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分析明朝对外关系概况背后的原因及转变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分析,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树立爱国观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
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讲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接着出示郑和的相关资料及明朝前期与之相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知识可以回答出来。
教师再加以总结: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郑和对朱棣忠诚。这些使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2.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史料及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提出问题:汉朝及宋朝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到了什么地方?西洋指的是什么地区?画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路线图。教师加以总结: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教师展示路线动态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地名。教师接着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扮演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船员,说一说下西洋的所见所闻,及当地现存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
3.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并提出问题: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意义?郑和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学生根据邮票及课本知识能够回答出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出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倭寇?倭寇对我国沿海有什么危害?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倭?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可以回答出来: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2.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简要介绍戚继光的生平。接着利用戚继光抗倭形势图,提出问题: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是什么?有什么重要的战役?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地图及课本内容可以回答出来: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赴福建、广东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3.教师接着提出问题: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戚继光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可以回答出来,教师再加以总结: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并提出问题: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可以回答出来。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
作业:收集郑和下西洋及戚继光的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07-30
《爱莲说》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07-29
《台阶》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2-06
《皇帝的新装》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2-06
七年级下册《珍奇的动物--针鼹》教案12-06
《回延安》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