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沁园春 长沙》
一、由作者导入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为何以“长沙”为题?( 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 年。这一年的2 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
五、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教读词的上阙:
( 一)、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二)、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三)、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四)、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教读词的下阙
(一)、总结上阙,导入对词下阙的分析。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句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毛泽东在长沙先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进行革命活动,如讨袁、驱赵发起各种革命运动等,可以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但怎样才能在很短的语句中将众多的往事写尽并给人生动的鲜明的印象呢?
2、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四)、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 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五)、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八、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第二课时
《采桑子 重阳》
一、由上节课导入新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本词的写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b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病中的心情。
三、学生自读全词,了解大意,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词: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退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2、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选读一首毛泽东的词作,并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 2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逶迤:琉璃:涟漪:掠岸飞: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课文提示】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四、课堂学习
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朗读课文】
1、听录音跟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小组竞读
【古诗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创作背景】
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诗词简析】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五、拓展研读
下面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仔细阅读,完成诗词后面的练习。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欧阳修,字,号,又号,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笙歌( )狼jí( )帘lóng( )
3、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狼籍
B、飞絮濛濛濛濛
C、垂柳阑干尽日风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和。从结构上说,上片写,通过、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4)“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5)“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6)“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7)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8)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9)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资料链接】
上片写景物。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先写郊外景。“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s。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
采 桑 子
欧 阳 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四、翻译理解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阕中,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采桑子》。
理解词中的意象,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词的意境。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版本《采桑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背诵《采桑子》。
分析词中所描绘的西湖美景,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理解借景抒情手法在词中的运用。
引导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词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西湖美景图片、《采桑子》朗诵音频和视频等资料。
印发《采桑子》原文及相关注释资料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西湖美景的视频,视频中展现西湖的湖光山色、垂柳荷花、游船画舫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西湖,你们知道有哪些文人墨客曾描写过西湖吗?”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作品,从而引出欧阳修的《采桑子》。
介绍欧阳修及《采桑子》创作背景:欧阳修曾任颍州太守,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晚年退居颍州后,写了十首《采桑子》来歌咏西湖风光。
(二)朗读感知(10 分钟)
教师范读《采桑子》,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如 “轻舟短棹西湖好” 中的 “棹(zhào)” 字读音,以及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的节奏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词意。之后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三)理解词意(15 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和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相关图片,逐句讲解词意。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讲解 “棹” 是船桨,这里代指船,“逶迤” 形容道路、河道等弯曲而长。这句话描绘了西湖风光好,驾着轻舟划着短桨,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芳草长堤” 点明环境优美,岸边芳草萋萋,“隐隐笙歌” 是说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笙箫歌声,“处处随” 表示笙歌伴随着游船飘荡。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形容水面平静得像琉璃一样光滑,以至于感觉不到船在移动。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解释 “涟漪” 是细小的波纹,“沙禽” 是沙滩上的水鸟,这里描绘了船桨微动,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惊起沙滩上的'水鸟掠过岸边飞去的画面。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整首词所描绘的画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丰富画面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进行描述,如看到的湖水、长堤、沙禽,听到的笙歌等。
(四)赏析意境与情感(15 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轻舟、绿水、芳草、长堤、笙歌、水面、沙禽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西湖优美宁静又富有生机的意境。
提问学生:“这些意象分别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 例如绿水给人清新、舒畅之感,笙歌增添了热闹欢快的氛围,沙禽则带来了灵动的气息。
讨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思考:“从作者描绘的西湖美景中,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对比欧阳修在颍州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进一步体会他在这首词中所寄托的情感,不仅仅是对西湖景色的欣赏,更有对闲适生活的满足。
讲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举例说明词中是如何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来抒发情感的,如通过描写西湖的宁静美好,表达自己内心的恬静与愉悦。
(五)拓展延伸(10 分钟)
展示其他描写西湖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笔下西湖的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引导学生从描写的角度(如色彩、动静等)、用词的风格、情感的深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西湖美景的理解,可以是绘画、改写现代文或者仿写一首小词。之后在班级内分享展示,互相评价。
(六)课堂小结(3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采桑子》的主要内容、意境和情感。强调欧阳修通过对西湖美景的细腻描绘,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了他对西湖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在今后的诗词学习中积极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采桑子》。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自然风景的诗词,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分析其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词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学习欧阳修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提高古诗词解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语感。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自然之美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采桑子》中西湖的美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了解词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借西湖之景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包括对人生的感悟。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领悟词的意境,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三、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情境体验法。
四、教学准备
有关西湖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查找欧阳修的生平资料以及他在颍州时期的相关背景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讲述一个与西湖有关的传说故事,比如许仙和白娘子在西湖断桥相遇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西湖的兴趣。然后提问:“西湖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大家能说出一些描写西湖的诗句吗?” 引导学生回答后,引出欧阳修的《采桑子》。
介绍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欧阳修一生与颍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多次来到颍州,对这里的美景流连忘返,晚年更是选择在此定居。《采桑子》十首就是他对颍州西湖深情的写照。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播放《采桑子》的朗诵音频,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之后,教师在黑板上标注出重点字词的读音,如 “棹(zhào)”“涟漪(lián yī)” 等,并强调容易读错的地方。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词大意。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朗读和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请两三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字音、节奏是否准确,是否有感情。
全班齐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三)研读诗词,理解内容(15 分钟)
逐句解读诗词。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提问学生:“从这两句中,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这里描绘了一幅在西湖上轻舟荡漾、绿水环绕的画面。讲解 “轻舟短棹” 体现了游玩的轻松惬意,“绿水逶迤” 写出了湖水的绵长柔美。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让学生思考:“‘芳草长堤’给这幅画面增添了什么?‘隐隐笙歌’又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芳草长堤增加了画面的'美感,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而隐隐笙歌则从听觉上给画面增添了热闹欢快的气息,动静结合。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教师提问:“这两句是如何表现西湖水面的特点的?” 引导学生理解通过将水面比作琉璃,形象地写出了水面的平静光滑,“不觉船移” 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平静。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让学生描述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动态之美。讲解这里以动衬静,用沙禽的惊飞打破平静,更显西湖的宁静祥和。
让学生再次默读诗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描述整首词所展现的画面,之后请几位同学在全班分享。
(四)赏析艺术特色,体会情感(15 分钟)
分析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讨论词中的动静结合手法。提问:“词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如静景有绿水、芳草长堤、无风水面等,动景有轻舟、笙歌、沙禽等,动静结合使画面更生动,富有层次感,更能突出西湖的宁静优美。
讲解用词的精妙之处。比如 “滑” 字生动地表现了水面的光滑质感,“惊” 字精准地描绘出沙禽受惊飞起的状态。让学生体会这些字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体会情感。
提问学生:“从作者描绘的西湖美景中,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愉悦、悠然自得之情。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欧阳修写这首词只是单纯地赞美西湖美景吗?” 结合欧阳修的生平经历,让学生理解词中还蕴含着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对官场纷争的厌倦等复杂情感。
(五)拓展与实践(10 分钟)
拓展阅读:展示欧阳修的其他《采桑子》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比较它们在内容、情感、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采桑子》的理解,为这首词配上一幅画或者一段音乐。在班级内展示作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对诗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3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采桑子》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强调这首词通过动静结合等手法,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古诗词学习中,多诵读、多思考、多体会。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采桑子》。
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自然景观,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欧阳修《采桑子》的教案】相关文章: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09-29
欧阳修的采桑子教案07-03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10-05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09-07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篇10-24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精选10篇)05-24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5篇07-10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篇10-18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篇)07-27
采桑子其四欧阳修教案09-23