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1
[设计理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数学书第3页例2和练习1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教具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设计意图]: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一)、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思考回答)。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出示课件一厘米的正方形)你们看,正方形的边是多长?
学生们交流
师引: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知道小正方形的边多长。(学生说方法)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学生汇报验证。
师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身边的1厘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图钉的长是1厘米。
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2厘米纸条)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学生说长度,并说认得方法。
师:(出示课件4个1厘米小正方形)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学生说方法。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二)、用厘米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1、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四、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结束之际,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对知识起到概括的效果,再一次让学生清晰地对知识进行再现。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2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3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7页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课件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估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了确定长度单位。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3、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学生初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顾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馈评价
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顾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较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具体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较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引导。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9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10
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3、小明要去小红家,有四条路,请同学们帮小明找最近的那条路。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的,有()个端点,()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在建立长度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厘米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方块,一根长5厘米的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小方块,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用这个小方块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每次测量物体长短都用这样的小方块一个一个去摆太麻烦,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测量物体的长短吗?(尺)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统一规定的。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厘米。
(1)看一看。
将小方块的边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长度与小方块边相等。)
这个小方块,他的一边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课题)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教师出示实物图钉和手指,通过测量,学生清楚地看到并体会到1厘米的'直观表象,学生练习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认识厘米尺。
我们使用的这种尺每大格都有1个数字,因为这些数字都以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用厘米尺量。
(1)说一说。
厘米尺上1、2、3……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让学生根据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总结:从0到1有1个大格表示有1厘米,从0到2有2个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比一比。
根据刻度比划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
(3)量一量。
取出纸条,量一量他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有两类策略,教师叙述后让学生找出最优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这时纸条右端对着5,表示5厘米。2、把纸条对准刻度,看占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分析:第2中数格子太麻烦,1要简单。
(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左端。
质疑:如果“0”刻度与纸条左端不对齐,会出现什么情况?
右端所指数字与纸条实际长度不符合。
三、练习巩固。
(让学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13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14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
(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
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
2、寻找身边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
3、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板书:可以量出长度。)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4、画线段。(教学例7)
(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
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
(4)反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近一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六、教学板书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 15
教学内容:
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相关文章:
长度的单位教案03-31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案课后反思05-04
《长度单位》教案(精选10篇)05-13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1-09
二年级教案:长度单位(精选13篇)09-12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5篇11-09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5篇)03-31
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03-09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