屑若干,盛有水的烧杯,钟罩,抽气机,闹铃,气球。

  学生准备:音叉、纸片、梳子、乒乓球、水杯、小铃铛、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自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学生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教师明确教学的研究目标: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4)声音传播的快慢。

  探究性活动一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学生得出结论:振动的物体能发出声音。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活动:敲打桌子

  思考: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演示:击鼓

  问题: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演示:敲击音叉

  问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音叉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

  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

  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作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收体),中间为传声物体(课桌)。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实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实例来证明你的观点?(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体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体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①听到铃声;②听到人的说话声;③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

  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速以及估测

  情景: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多媒体显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回声

  问题:

  1.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

  问题: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

  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

  学生总结:1.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2.如果相差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思考: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

  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多媒体播放“天坛的声学建筑”

  多媒体展示音乐厅、琴房的图片

  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学生回想音乐教室墙壁的构造,阅读课文,了解声音遇到柔软多孔的物体会被吸收。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声速及相关的应用。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理解声速的含义。

  2.课本P38-39:作业1-6题。

  【教学板书】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 ℃)中声速是340 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教学反思】

  这节的知识点相对其他章节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精心设计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强,并且通过音叉、鼓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对“化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印象很深刻。在探究介质问题时,还要注意做好铺垫,让学生说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要恰当地铺设台阶,适时引导,让学生觉得实验过程是他们自己设计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学生回答:想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思考]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会听到“砰、砰”神奇的枪声,这时大家都会惊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来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气温超过42℃,沙漠中的石灰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炸裂,现在你知道枪声哪来的吗?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科学吗?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看来声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声有一定的速度。同学们通过33页小资料的表格,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 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 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

  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

  (二)、探究学习

  1.声音的产生

  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

  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

  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

  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平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

  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

  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是否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两个实验分别说明空气是气态,水是液态都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你又有什么具体实例来说明呢?

  预设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

  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

  预设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即是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活现象:生活中电扇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声音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讲解: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具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展示ppt,列举一系列声音在介质中的出纳博速度,请同学仔细观察数据,有何发现?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请学生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一个同学在山谷间呐喊,那他的声音大概是以什么速度向外传播的呢?(340m/s左右)可是过一会儿就会听到连续不断的声音,那这是什么现象呢?

  教师讲解:这是回声现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声波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提问:但是平常人们在讲话时并没有听到回声,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听见原来的声音和回声呢?

  教师讲解: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而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难以分辨,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拓展小资料:回声现象除了测量声速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如在建筑学中我国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声享誉中外,医学上疾病监测,工业加工除尘,军事中利用声纳海底探测等等。

  (三)、应用提升

  科学世界资料补充:《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生物课上知道基本过程就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们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常应用在工业和战场上,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耳机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理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我们不禁感叹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习题巩固: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结作业

  师生小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与传播特性。

  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听到房间里蚊子的嗡嗡声?然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8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9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8.ppt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

  8.学生汇报。

  9.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六、课堂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2

  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

  1、体现初中物理的启蒙性,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突出物理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到,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亲近物理和热爱物理的情感,树立能够学好物理的信心。

  4、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5、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6、噪声控制的途径

  7、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学生进行化物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办法方法。

  2、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4、噪声控制的途径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2、设计探究的实验,‘验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

  3、利用所学知识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4、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设计探究的实验,验证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6节,计划用9课时

  引言科学之旅1课时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2课时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五节声音的利用1课时

  第一章单元复习与检测1课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3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 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2、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教师指出:虽然我们刚才的假设都是错误的,但我们却通过

