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时间:2022-08-26 21:51:07 教案 我要投稿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教学目标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相关文章: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08-25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05-14

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的教案05-07

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06-23

《根和茎》教学反思08-27

营养物质的教案11-23

茎和叶的教学设计最新02-15

关于茎的结构的教案06-23

精选茎叶的生长教案06-20

茎往哪边长经典教案06-20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教学目标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