  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法找到材料来阻断次声波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防御声波枪呢?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3分钟):有空气时,发声体发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用抽气筒抽出部分气体以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变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板书: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提出问题:假如现在有人要用声波枪向我们袭击,我们该怎样防御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在我们周围设立一道真空。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1995年,美国士兵在索马里使用了一种高粘度的泡沫,企图将示威的群众粘在地上,但是聪明的索马里人却很快地发现,只要在地上铺上报纸,人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让花费了巨资来研制泡沫的美国人无可奈何。现在,美国人又研制出了新式武器──声波枪,但是,我们这些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仅仅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就想出了防御的办法,不知那些美国人听到这些消息后,会做何感想?同学们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哪?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声速(2分钟)。

  创设情境:有时候会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型与我们听到的话不同步,我们听到的声音比演员的口型慢了半拍。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表。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思考: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时,让士兵头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觉,可以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则记载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吗?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帮助我们解决了很重要的实际问题。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有成为科学家的可能,假如我们从现在开始,能始终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牛顿、伽利略和钱学森将会在我们当中再次出现!

  四、想想议议、活跃思维(2分钟)

  1、敲打桌子时,听到了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2、通过查阅教材中的声速表我们可以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但是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来测量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难度:①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探索: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测量这些量?测量这些量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②同学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要适当,不宜过近。测量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地精确。③每个小组认真讨论后,共同设计一种实验方案,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一下,看看哪一组的办法最好。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1分钟)

  作业:教材p16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猜你感兴趣:

  1、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2、教研组发言

  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

  4、模板。设计与反思

  5、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4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 2 )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 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 3 )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 、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 VCD 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 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 、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 、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 、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 、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 、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 、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 、“真空铃”演示: ———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 、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 、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 、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

  三、测评与小结:

  1 、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 、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 、声速:

  ( 1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 2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5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

  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 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 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 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 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 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 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 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 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6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1.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7

  【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 发生 .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 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 ,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 、 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

  (2)、该实验的方法是 。

  (3) 该实验的结论是: 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 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 体,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 有关,还跟 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 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4.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

  A.快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3、百米运动会上,计时老师听到枪声才给一学生计时,那么,老师给该生多计时还是少计时了,时间是几秒?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2、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8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

  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l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l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l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l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l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 设计思想

  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为基本指导思想。导入上紧扣书中彩图,以大象间是如何交流的?作引入,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和观察以及教师演示,使学生从多角度明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教具准备

  音叉、小槌、橡皮筋、玻璃钟罩、抽气机、收录机。

  四、 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看P10大象的图,让学生思考,讨论:

  1、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

  2、 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进行交流?

  阅读P11文字。学生讨论:猜测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中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

  3、 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4、 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这些问题学过这一章后就可以解决了。

  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出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一]、声的产生

  (探究)让学生自己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演示)敲响音叉,观察发声的音叉。

  张紧的橡皮筋,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

  观察课本P12四张图。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想想议议)观察P13插图,教师介绍: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发出声音。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音器官,而雌蝉没有,在腹部只有接收声音的器官。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1、 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2、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这里也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制作土电话,实验方法如上。)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演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里,接通电源,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最后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请学生观察现象。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稍作介绍(以水波作比较),略)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想想议议)请学生设计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小实验。或找出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

  例:(1)人潜入水中后仍能听见岸上的讲话声;(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总结: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以上通过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雷声、回声等,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枪的声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阅读P15小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总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课小结:略

  五、 课后探究与实践

  1、给你以下器材:秒表一个、听诊器一套、塑料保鲜袋一个、大烧杯一只和一些水。你能设计一个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吗?说出你的方法并动手试一试。

  2、动手实验:

  【器材】火柴盒、尺子和棉线1米左右.

  【步骤】

  (1).把棉线的一端穿进火柴盒,连在盒内的火柴杆上,另一端拴在尺子上,如图1.

  (2).一位同学手拿火柴盒紧贴在耳朵上,同时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同学用手指甲在靠近拴线的尺子一端划动,这时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的同学将会听到______,它是由______产生的,同时观察一下拉紧的棉线,发现______,这说明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分析声音由声源(振动的刻度尺)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06-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09-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2-1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06-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4-24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2-0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2-2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1-09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